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耸肩尖足空首布的形制、来源——从寿阳出土的空首布谈起

2022-11-19 07:4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耸肩尖足空首布的形制、来源——从寿阳出土的空首布谈起

《文物世界》 2004年06期

吴良宝

考古资料表明,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春秋中期就已出现的金属铸币,一直沿用到战国早期。古钱学界一般根据裆部形态将其划分为弧裆、弧平裆(弧方裆)、平裆(方裆)三式。这种耸肩空首布的来源以及它与中原地区铸造的平肩空首布的关系如何,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考古》1996年3期报道了山西寿阳县上湖村出土的一批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2】,现存71枚,简报将这批布币划分为A、B二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三枚A型布币裆部呈半圆形,其弧度不仅比常见的弧裆尖足空首布宽、大,更重要的是其翌部作六棱形(图一),与同出的其他耸肩空首布有异。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翟部作六棱形的耸肩尖足空首布的时代要早于其他常见的四棱形首部的耸肩空首布。

解放以来出土的空首布币中,时代相对较晚的空首布的翟部均作四棱形,比如流通于春秋晚期以来的各型平肩、斜肩、耸肩空首布币等。只有时代较早的春秋中期的空首布币,其噩部才呈六棱形。下面试举几例。

1990年秋山西曲沃县曲村镇的路边断崖上的窖穴(H1)内出土两枚平肩空首布(图二),首部作六棱形,分别通长15、15.2厘米,重70.2、84.5克0。出土布币的H1被时代为春秋中期后段的H2所打破,说明其时代至少不晚于春秋中期后段。

1982年山西新绛县采集到两枚微耸肩、浅弧裆空首布币,布首呈六棱形,形体宽肥硕大、厚重,面背均有三道竖线,中间一道较短且凸起,两边的竖线自肩贯穿至足部(图三),稍残,分别重53克和55克

20世纪90 年代后期,河南嵩县曾出土了10余枚平肩(微耸)尖足大弧裆空首布币,布首也作六棱形,面、背均有三道平行竖线,中间一条较短(图四)。其中一件通长15.8厘米,重56克另一件通长14.4厘米,重49克(转引自注【1】,第95页)。

这三次出土的空首布币,除了面部、背部均有三道竖线之外,都有形体硕大、厚重的特点,而且翟部均作六棱形。虽然只有曲沃出土的布币具有明确的层位关系,但各种迹象表明,它们应该就是常见的几种空首布币的前身。也就是说,寿阳出土的六棱形墨部的空首布在形制上与早期空首布的关系更近,其时代比常见的耸肩尖足空首布要早。根据其裆部弧度大、呈半圆形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大弧裆型耸肩尖足空首布®。由于它的大小及重量比上引新绛、曲沃、嵩县等三批早期空首布都要小且轻,从这些情况来推测,其铸造时间大概在春秋中期晚段。

大弧裆耸肩空首布出土的数量很少,《中国山西历代货币》第8页、第13页第11号著录有二枚,其中一枚首部及左足尖已残。据说明文字,这两枚空首布均为1959年山西寿阳县上湖村出土,同出的都是大型弧裆耸肩空首布。弧裆式耸肩空首布的时代约在春秋晚期,河北灵寿中山国城址春秋晚期遗址窖穴*、河南安阳一带哆多次出土的弧裆式耸肩空首布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大弧裆式耸肩尖足空首布的时代就只能早于春秋晚期,这也与我们上面的推测相合。

如果考虑到形体大小以及裆部形态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将耸肩尖足空首布划分为大弧裆、弧裆、弧方裆、方裆四个型式。其中,后三式的钱范与钱币实物在山西侯马晋国铸铜遗址中均有发现。根据发掘资料,弧裆式、弧方裆式、方裆式耸肩尖足空首布范分别出自于T557F30∶1、T667H431∶1、T557F30∶2以及F303等,时代相当于春秋晚期、末期。另外,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一号大墓中出土了670余枚方裆式耸肩尖足空首布,墓葬年代为战国初期【0】。这些资料表明,方裆型耸肩空首布币的流通时间从春秋末期一直沿用到战国初期。这样,我们所划分的四式耸肩尖足空首布(由六棱形裂部到四棱形墨部)的时代就可以大致确定在春秋中期晚段、春秋晚期、春秋末期(直至战国初期)。

