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被薅羊毛致濒临破产,关消费者的事吗?
商家被薅羊毛致濒临破产,关消费者的事吗?
日前,京东某厨房电器旗舰店将原价62.9元的电热水壶直接卖到7.9元,引起了广大“羊毛党”的抢购。很快,该店发布公告称,水壶以远低于成本价被拍了20多万单,因损失巨大,公司面临破产倒闭。不过为了挽回经济损失,该店已向有关部门报案,在公告最后还呼吁消费者退款,放他们一条生路。然而,不少消费者都持有“愿赌服输”的态度。
*为什么说“愿赌服输”?
不少消费者认为,该店甚至存在“炒作”的嫌疑,这也不无道理:错误设置价格的事情时有发生,无论京东还是淘宝都有着相当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异常销量肯定会触发相关提示。然而该商品被拍下20多万次后店家依旧没有及时下架止损。既然是商业行为,那自然是“愿赌服输”,没有让人退单的道理。
*公告涉嫌“道德绑架”?
该店公告同样是消费者不买账的主要原因。店家提到:“这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面临巨额债务,我们已经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在吃瓜群众和消费者严重,这显然带有“道德绑架”的意味。事实上,消费者在此次事件中,领券、下单、支付每一个环节都没有问题。但店家将巨额损失与消费行为挂钩,消费者不是店里的股东,店铺亏损时为什么要让他们退款呢?
在京东商城注册协议中,销售价格为要约邀请,销售方在收到消费者订单后,以商品出库为标志。只有完成商品出库,买卖双方才算是合同成立。因此,店铺没必要、也不应该在店内打上具有道德绑架性质的公告。
*什么是要约邀请?
举例而言,当你在电商平台看到商品的促销信息,它只是起到了“邀请你交易”的作用。即便你已经付了款,商家没有确认这笔订单,双方就还不构成“购买”的行为。这也是为何我们在平台完成支付后,通常都会收到一封专门的“订单已确认”的邮件。这封邮件标志着买卖双方都确认了购买细节,“购买合同”才正式生效。
互联网电商发展迅速,但不少电商从业者依然抱着线下销售的心态经营店铺。与其“恳请”、甚至是打电话强硬地“要求”消费者退款,倒不如一开始就遵照电商平台的规则,规规矩矩地经营。虽然销量不一定有现在这么高,但总比发公告“卖惨”来的安稳、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