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议】初中、高中成绩差的最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
❤️❤️❤️
1 成长的关键素养
为什么有些小孩在高中时成绩就不行了,其实缺乏一个素养——承认自己的失败。
这个很重要,允许自己在根本上失败。
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服教科书”就这么简单,加一个限定“在考试规则上”服教科书体系
“要承认根本失败”是指你现在决定你人生幸福与否、快乐与否的符号系统,你对它什么都不是,you are nothing 你对于它狗屁都不是。
很多成绩差的小孩就是没有办法接受这一点,他拼了命的心底里就是接受不了这一点,你要的是那种虚伪的“唯我论”的那种快乐吗?
如果小孩小时候没有教育好,没有突破唯我论,或者说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失败,那他进入初高中就无法接纳教科书体系。
教科书体系里面的知识都是要试错的,老师教我们下一步就这么推导,绝大部分小孩按照天然儿童或者动物的心理去预判想都会想当然犯错的。
小孩上课时为什么会慢一拍?
你预判错误,但老师会继续讲下去。
比如大前提 A 、小前提 B 按照一个规则 C ,推导出一个结论 D ,老师这样讲时会停一下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结论是什么吗?”
然后下面的那些习惯小学思维、玩搭积木、玩游戏,自己习得思维的小朋友,他就会得出他自己的结论 E。
他的这个结论一出来就错了,错了时他会不服:
“凭什么nmd说的是对的?”
老师此时就要解释了。
但是如果有些小孩他没有受挫能力,老师在解释时他就不接受这解释,他一直不服:
“我不懂!”
这里不是说他不懂这个规则,不懂这里面的这个环节步骤,小朋友的不懂,其实是:
“为什么我要听你的?!”
所以这些小孩他没有办法被应试教育结构里的知识点给同化,他都不懂:
“凭什么你就是对的?”
03:582 缺乏素养的影响
2.1 “不服”者的自我中心
这种小孩的任性就使得他没有办法建构一个公认的符号系统。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自我中心,这个自我中心是家庭教育导致的。
真的,每一个小孩都不笨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让步的。
很多没有受挫教育,父母太任太宠的那些孩子,他上课时想“凭什么呀?”然后他后面就不听了。
因为教师一般会扮演一个绝对的知识律令,知识大他者、知识权威的一个角色,你不跟那你就被淘汰掉了。
很多小孩初高中数学课、英语课、语法课、化学课、物理课,前面一个星期的课上下来,就被淘汰掉了。
国家通过知识权威体系、教科书体系,就在筛这些人——成长过程中自我中心太闭合的人。
把他们筛掉,你们这些人不适合去参加科研、参加决策管理、不适合去担当大任,就是不成材,你们就去干别的活儿吧。
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这个根本上的失败就意味着你在小学,在玩积木、玩王者荣耀等游戏的过程中,生存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那一套东西,面对整个教科书体系、教育系统知识体系,你是注定失败的,你不配过来跟我谈这个东西。
你不承认这个失败,你的学习就坚持不下去。
越是聪明的人,越会迅速地承认自己失败;
但是聪明的人迅速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不意味着他臣服于这个体系,而是学会了这里面的知识,用上了新的规则。
2.2 “臣服”者的自我中心
这是另外一种依附性的自我中心,盲目依附一个教科书体系,然后你说的都对,他这样是干什么?
他在做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这叫精神胜利法。你这个知识体系里面说的都对,就按照你规则来死记硬背,就是死硬。
此时忽然有个题稍微灵活一点——
“怎么不是这样的呢?你骗我!”
“这个教育体系、这个知识知识框架,你骗我!”
说明他不是真的臣服,他只是把这种彻底的臣服作为一种精神胜利法骗自己,他觉得自己赢了——
我完全按你这一套,我不就永远就赢了吗?我完全跪下来,完全臣服于你,完全听你的,我不就永远就赢了吗?
但是注定赢不了。
他也会不停的说:
“超纲了!”
“老师,这题超纲了!”
“不能这样,超纲了!”
“我跪的那一套知识体系,那一套思维框架,怎么会有这种东西,超纲了!”
因为实际上他觉得自己是主人,伪装成完全驯服于教科书思维规则框架。
2.3 智者的自我中心
- 一方面我自己的方法有哪些问题?规则有哪些好处?
- 另外一方面,这个教科书教的规则有哪些错误的地方?我自己的方法有哪些好的地方?