耸肩尖足空首布的前身是何种形制,以往古钱学界对其来源不是很清楚。虽然有一些学者推测它应当是从平肩弧足空首大布演变而来,但并没有找到货币实物上的证据。山西新绛县采集的微耸肩大型弧足空首布出土之后,黄锡全先生认为“三晋地区流行的耸肩尖足空首布明显就是由这种尖肩弧足空首布演变而来”,“新绛的两枚尖足空首布就正好连接了原始布向耸肩尖足空首布过渡的中间环节,其演变关系则为 农具铲——平肩平足(或稍凹)原始布————尖肩弧足空首布———大型尖肩弧足空首布—— — 耸肩尖足弧裆空首布————耸肩尖足平裆空首布”【1】。我们认为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另外,还可以根据寿阳出土的六棱形墨的耸肩空首布对其中的演变环节作一些补充。

以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平肩空首布只有曲沃县出土的两枚,年代上不晚于春秋晚期(见注【4】)。由于出土于山西境内,而当时山西境内还没有发现与这种布币相关的铸币范或钱币实物,所以没有能引起古钱学者足够的重视。1997到1998年,在河南新郑县“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平肩空首布钱范(图五),范腔空首布通长14厘米左右,身长9.7厘米,足宽约7.2厘米。同出的还有大量六棱形的空首布内范,均发现于春秋中期的一口长方形井中【2】这种平肩空首布的时代、大小、形制与山西曲沃县出土的两枚平肩空首布都非常接近。由于在侯马铸铜遗址春秋中期地层中没有发现与此类同的空首布范或空首布币,因此可以推断,曲沃县出土的两枚平肩空首布币应是从中原地区流传过去的,而非在当地铸造。

自晚清以来,古钱学界多认为空首布币起源于铲形农具,揆诸实际,这应该是可信的。由于当时只能见到属于战国时期的几种常见空首布币,所以学者们又推测从工具铲演变到空首布之间应当还有所谓的“原始布”,比如李佐贤《古泉汇》(1864年)、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1957年)等。从《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著录的一枚所谓“原始布”来看,通长12.1厘米,足宽7.3厘米,重119克【1】,其长度、宽度与新郑出土的空首布范上的布型非常接近。“原始布”的时代,或“估计其开始出现在西周晚期"(见注【13】"总论",第14页)。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氏族制度同货币经济绝对不能相容”,“旧的氏族制度既不知有货币,也不知有贷款,更不知有货币债务”,考虑到西周晚期的社会性质,当时是不会有货币产生的。联系新郑的平肩空首布钱范以及曲沃出土的平肩空首布,我们认为"原始布”的铸造不会早于春秋早期,应当是由它发展出新郑型、曲沃型的平肩空首布和新绛型的微耸肩空首布,然后分别演变出嵩县型平肩空首布、寿阳型耸肩空首布,再分别演变为常见的几种平肩、耸肩空首布币。

为方便起见,现将发现的几批空首布的有关数据列表于下(长度∶厘米∶重量∶克)∶

从肩部形态来看,河南新郑、山西曲沃、河南嵩县发现的三批应归为一类,山西新绛、山西寿阳应为一类。寿阳出土的这一批耸肩尖足空首布,不论六棱形、四棱形翟部,其大小、重量都相差无几,说明这种六棱形翟部的耸肩布相对于早期的六棱首平肩空首布币来说已经是减重的布币。由于侯马铸铜遗址中相当于春秋中期的地层中并没有发现耸肩空首布钱范或钱币实物,说明它应当是由新绛型的微耸肩、深弧裆空首布演化而来。换句话说,晋国的耸肩尖足空首布是在中原地区平肩空首布的影响下产生的。在曲沃县境内春秋中期(后段)的地层中发现了中原铸造的平肩空首布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通常所说的大型平肩空首布,学界多认为是周、郑、卫等国所铸造。新郑出土的特大型平肩空首布钱范已经明确了郑国的铸造国身份。又,《国语周语》有“(周)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的内容,现在看来并不能轻易否定。不过,从洛阳地区东周墓葬出土的空首布资料来看,“安臧”面文的小型平肩空首布从春秋晚期直到战国晚期都在沿用,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M】,它应当是周王室的铸币。周景王在春秋晚期铸造的“大钱”到底是大型平肩空首布中的哪些,待材料再多一些,还可以仔细寻绎。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耸肩尖足空首布的形制、来源——从寿阳出土的空首布谈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