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版梁祝
从小到大所有人都称赞梁祝的爱情,我小时候就很搞不明白。看了好几版的梁祝电视剧我都不能理解她们的爱情,分明马文才也挺好的,马家家世也好,双方身份相符,也能门当户对,联姻的话双方家族强强联手,不理解为啥非得不听话和家里对着干。也不能理解祝家为什么要反对,分明梁山伯也很有潜力,能当上知县说明能力也不错,就当提前搞投资,没必要得罪一个潜力股。
直到我看了徐克版梁祝,难以言喻的震撼,那里边的反派是谁呢?马文才?马家?他们都没出现在影片中,是从没出现的但处处体现的封建压迫,以为你好为借口的妥帖安排,实际上是对年轻人限制,是那种说不出口逼仄和绝望。祝英台向往的也不是爱情,而是独立的人生。而梁山伯是不是潜力股在祝家看来都是无所谓的,是潜力股就搞掉他的潜力,不是潜力股更就不足为惧。
当然,也是因为我对梁祝的时代背景了解不足,被人科普梁祝的背景是东晋,复制一下夜半无人歌给我科普的话:“当时是九品中正制,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是被士族门阀垄断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庶族(寒门)即使当上高官也不会被士族接纳,因为对士族而言,连跟你同坐一席都是可耻的,更别提通婚了。跨层结婚那叫“婚宦失类”,有因此被御史弹劾罢官的,连累全家声名扫地不说,被降门第品级甚至圈内除名这才要命。所以梁山伯再有才干都没用,那个时代只问出身门第(就有点类似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
以上以下都是看到UP主毒舌电影-影视剧的年轻人去哪了?的感慨。
其实我讲梁祝主要讲的也不是爱情,而是想讲束缚,独立人格和反抗,UP主说的那句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年轻人有很大的限制还是蛮有感触的。电视剧总是拍年轻人的反叛或者颓废,却没有人去探究其中深意,在我看来年轻人的反抗和妥协都建立在他们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而这个自我认知的建立本身就是充满挣扎的,自古以来孩子和年轻人都不容易被当成独立的个体,从小时候父母要求你去干什么,到长大后社会希望你成为什么,年轻人的自我意愿总是被忽略,导致了年轻人脱离部分束缚时的迷茫。
从小到大,我是个比较顺其自然的人,换句话就是服从性比较高,家长老师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要我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没有要求的时候我就无所适从,尤其是从高中要求最严格的状态到大学的自由发展,前一秒还被父母要求进到某个专业,进专业后要好好学习,下一秒就被老师放养,除了自己没人要求你做什么,甚至都不知道好好学习之后能干什么,考研?要不要考?要保还是要考,保该怎么保,考该怎么考?工作?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工作?说实话我在把自己从一个被妥帖安排的人,变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废了很大的力气。我想去抱怨,但我能抱怨什么呢?成年之前我被妥帖照顾万事不愁,成年后本来就该独立,我能怨谁呢?只能怨我自己没能未雨绸缪,没能在被安排的时候就做好不被安排的打算。
所以我一开始不理解祝英台的反抗,甚至羡慕祝英台能有机会被安排,但当我真正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我才开始敬佩祝英台能够自己觉醒自我意识,也期望她能逃脱束缚,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