聪明的学生,当他写情书时,他不会写成作文那样的。
他明确知道我写情书要用我自己的方法,不会用写作文的方法去写情书。
聪明的学生在做奥林匹克数学题时,
- 既有应试的方法,
- 也保留了自己在整个成长史(玩游戏、和父母的交流,自学等过程)自己积攒的其他的一些备选的规则、思维方式、切入角度。
他会把自己的和应试的方法结合起来,这两种东西相互比较、相互结合,先用这个再那个,有一串钥匙,这样小孩才会做奥数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聪明的孩子他不停地承认失败,他承认自己的方法有错误有问题。
但是进一步他也能够承认应试规则当中的失败,明确意识到应试规则、教科书体系,有不足有弊端。
聪明的小孩不会把考试看成100%,他不会把考试看成人生的全部,因为他知道应试方法是有不足的,他只在考试时用应试方法。
而且他也知道如果他的考试要考高分,光用应试方法也是不够的。
你平时课堂上教的、教科书里的那些规则不够,一定要加上一些生活当中积累总结,比如做小手工、修一个小手表,浇花时观察到这些规则,要反思,要去思考。
当你意识到应试方法不够时,当你意识到考试不是100%但是又愿意去遵循这个规则,在局部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较好的一个社会回馈,
然后也意识到我这样去玩应试游戏,也可以反过来促进我的灵敏程度、阅读能力,提高我的心理素养。
所有的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本身有价值,它可以锻炼思维让我更成熟、更稳重,它也可以让我获得周围人的奖励,那么这个孩子应试能力就会特别强。
3 孩子聪明的要素——自我中心
3.1 闭合&躺倒的自我中心化
他是完全闭合的自我中心化,那他就是上课一言不合:
“tmd我不听了,跟我想的不一样!”
还是一个假装开放,但是彻底躺倒的自我中心化:
“赖皮的tmd你这个规则是这样说的,那我就死认这个规则我也赢了!”
这两种都是自我中心化的。
- 一个是绝对的只认自己;
- 一个是假装自己什么都不是,以外界体系作为他的自我,把自我投射到另外一个东西上面去了——应试框架、应试规则。
“超纲了”俨然就好像他自己代表出卷组,好像他是这个考试的规则制定者。他把自我中心投射到他所膜拜的那个东西上面去了。
这两种小孩都是自我中心化的,说得不好听,都是**都不行的、笨的。
3.2 “容纳失败、发现限度”的自我中心
他能够坦然面对这种痛苦创伤,就是命运不由自己决定,世态不由自己决定,一切都不可能 100% 全在掌握之中,总会有意外,总会有失败。
要能够面对这些东西的小孩,他才能够把他的这种失败,把每一种方法的弊端、每一种方法的限度(局限性)把握到,注册到自己的符号系统里面。
所有的方法就是限度本身,这样他就意识到所有概念定理归根结底就是对于事物的一种限制,他才能高效快速不停的把这些限度注册到自己的思维当中,思维才有条理。
条理本身就是限度,
- 这个定理用到这里就停了,不能再下一步了;
- 这个化学公式配方法只能用在这个无机物就停了,不能用到那边。
条理性本身就是这种界限,把这些界限都设立好了,通过能够容忍意外、容忍失败、容忍痛苦的这种方式,为自己的思维设立内在的界限,条分缕析地才能够搭建起知识的框架,才能够搭建起理性化的思维的框架。
理性化思维的前提就是克服自我中心,克服这种非常失败的(家庭教育or社会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唯我论,或者完全把自我投射到、依附臣服于一个体系上去。
这两种形态的思维都是要被教育体系所扬弃的,考不了高分的、能力不行的。
3.3 二次病理化的唯我论者
这是暴力破解的方式,他自己思维能力还是不活跃的,比如人家可以举一反三,那好他把三种类型都背下来,但是这种人他可以骗得了一时但骗不了一世。
他只要稍微脱离的一个填鸭式的拼命做题的模式,他立刻会失败,他到大学或者社会上立刻就受不了,他没有学习能力的,他不是真的聪明人。
- 一方面,他一下子很快就会把这种遗忘。
- 另外一方面,他就会认死理,他的自我完全没有办法包容任何东西,寄生在一个应试框架上面,完全变成一个奴隶、附属品。
那个东西可以给他带来好处,让他上了一个大学。但是等到他到社会上去,就容易习惯性的把自我完全寄托在另一串符号系统上面。
比如考绩点、拜金主义、拼命赚钱 996 、认死理、只认科学技术、工业党,或者认某某主义。就这些人就是没有理性,没有反思的自我。
看上去他好像是一个很谦卑、自卑的,不敢说自信,特别有自我的那种人,但实际上他的自我是寄生在这些框架之下的。
这些人其实是二阶唯我论者、二次病理化的唯我论者。
前面那种唯我论者就是撒泼打赖,这些人也被教育系统筛掉了,因为那些软件没有办法装到脑子里面。
第一类绝对自我的唯我论,如果把人比作手机,那么他一个软件根本装不进去。
第二类依附寄生躺倒的唯我论也一样的,软件实际上没有装进去。实际规则没有真正被他内化理解,他没有真正去把它们作为失败和创伤接纳进来。
一旦他之前一直认的一个体系不顶用时、受挫时,消化不了失败时(他消化不了,他从来没有自我,没有这个空间,他怎么消化?)
