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是读书时 《复明症漫记》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若要完整的告诉读者这本书讲了什么,你所花费的篇幅一定大于这本书原来的篇幅。
所以我不准备介绍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只大概说说,即使这样,我可能也会显得比较啰嗦。
故事发生在葡萄牙,故事没有年代,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名字,每个人都以社会身份指称,比如,总理,眼科医生,内政部长。
该国正举行地方选举,政府收到了百分之八十三的空白选票。政府感到自己的合法性受到动摇,但他们很快找到一个掩耳盗铃的办法证明了自己的合法性。政府理所当然的认为到这后面隐藏着阴谋,隐藏着敌对势力,于是展开手段。
在此说明,投空白选票是故事的一种设置,书里并没有告诉读者为什么会这样,但读完书,看到政府这一系列愚蠢粗暴独裁的表现,大家或许有所领悟。
看看政府的应对,首先,政府在城市散布眼线,密探,设置监控摄像头,麦克风,派各路人马进行调查问卷,测谎仪测试,以求找到敌对势力,也就是投了空白选票的人,但成果甚微。
经过吵闹的内政会议,总理在电视上宣称,一些有组织的颠覆集团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止人民在选举中表达意见,导致政治和社会动荡,国家安全遭受威胁,他宣布首都实行戒严,人员冻结,陆军部队和武装警察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支援下占领了火车站,机场,各大路口。企业停产,食物药品无法满足供应,抗议信,请愿书,申请特许通行证的信件潮水般涌入政府各部门,最后引发的大规模游戏示威。警察局想动用催泪瓦斯和水炮,北方步兵师想出动坦克。战争一触即发。此时,总理提出了新的计划。
按照总理的计划,政府部门和警察部队全都搬出了首都,寄希望平民会发生骚乱,打砸抢,想象着届时平民会肯求政府原谅,渴望政府回去保护他们,然后政府工作团队回到首都平息混乱,社会归于正常,向广大平民证明了自己存在的必要,重新唤起选民的支持,空白选票将消失。没想到离开了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平民们友爱自救,主动上街清洁城市卫生,和谐度大增。甚至被暗地怂恿罢工的清洁工也回到岗位打扫自己的城市,这次,他们脱掉了工作制服。他们说,工作服罢工了,他们没有。
政府班底祭出第二招,在地铁投放炸弹,造成平民的大量伤亡(据说是任务执行者没把握好尺度,投炸弹炸平民这种事确实比较难掌握火候),希望引发平民对政府的需要,但却引发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以及随后的少数党选民的大撤退(他们也想携带自己的家具珠宝宠物离开这个城市),但大撤退在通过关卡时失败了,因为戒严的城市就是戒严城市,怎么会允许你随随便便就走掉。
再次召开内阁会议,此前无数大大小小的政府会议和私下商讨已经占据了小说巨大篇幅,这次更是荒唐绝伦,妙趣横生。在攻击争吵中,文化部长道出人所共知的禁忌:四年前,这个国家的人曾经集体失明。他认为这次空白选票事件也是一种失明。这引发了更激烈的唇枪舌剑,文化部长和国防部长愤而辞职。总理从前文化部长的发言中找到灵感:或许空白选票和四年的失明症带有某种关联。于是他下令内政部的写手们妙笔生花的做出种种推论,并作为传单由直升机撒向首都的街道,广场和花园。
传单收到了回应,总统秘书真的收到一封检举信。信里声称,在四年前那场失明症里,只有一个人没有失明,一位眼科医生的妻子,检举人怀疑这次空白选票的事情或许跟她当年没有失明有关,或许检举人知道自己的提法毫无逻辑,为了让自己的检举更加有力,他又加上了一条,那个女人在四年前曾经杀过人。
