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生物化学复习指南第14章 生物膜
第14章 生物膜
1、 名词和符号
外周蛋白 : 分布于膜的脂双层(外层或内层)的表面,它们通过静电力或非共价键与其他膜蛋白相互作用连接在膜上(pH改变、螯合剂、尿素、碳酸盐可除去外周蛋白)
内在蛋白:主要靠疏水力与膜脂相结合,有的部分镶嵌在脂双层中,有的横跨全膜。 以α-螺旋跨膜。以蛋白质分子末端片段插膜。通过共价键结合的脂插膜(去污剂)
膜锚定蛋白: 蛋白质通过与聚糖链共价结合,再连接到膜中磷脂酰肌醇分子上,这时,蛋白质已锚定在膜上,这种锚定在膜上的蛋白叫~~
相变温度: 在一定温度下,脂分子从液晶态(能流动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态)转变为凝胶状(不流动)的晶态。 这一能引起物相变化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
Flippase:翻转酶 又称磷脂转位蛋白(phospholipid translocator),将磷脂从膜的一侧翻转到另一侧的酶, 是一个蛋白家族。翻转酶催化的磷脂移动也是有选择性的,如将磷脂酰胆碱翻转的翻转酶则不能催化其他的磷脂翻转, 这样保证了膜中磷脂分布的不对称。
caveolin :小窝蛋白
通道 :通道蛋白 :简称通道(channel)或离子通道(ion channel)。通道蛋白的构象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通道蛋白在某种构象时中间会形成允许离子通过的孔道。
载体泵:
uniport :单向转运—— 仅与膜电势梯度(ΔE)相关联的转运,属于需要载体的易化扩散。参与单向转运的载体被称为单向传递体。
symport :共向转运——被转运物质与H+同向越过膜的转运;阴离子与中性物质通常以此种方式进行跨膜转运。
antiport : 反向转运——被转运物质与H+反向越过膜的转运,一些阳离子可以此种方式转运

2、 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生物功能。
答:(1)分隔形成细胞和细胞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膜的面积
大大增加,提高了发生在膜上的生物功能;
(2)屏障作用,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3)选择性物质运输,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
(5)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砖运动功能实现的
2.简述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模式,什么实验可以证明膜是流动的,膜流动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模式。
答:(1)脂双层模型(2)Danielli与Davson三夹板模型(3)Robertson单位膜模型
(4)“流体镶嵌”模型
(1)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绿色荧光)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红色荧光)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然后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处理使两种细胞融合,10分钟后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开始扩散,40分钟后已分辨不出融合细胞表面绿色荧光或红色荧光区域,如加上不同的滤光片则显示红色荧光或绿色荧光都均匀在分布在融合细胞表面。从而证实了膜蛋白具有流动性。(2)淋巴细胞的成斑和成帽反应:在某些细胞中,当荧光抗体标记时间继续延长,已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排布,聚集在细胞表面的某些部位,即所谓成斑现象,或聚集在细胞一端,叫成帽现象。这两种现象进一步证实了膜蛋白的流动性。(3)光脱色恢复技术:用荧光素标记的膜蛋白,然后用激光束照射细胞表面某一区域,使被照射区的荧光淬灭变暗,由于膜蛋白的流动性,淬灭区域的亮度逐渐增加,最后恢复到与周围的荧光强度相等。从而证实了膜蛋白具有流动性。
3.膜的流动性与那些因素有关?
答:(1).蛋白质,与类脂镶嵌成膜,决定膜功能的特异性;
(2).类脂,在生物膜中起骨架作用;
(3).糖,与膜蛋白和膜脂形成糖蛋白与糖脂,起识别、免疫等作用;
(4)其他因素:相变温度 ;磷脂脂酰链的不饱和程度和链长;胆固醇,鞘磷脂的含量;PH、离子强度,金属量离子等都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