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aniview】为什么我们爱上了变身:作为赝品的想象界的一厢情愿

2021-06-15 13:25 作者:河豚酱酱酱  | 我要投稿


变身到底变了个啥?

文/河豚酱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目睹变身的场景,例如,以美少女变身为特征的魔法少女动画,以特摄英雄变身为特征的奥特曼,战队,假面骑士等。这些变身各自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共性?

这里需要看到第一点的是,变身的主体,即发起变身的这个人,是否本身即具有自己变身的能力或者自身就拥有变身后所使用的能力。


在昭和的几大假面骑士之中,改造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改造人们不需要变身依旧拥有强大的力量,不过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这种力量的主人必须是一个没有真实身份的符号,也就是变身后的形象。隐藏自己的身份也通常可以有多种目的,比如保护自己的亲友爱人,不愿意向公众露面等。这种做法像极了佐罗和那些传统的美漫超级英雄,他们有着双重人生和自己的secret identity,其中日常工作生活的一半是象征秩序内部的抗争,而变身后的超级英雄形象则是对象征界的屠杀无能为力的想象界对象征界的精神胜利法意义上的意淫。


而倘若这个变身者不具有特殊的能力,但藉由外来的力量拥有了变身的能力以及变身之后的能力,其行为就更像是一种“具衣认知”的体现,即变成自己所穿着的衣服代象征的形象。这个本来没有任何力量的变身者,使用了神秘的道具进行变身,突现成了具有强大力量的英雄角色。这本质上是近似于“角色扮演”的行为。一个人通过打扮得像个“宇宙超人”“魔法少女”的形象进而拥有了这种形象所象征的力量本身,而这个过程以一种突现筑模的方式展开,其对超越性的体现自不待言。比较典型的就是小圆成为“圆环之理”的情节,她从一个个体的具象角色藉由魔法少女的身份进入了抽象的世界秩序之中,换成拉康的表述就是“从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个人情感遭受象征秩序的屠杀遏制,而她自己也不再具有原本的形象,这正是“魔法少女”“神”的符号化形象所杀死的“鹿目圆香”这个角色的外在表征。魔法少女的力量从哪里来?我们所知的中世纪宗教裁判所对“女巫”们的迫害塑造了大众心中的魔女形象,而魔法少女们哥特式的外装与标志性的扫帚和帽子则是赤裸裸的身份政治的象征符号。如果援引上野千鹤子《厌女症》的表述,可以想到,“魔法少女”形象的塑造来源于主流社会对于部分女性的排除,而这部分被排除的“女巫”们,又与齐泽克所谓的“无分者”多么相似。这个类型中变身bank就是为了直球地告诉你:这是抽象,你别搞错了。


也有一种比较奇特的变身,即变身是为了抑制原本的力量的爆发。这类比较典型的作品是《假面骑士Amazon》的新网剧,剧中骑士们在日常生活中忍耐着食肉的冲动而在变身后释放野性,这种被抑制的可控的野性就是他们的力量。


变身者们常常选择以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形象出现,例如三大特摄里面的变身英雄,或是魔法少女们、《少女歌剧》中的舞台少女们。《战姬绝唱》的设定能很好地做出诠释。比起其他魔法少女们轻飘飘的可爱哥特萝莉衣服,该作品可谓是机械感满满。然而这些机械恰恰和哥特萝莉是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主体外部的力量。变身者对这些外部力8量具有依赖性,没有这些外部力量就无法使用其能力,即:只有以社会所能认知的东西,也就是藉由象征界中的能指的指代,这个力量才被具象化为现实,而其不可具象化的部分遭到了象征界的“阉割”。


另一种呈现在《少女歌剧》中的变身也具有其象征意义。少女们在梦中战斗,由意识进入潜意识,由想象界进入象征界,而摘星之塔就是永远不可触碰的真实界的象征物。



 

在出现变身的作品中,经常存在敌对的角色,因为想变得更漂亮而变身的魔法少女寥寥无几,而大多数的变身者主角都是在无意之中获得了这个能力,或是偶然被选中成为变身者,也就是被塑造的主体。我们的问题如下:为什么要有敌人,敌人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是偶然成为变身者,为什么要承担这个使命? 


敌人的存在是对自我身份的肯定,是通过与和自己不同的另一主体对立从而产生自我认同的一个客体。在这意义上,敌人既是在象征界中实存的他者,也是想象界中反向进行自我认同的镜像。


两类敌人是值得注意的:怪兽怪人,和其他的变身者。

怪兽和怪人本质上是非人的,和象征界截然对立的他者形象。怪兽是来自真实界的“神圣暴力”,这种“神圣暴力”是和主体破坏现有象征界的潜意识欲望所谋合的,故而很多作品中会有“人的负面情感构成怪兽”的设定。而正因为怪兽是潜意识被象征界压迫得不到释放的产物,这个怪兽也同样寄托了变身者自身的怨念。所以变身者,其实是以一种和怪兽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的另一类主体。这种作品当中,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怪兽,没有了怪兽,变身者也会失去其力量。“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价值的增量”,齐泽克的话在这里很应景。此处我们的例子就是《ssss系列》作品中的安奇。

其他的变身者作为敌对方出现时,亦可理解为是持不同理念者的想象界的斗争。《少女歌剧》中底下舞台上的revue就是这样展开的,而《假面骑士龙骑》中的大逃杀,更是对变身者自我认同程度的考验。这一类作品通常会涉及自我认同,以及以其为基础的“意志力”的探讨。


成为变身者真的是主体自己想要这样吗?《ssss》中裕太被古利特附身夺舍,《Amazons》中悠是基因编辑的产物,《少女歌剧》中华恋掉入地下舞台,能难说是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这种来自外界的选择恰恰是警醒人们的标识:这种事情可能下一秒就会发生在你身上,你没有决定权,你必须反抗。这便是在被技术官僚控制的社会格局中反抗者的形象,没有理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用被塑造的空无的“变身者”的身份,展开对象征界的反抗。在《黑客帝国1》中neo的经历也很能体现这种以“荒诞人”为内核的反抗者形象。

就我的观点来看,变身者其实是无法变身的,变身仅仅存在于变身者的想象之中。他们对自己所栖居的象征界无能为力,而只能藉由想象界展开入侵。想象界的入侵方式是真实界入侵方式的mimic,也就是说,变身者其实是怪兽的“神圣暴力”的赝品。而他们能力同源,目的同果,犹如一枚熠熠生辉的硬币的两面。

参考内容:

1:

2:《奥兰多》弗吉尼亚·伍尔夫

3:《厌女症》上野千鹤子

4:《空无与行动——齐泽克激进政治思想》林哲元



【aniview】为什么我们爱上了变身:作为赝品的想象界的一厢情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