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名言名句
1.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2.著书不明脏腑,犹如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犹如盲子夜行。
3.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4.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5.四大经典为根,各大学说为本,临床实践乃中医之生命线,仁心仁术乃中医之魂。
6.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病。
7.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矣。
9.病非人体固有之物,然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10.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
11.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
1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3.四季脾旺不受邪。
1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15.肝为五脏六腑之贼,故肝一病,必蔓延它脏。故善治肝者,治余脏,思过半矣。
16.心无水则孤火上逆,肾无火则寒水下凝。
17.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18.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19.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20.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沦陷之阳,处于脾胃。
21.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22.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3.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24.内不坚则善病风。
25.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26.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27.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
28.痰湿乃津液之半成品也,五脏气化如常,痰湿变为津液,五脏气化失常,津液变为痰湿。故善治痰湿者,不独治痰湿,治五脏气化。
29.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0.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31.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32.外窜经脉则为痉,内侵膻中则为厥。
33.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34.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3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3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37.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38.一息阳气一息命,一息寒气一息病。
39.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40.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41.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42.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43.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44.愁忧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大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不节,劳倦太过则伤脾。房劳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5.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46.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4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48.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49.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50.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51.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52.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53.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54.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55.五积六聚,皆是气凝其痰火。
56.七情不损,五劳不成。
57.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发而为积。肿瘤包块,大都是外面寒包裹,里面痰浊与瘀血互结而成。
58.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59.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留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故医籍千经万典宗旨,唯以气血流通为贵。
60.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61.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52.疹是太阴风热,斑是阳明火毒。
63.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64.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65.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66.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67.诸疝皆属于肝。
6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69.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0.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71.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
72.大风先倒无根树,伤寒偏死肾虚人。
73.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74.持脉有道,虚静为宝。
75.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始可以为医而司人命也。
76.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辨证如理乱丝,治病如解死结。
77.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78.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79.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80.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81.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82.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83.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84.小大不利者,当先治其标,中满者,当先治其标。
85.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86.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87.凡久病,必先顾其脾胃,以血气之生发,全凭脾胃之运化。
88.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89.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90.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91.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9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93.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
94.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95.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9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97.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98.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99.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100.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101.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102.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103.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骨者益其精。
104.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
105.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106.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107.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108.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109.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110.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
111.脏邪要还腑,腑病要调脏。祛邪不伤正,阴病要出阳。
112.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113.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114.肝气别通于大肠,心气别通于胆,心包之气别通于胃,脾气别通于小肠,肺气别通与膀胱,肾气别通于三焦,五脏邪气要找六腑通道来排。
115.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116.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11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118.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用四物汤常配参芪补阳气,用四君子汤常配归芍以养精血。
119.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20.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21.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122.肝阳上亢,水不涵木。故六味地黄丸能治水不涵木之高血压,滋水涵木,其木自柔。
123.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故古人以利小便为治病捷径,利小便非独用通利药也,必阳气气化,小便始能出。
124.养生则以实脾为本,治病则以疏膀胱为要。
125.治湿病之理以利小便为第一义,治湿病之表以取微汗为第一义,治湿病在中间以燥脾湿为第一义。
126.凡治病必须给邪以出路,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出也,宜下出者不泻之不得出也。故开鬼门、洁净府、倒仓廪,乃为给邪出路大法。陈苑去则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127.治心火以苦寒,如栀子、黄连;治肾火以咸寒,如龟甲、牡蛎。
128.热在上焦,咽干口烂;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尿赤。上焦热用黄芩汤,中焦热用调味承气汤,下焦热用八正散,三焦俱热用三黄泻心汤。
129.厥阴不治,求之阳明,治肝不效,必治脾胃。
13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31.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132.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故肥人不能清凉太过,瘦人不能温补太过。
133.思虑过度伤脾阴,归脾汤补之;劳力过度伤脾气,补中益气汤主之。
134.久咳必先固其胃气,未有胃气不顺而咳可愈者。久咳若滋补无功,必须培补脾气,补其母以生其子。
135.哮喘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136.呕吐者,胃气逆而不降;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升。
137.大小便俱不通者,先通其大便,则小便自通矣。
138.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
139.阳痿,少年贫贱人犯之,多属于郁,宜逍遥散以通之,加蜈蚣通利更速。
140.无论何病,交节病作,乃是瘀血,故曰交节病作,血府逐瘀汤主之。
141.凡遇小事不能开展,易纠结而不能释怀,血府逐瘀汤主之。
142.一切疾病之所以难治,在于不善于化瘀。
143.疾病日久,屡屡发作,必有痰凝瘀血。
144.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145.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146.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芪归名曰补血汤,补气以生血也。
147.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148.肠痈下不厌早,肠游补不厌迟。
149.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50.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51.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5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53.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54.上古圣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55.德行不全,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为养生之要旨也。
156.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157.无形之草木难以治有形有情之疾病,情志病全在于患者能移情易性。故七情之病,不能全凭药力,必须凭借修心养性,运动勤劳。
158.生病起于过用。
159.坐卧不当风,走路要挺胸。
160.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七分寒。
161.三分治,七分养。
162.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163.胃不和则卧不安。
164.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
165.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166.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167.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168.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169.心莫过于寡欲。
170.一生淡泊养心机。
171.勿以脾胃暖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172.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173.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174.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175.冰冻断人种,烧烤毁人容。
176.万病之毒,莫过于浓。故唯一字可解之,曰淡而已。
177.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后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先预防。
178.名利都不到胸中,由此胸中气自充,既爱且增皆是病,灵台何日得从容。
179.若要身体安,淡食胜灵丹。
180.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
181.人体欲得劳动,譬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182.养身宜动,养心宜静。
183.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务过极,少无过虚。
184.饮食之道,朝不可虚,暮不可实。
185.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自为主持者,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
186.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先,宅心宜厚。
187.不识文断字,不足以为医;不穷理通辩,不足以为医。
188.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189.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灵敏;读万卷书而后济也,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190.善为医者,志欲圆而行欲方,心欲细而胆欲大。
191.医非圣智不能,医之为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
192.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193.良医处世,不追逐名利,这是立德,救死扶伤,这是立功,著书传世,这是立言,医道乃功德言三不朽事业也。
194.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医。
195.治心何时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
196.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医先道德而后技术。
197.医道如同弈棋,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198.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医生。
199.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200.医何以能长且久者?《黄帝内经》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故医者须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