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我学会的第一道菜是凉拌黄瓜,仅有的厨艺经验是宝宝辅食。

今年教育部对劳动课的重新规定引起了全网热议,劳动课现在还没开课,谁也不知道这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是怎么教学的。作为八零后,我们那会儿小学也有劳动课,那时候每年新学期报道,最喜欢那一套劳动课教材,有小刀、剪刀、白乳胶、各类卡纸等工具,每周一次的劳动课由隔壁班的班主任上课,那时候小学老师身兼数职,可以教除了本职课程以外的其他非文化课程,比如思想品德、社会与自然、劳动课、卫生与健康课等,感觉小学老师简直无所不能。

图片来源:微博网图
劳动课教会了我挺多东西,除了做各式各样的手工以外,还有系鞋带、钉纽扣、使用打扫卫生工具,甚至打扫过学校的厕所。是不是将“劳动”两个字贯彻得挺彻底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让每个人跟家长学会做一道菜,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削皮切块撒作料,那是我第一次在厨房真盘子真刀操作,怀着我终于可以不被赶出厨房的心态完成了一道凉拌黄瓜,那段记忆一直深深地在我脑海里,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直到婚前我还是只会做凉拌黄瓜,婚后仅仅学会了煎牛排、下面条、下饺子馄饨等一些快捷速食,生娃后学着做简单的辅食、自制肉肠和虾粉等。

我连我妈的王牌菜——东北饺子,都没有学会。饺子馅儿现在有机器搅合搅合放放作料就行,不需要用刀咣咣剁,但饺子皮是要自己做的,从发面开始就很头疼,总是发不起来,特别是擀面这道工序,我总拿捏不好那个力度。外面买的饺子吃起来没有手工饺那么有劲道,肉馅儿味道也很怪,在南方生活,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在家能吃到地道的东北手工饺,特别是我妈调制的独家蘸料,那时候我自己不觉得有多稀奇,长大后吃外面餐馆的饺子才知道我妈包的饺子已经是天花板了,外面的真难吃。

闺蜜中不妨有厨神姐妹,从做菜到做甜品无所不能,我是从做切片面包开始一点点看着她厨艺进步的,她的厨艺日渐成长我的口福也跟着多了起来,今天蹭个蛋糕, 明天蹭个三明治,婚后人家就开始做大菜了,再搭配上蒸烤箱等工具,海陆空食材都能翻出花儿来。如果学校烹饪作业沦为回家拍照片视频让家长内卷起来的话,我就很难受了,仿佛不是在给我儿上劳动课,而是让老妈回炉重造、弃文掌勺。人生三十来年,我只为一哥吃辅食的那几个月拿过锅铲,用过厨具,平时在公司叫外卖,晚上回去吃长辈弄的现成的饭菜,我知道总有一天我肯定要亲自下厨,其实有点期待每天买菜在厨房忙碌的生活,那是属于家的时间。

目前打扫和收纳一哥倒是可以做一些,但是仅限心情好的时候,乐高归乐高、恐龙归恐龙、汽车归汽车,错放一个都能跟你急眼的那种,毕竟四岁的孩子是不会跟你讲道理的,可能前一秒还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后一秒就不高兴摆烂了。于是需要从情绪开始安抚,然后斗智斗勇再引导他动起来,学着爸爸的样子打扫卫生(点赞队友,毕竟他是打扫狂魔),一开始总会鸡飞狗跳给你添乱,比如收拾两下就没了耐心,问你:“为什么要收拾呢,反正明天还要玩。”我会回他:“那今天在家不吃巧克力饼干了吧,反正明天学校里有餐点吃。”或者:“反正昨天吃过棒棒糖了,今天就不吃了。”类似用娃的逻辑打败他,当然不一定每次都有效,但是至少他知道规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东西要分类,换下一个玩具的时候得把前一个收起来。(不过也可能适得其反,为了不收拾干脆不玩了,这时候就要调整思路换个方向引导了。)

所以劳动课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没有家长会真的让几岁的孩子自己独立在家用煤气灶,毕竟安全第一,番茄炒蛋再大一点学会也是可以的,核心是通过劳动锻炼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扩大生活常识的范围,通过接触“劳动”来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那份认真努力的态度,不得不说现在的我们动手能力真的很差,家里有点故障第一反应找长辈解决,无非就是懒得动脑动手,比如想改造某些东西,想替换某些零件等等,张口等着别人来帮你想办法。现在校外机构停课,多出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好好体验生活吧,很多发明创造也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而且小孩子的奇思妙想本来就很丰富,万一真的迸发出创客的小火苗呢。
题外话,有时候真的是想太多,简单点也可以解决很多事,比如对一哥说:“收拾好客厅所有的玩具,你可以选择看十分钟电视或者吃一颗糖 。”马上你就会得到一个玩具都没有的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