当他的所信仰的一个范式和另外一个同样信仰的范式冲突时,他会陷到一个更加原始的,比躺在地上和撒泼打滚的唯我论者更唯我论的糟糕状态,变成动物性的状态,甚至更夸张的一种状态。我觉得后面病理化比前面的病理化更糟糕。
前面那种往往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身上会看见,他很难理解一些东西,比如手机 APP 复杂一点的操作就不会做了。
他只会用比较短平快的方式来取悦他,因为他只信自己的理。他小学时就只认自己的理了,初中时根本没有吸收新的符号学的一种方法规则,他只会刷抖音刷几个小时,各种享乐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取悦他自己。
- 前面一些人会到一些比较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岗位上去。
- 后面那些人会被塞到一个蛮尴尬的位置,他们往往是脑力重复机械劳动者、底层脑力的劳动者,这两种人都是思维意识闭合的状态,这个人口比例不低的。
4 给学习者的建议
4.1 不狂妄
过分狂妄就陷入自己的nc游戏里面,没有意义的,不是公认的。
唯我论就是认为公认的规则不重要,你自己的开心最重要。那你将来你吃的苦头就是你自己开心最重要。
有比你更唯我论的东西——机器。
到时候你重复的流水线上的机器打交道,那个玩意唯我论一万倍,彻底唯我论,比你更陷入它自己那个重复无脑的循环享乐当中。
你去依附机器,到时候让你感受一下你那十几年人生,周围人面对你这么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孩,过的这种什么样的日子。
面对一个机器绝对唯我论、绝对闭合的枯燥乏味的系统时,你是如何迁就这个东西,你就能感同身受了,原来我当年是这么个xxx。
4.2 不自卑、不懒惰
那个崇高无比、至高无上的规则是你自己的化身,是你想要获得彼此认同来骗别人的,你把自我意识投射到那上面去了,只要这个东西是一直赢的,你就说
“这赢了,我也赢了!”
只要答案对下来:
“老师卷子出得好呀,我都会做。”
这种人就是躺赢型的。
你这样搞的话,说穿了,你也是在搭便车,一直在占便宜。因为这一套方法体系是别人总结的,不是你自己努力,你没有去筛选,没有去判断。
一旦没有别人牵着你走,没有别人无偿的或者特别强硬的把这个东西灌输给你的话,你自己是非常不利的,极为无理的。
你就像那种饼挂在脖子上吃完了转一圈,别人给你转的那种人。
看上去你很勤奋,实际上你极其懒惰,你只是无脑的循环,不停地机械执行规则——
出现这个条件,条件 A 和 B 按照规则 C 我们得出结论 D ,就 ABCD 就不停背 ABCD ABCD ABCD……
然而出现了 A' B' C' 时,你就不知道有的D' 。
一直很懒,你把这种受挫的代价全都让别人。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痛苦。
“这怎么不灵了?我怎么想的是错的?”
这种痛苦你根本不愿意去面对的,不想去承担的。每次你做错了题目,都会觉得:
“不是我错了,是因为我这个东西没见过!”
“不是我错了,题目出得太偏了!”
这些人永远不愿意承认自己会犯错,永远都在想规则不同而已。
但是请你想一想,所有的规则都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你不可能依靠一个规则——无论内在规则或者外在正确答案的规则,它都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人去面对的,是需要人去面对那个创伤和痛苦,面对那个出乎意料、让你害怕、让你迷茫、让你摸不着头脑难受的痛苦的过程。
得有活生生的一个人去体验它,去做出选择,去面对那些后果,要不停地去让自己大胆面对这些后果,做出新的选择,然后去调整规则、调整策略,去获得很多套规则,去熟悉习惯多种方式去解决一个问题,这样你才能成绩变好,否则学一辈子真是学了个啥呀?
