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漫画分享:《虐杀器官》屠杀语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22-05-21 13:37 作者:旁门左道的右道  | 我要投稿

911事件之后,看似平静下来的世界实则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更严密的管理体制,以求一扫恐怖组织,而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内战,以及越来越残酷的大规模虐杀。美军上尉谢泼德不断追踪一直存在于背地里的神秘男人约翰·保罗。他的目的到底何在?由于大量的杀虐带来的“屠杀语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本不看到最后,绝对想不到主人公会做何决定的书。

书中讲到了生与死。当我们面对不同“生”的镜头,对“死”的幻想也随之不停演变,我们时而恐惧这个可怖的“死亡地狱”,时而向往那个祥和的“死亡国度”。因此,这里存在一个倒错的动机:“我”眷恋惊天骇地的屠杀现场,因为只有与死为邻,“我”才强烈意识到自己的生。

讲到了罪与罚。“我”起初企图用“并非自己主动选择去杀人”来宽慰自己以逃脱重责;然后露西娅教会我主动选择背负罪孽,于是竟极大地获救;接着露西娅死了,我再也无从知晓我的“上帝”究竟给我惩罚还是宽恕,终被封锁在地狱之中,永远怀抱罪行彷徨失措。“我”获得了一个奇妙的感知:罪孽无法消除,因为上帝死了。



讲到了自由的平衡。在没有“法”之拘束的落后国家,人们陷入混沌,被“死”之拘束逮捕而终。在个人信息管理异常健全的先进国家,人们出卖个人隐私以得到免遭恐怖袭击的自由。因此,自由是一种等价交换,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总是牺牲某种自由以获得另一种自由。在自由选择权被遗忘的今天,美国宣扬的那种貌似自由的东西可能恰恰意味着最不自由或最不公平的自由。


还讲到了语言的精妙。我们不仅会因语言而动怒、哭泣、欢笑,还会被语言所支配和改变。当今语言学已然不是单纯研究语言的学问,还涉及了认知、社会、人类、历史等诸多边缘领域。在广阔的语言学分野视角下,作者提出了“屠杀语法”——这是一种作为音乐或节奏而非意义的语言,是人脑中隐藏的屠杀曲调。这是一个惊人的结论:人为适应生存进化而产生语言这一器官,同时也可能因语言这一器官而遭到毁灭。


貌似颠错混乱,其实蕴含深理。这是站在生死临界线上的作者和主人公兼有的终极领悟,确是对现实世界和平常人生的艺术隐射和巧妙延伸。


我们能否拍着胸脯说,小说里作者表现出的担忧是多余的?大概做不到。回顾“9·11”过去多年,“反恐战争”已经持续好几个年头,元凶本·拉登虽被击毙但阴魂不散,世界各国对恐怖主义是越“反”越“恐”。尽管不少中心城市始终保持“全城戒备”状态,但马德里、伦敦等地还是没有躲过遭受袭击的厄运。恐怖主义滋生和泛滥的土壤尚未铲除,各种社会暴动、独狼式袭击、反政府“革命”、示威抗议活动接踵而至,反复刺激人们的神经。

书中有很多关于语言本质、作用的探讨。其中谈到乔姆斯基的理论,谈到sapirwhorf假说,最后的结论有点让人惊讶,导致世界混沌的根源竟然不是武器,不是决策,而是语言!


语言绝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他对人类的各方各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说,语言本身就是进化的产物,它是一种器官,就是和肾脏、肠胃、眼睛一样的器官。

当今语言学已经超过了单纯研究语言,也涉及了认知、社会、人类、历史等等。比如乔姆斯基是语言学家,他的理论确带来了认知学革命。可见语言的作用确实非同凡响。作者创造的“屠杀语法” 不能不说这是极富想象力和启发性的假说。非常大胆,却不脱离现实,有说服力。

漫画资源在公众号:坚持自我永不放弃

漫画分享:《虐杀器官》屠杀语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