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E精英

精英(elite)
精英论,特别是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和加尔塔诺·莫斯卡所创立的精英论,是有意识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对立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们断言社会分为占统治地位的集团和处于从属地位的集团,是一个普遍的、不可改变的事实。用莫斯卡的话来说,就是“在一切政治有机体中都可发现的许多常见的事实和趋势中,有一点十分明显,一眼就可看出,这就是在一切社会中,从尚不发达的、刚刚接触到文明的社会到最先进、最强大的社会,都出现了两个阶级——一个是进行统治的阶级,另一个是被统治的阶级”(莫斯卡:《统治阶级》(1896),1939年英文版,第50页)。第二,他们对统治阶级的解释也不相同;帕雷托主要是依据某些个人的优良品质来解释的,认为这些优良品质产生了一切社会领域中的精英;莫斯卡则是从“有组织的少数人”或“政治阶层”必然会统治无组织的多数人这种角度来解释的,虽然他也提到了这些少数人具有“受到人们高度尊敬的和极其有影响的”个人品质。但是莫斯卡还提出了许多限定条件,并最终形成了较复杂的理论(比较接近于马克思主义),根据这种理论,政治阶层本身是受各种(代表不同利益的)“社会势力”的影响和制约的,并同大多数作为确保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的次级精英联在一起。这使葛兰西(1949年)认为莫斯卡的“政治阶层是一个谜……这一概念极其飘忽不定,伸缩性很大”(葛兰西:《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札记》,1949年意大利文版);虽然葛兰西在其它地方曾断定这所指的只不过是统治集团的知识分子阶层。 米歇尔的情况就清楚地表明了上述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米歇尔的关于政党的研究(见“参考书目”3)就一直被认为是“某个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转向精英论阵营的人的作品”(见“参考书目”1,第81页)。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感到失望的米歇尔,质问社会主义的政党为什么会误入改良主义的歧途,并得出结论说领导人必然要脱离党员而混入现存的社会精英之中。他的“寡头统治的铁的规律”——就是利用了帕雷托和莫斯卡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还利用了麦克斯·维贝尔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导致上述分离和领导人逐步成为党的占支配地位的精英的条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和经验所培育的领导人的能力和意志与“群众的无能为力的状况”存在着差距;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少数派的领导人组织得较好,而且能够控制官僚机构。 布哈林在回答米歇尔的部分论点时指出,群众所以无能为力是由当时的经济和技术状况所决定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因此,不存在什么寡头统治的普遍规律(参看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1921))。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间,普兰查斯(见《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一书,1973年英文版)笼统地考察了精英论,并且更为笼统地抛弃它,认为它对政治权力的基础提不出任何解释(这种说法很不确切)。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或同情者则倾向于把精英论的某些因素纳入自己的观念,他们当然也倾向于承认人们(特别是米歇尔)提出了许多难以解决(虽然并非回答不了)的问题。在接受精英论方面走得最远的思想家是深受维贝尔权力概念影响的米尔斯(见“参考书目”4)。他所以不用“统治阶级”而用“权力精英”一词,是因为在他看来“统治阶级”一词是个“贬义词”,它的含义是经济阶级实行政治统治,而且“不允许政治制度及其代理人有充分的自主权”。接着,米尔斯又区分了美国社会的三个主要精英阶层——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军事精英。因此他就面临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上述三个阶层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单一的权力精英,那末他们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其他人(如米里班德,见他他写的《马克思主义与政治》一书,1977年英文版)则主要是依据国家官僚政治来探讨精英阶层的,并特别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能否被看作是由官僚的“权力精英”进行统治的国家?这给分析上述社会的政治权力确实提出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究竟应当把统治集团看作是精英人物呢?还是看作是有效的“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参看
阶级
条目)。 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还需要发展一种更为确切的有关精英的概念,需要更全面、更严密地研究精英人物与阶级之间的关系,这在考察社会主义政权及其领导人与追随者之间的区别时,尤其需要如此,因为这种考察不仅涉及整个社会生活,而且涉及社会主义政党本身。 (TBB)
参考书目
① 大卫·比瑟姆:《米歇尔和他的批判者》,1981年英文版。 ② T.B.博托莫尔:《精英与社会》,1966年英文版。 ③ 罗伯特·米歇尔:《政党》(1911),1949年英文版。 ④ C.莱·特米尔斯:《权力精英》,1956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