5 总结26:45
我觉得我已经把高中学生为什么成绩差、学习能力差这个问题说清楚了,说白了就是心理成长过程当中,自己家庭环境、消费的文化产品、生活习惯,还有心理成长过程当中,自我保护机制是不是小时候遭受过什么伤害特别不信任、不愿意面对什么东西,就这些东西让你心理发生机制过早的闭合了,没有一个求知欲、没有好奇心,也没有一个组织起自我内在的一种规则,活生生由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心里面的一个方法体系。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是多种方法,然后多种方法它们哪里不行哪里行,都要你不停地去试错,然后坦然面对自己错误。
失败是因为这些心理素质、心理习惯都没有,它闭合了,要么依附于你自己的任性,要么依附于一个外在的评判规则。
不是因为这些孩子笨,而是因为他们太像大人了,他们太早闭合了,他们太早以错误的方式成人化了。
5.1 错误的成人化方式
唯我论的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或者彻底地倒向一个他自认为的公共标准。
这两种方式都会导致教育失败的人口,但是我们社会需要这些教育失败人口,因为我们不能够提供那么多聪明的岗位,有决策权的、有管理权的、有创造性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体系会无情地筛掉这些教育失败者。
如果你已经被筛掉,那你也要坦然面对这个失败,从这里开始做一个坦然面对失败的人。
你进一步要想,教育的规则或者官方教育的评判体系也不是哪里都灵的,甚至不是所有评价标准都是万试万灵、都是万金油,都是他说了算的,那么就不妨碍你。
虽然你被教育体系筛掉了,但是你在其他方面还可以。
道德上做一个好人,在经营管理上做一个有眼光的人,在吃苦耐劳上做一个诚实灵巧的人……其他方面的评判标准是很多样的。
❤️●哪怕你被教育体系筛掉,但是社会这个共同体不会放弃你!
你在家庭关系里面,你也可以去寻找新的方法。
但是家庭关系内部的方法,比如你和家长非常黏腻或者非常权威等,到其他地方不一定行得通。
5.2 留出心灵的空间
你得打开你的心灵,把东西放进去,然后才能应对不同的情况。
比如自己幻想出来的
“不是我不行,是这个教育体制有问题”。
不对,在这个教育体制评判标准下,你就是不行,你得承认这个失败。
然后你进一步说,但是教育体制这个评判标准它本身不行,它确实有问题,但是在这个规则之下我就是失败者,我就承认又怎么样嘛?实事求是。
很多人就是说这考试是不行的,带着深深的自卑,脱离了教育系统,也不愿意去学习了。
没有一个体系在评价你时,由于你太过于激进反对所有的量化的或者定性的评价标准时,他就拒绝一切学习,就闭合了,变成那种一天到晚刷抖音,一天到晚吃外卖、袜子不洗浑身臭烘烘的,出租屋里面憋着一个月挣不了几个钱,也不想着出路,也不想自己人生寻找另外一个方向,变成一个有希望的,一个不停的学到东西、不停成长的一个人。
你就缩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或者彻底躺倒在某个规则里面,就是想要钱变赌狗,要漂亮妹子变成色鬼,要嘲讽别人,看不起所有的有所建树、有所成就的人变成犬儒主义者,倒向某一个评判机制把它绝对化,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或者就是彻彻底底假扮一个失败者骗自己。
“我只是假装失败,其实我是很清醒的,至少在清醒上的成功了”
至少在欺骗你自己上,你一天到晚都是成功者,以欺骗自己来向自己证明我还是聪明的,我好歹能把自己骗住。
请问这种人真的是一个聪明人吗?
5.3 为自己的失败负责
通过失败你可以看到规则的界限,然后你就可以把这个规则打包起来,放到自己的记忆当中,懂得在哪些情况下用,哪些情况下不用它,会用了它不就活了吗?
变成你的方法了,它就不再是个僵死的规则了。
方法多了,点子多了,你做事情不就进退有度了吗?
一个啤酒瓶打不开,你就可以想各式各样方法,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但是这过程中你要学习,学习就是掌握规则。
掌握规则就是看到你在面对新的难题时,你的以前那一套注定失败,或者你本来一直相信的那个东西不行了,那你就要承认这个失败。
5.4 谦逊就是实事求是
谦逊指的是能够包容自己的世态,在用一个既定的方法失效的情况下,承认这个事实,谦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不行就不行嘛,换一个再去试一试,做不到再去尝试。
不要和自己斗气,通过虐待自己,使劲地被一种方法给捆住。
“我就要!”
“不这样的话,我今天日子就不过了!”
“我晚饭就不吃了!”
“我回家就不回了!”
“伞就不打了!”
“我的手机没电就没电了,我把这个摔了!”(咬牙切齿状)
这种东西就是童年心理创伤所导致的一个唯我论的闭合,自恋结构把你锁死在里边。
此时千万请记住我的一句话——
此时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此时外面天空中飘着一个视角,看了你一眼,你有多愚蠢啊,那根本不是智慧,也不是什么多勇敢的,就是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