总统认为这封信毫无意义,但还是跟自己的办公室主任和秘书商量对策。他认为没有不透风的墙,难保总统办公室里没有几个隐秘的麦克风摄像头,所以他还是应该跟总理商量一下。总理火速前来,并且做出理性的分析:只因为不曾失明就推断她跟空白选票相关未免太过荒唐,而且,未失明的女人明显帮助检举人读过了最困难的时光,检举人却恩将仇报,所以他在道德上靠不住,再而且,当时大家都失明,无法为杀案人出庭作证,更何况当时社会极其混乱,不知道死了多少人。于是,两位国家领导人达成共识,把这封信扔进故纸堆。但,就在此刻,内政部长打来电话。他告诉总统,他也收到一封检举信。
总理意识到这封信已经不是秘密,而且某些调查行动或许已经展开。没错,内政部长已经启动了调查(他想借题发挥,捞取政治资本),选拔了三名秘密警察悄悄越过戒严工事,返回首都调查这封信与空白选票之间的关联。负责调查的警督不仅发现那个女人不仅正派,正常,聪明,而且超凡脱俗,帮助过许多人读过难关,她当时确实为了保护一个盲人免于被强暴杀过一个男人。当警督向内政部长汇报过情况后,内政部长告诉他:一些案件的判决书是在犯罪之前写好的。内政部长告诉警督眼科医生妻子必须有罪,有罪的具体方式由警督决定。
警督的良知和正义感被唤醒,拒绝进一步执行命令。
内政部长又炮制出一篇头条文章,夸耀三名警员卓有成效的侦破工作,并宣布侦破结果证明眼科医生妻子罪名多有。
警督连夜写了一封亲笔信,陈述他所知的一切,想找一家报社澄清天下。但没有报社敢接这个活儿。最后他终于找到一家报社愿意刊登一篇挂羊头卖狗肉的文章,文章上半部分跟其他所有报社那些雷同的报道看起来差不多,而在后半部分,逐渐渗透警督的那封信的内容。用报社编辑的话说,把宝押在负责新闻检查的公务员心不在焉甚至懒惰上。
用这种方式,这篇报道问世,但很快遭到政府没收查封。正当警督绝望之时,他凭借他的警察嗅觉发现很多人在街上偷偷传递小纸片,那些小纸片正是那篇报道的复印件。群众正在秘密传递真相。警督站在街头孩子般哭了起来。
警督被系蓝色斑点领带的人暗杀了,之前警督曾经奉命与之接头。警督现在已经被媒体宣扬为英雄,内政部长召开记者招待会愤怒的发出指责,准备再次把群众的怒火引向根本不存在的敌对势力。
那篇报道的复印件已经把真相澄清天下。内政部长还在为自己解释开脱。总理看穿了内政部长的把戏,将他罢免,并亲自兼任内政部长,之前他已经兼任了司法部长。
眼科医生的妻子被暗杀了。杀人者还系着蓝色斑点领带。故事结束了。
本书被称作民主制度下的《1984》,作者是葡萄牙人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国宝级作家,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本来是要买《失明症漫记》,但由于自己酒后糊涂,误买了这本书,将错就错,读了起来。《失明症漫记》是本书的前传,似乎名气更大些。老实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费劲。作者抛弃了单个人物的描写,没有人有名字,长相,通篇很少特写镜头,人物对话只用分号隔开,读者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才能一直知道某句话是谁说的,对谁说的。
作品叙述耐心,看似漫不经心,几乎有点唠叨,一点一点显露出事件的骨架,若隐若现的政治阴谋,政客的勾心斗角,无可奈何的冷笑话,荒诞荒凉的场景。
这本书告诉我们,政府如同某种弹簧机构,一旦被触动,似乎就会引发不可抑制的动作。关键是这动作并非按照当初设计者的本意,每一个机械部件(也就是政府官员)都非标准机械部件,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私心杂念,野心欲望,所以它被触发以后,引发的后果的随机的,不可预测的。
而每个部件,也就是政府官员,都觉得自己被牢牢的铆在整个大机器上,动弹不得。都觉得自己也是受害者。
书里最高元首(他好像被总理架空了),他不无风趣的说,其实除了剪彩和亲吻小孩,我并没有多少工作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