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三期钝评奖|一等奖钝评作品

2023-03-22 16:28 作者:钝评奖DP  | 我要投稿

第一节

拙略笔法写就的荒诞闹剧

——《一张世界地图》评论

私以为,《一张世界地图》并不是一篇合格的作品,本评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篇作品进行剖析:标题,剧情编排,人物(形象刻画、与故事的融合度、语言描写),点子,文字功底与叙事能力,主旨与思想深度,阅读体验。

敷衍的标题初见作品的失控

一般来说,优秀的小说标题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准确概括故事的主旨,提炼小说的美学意象或叙事线索,巧设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语双关或具有象征意义,情感上的咏叹,为叙事氛围或美学特征进行铺垫等。一些优秀的标题可以同时做到以上多点,这不仅需要作者出色的标题能力,更要求故事本身的叙事、美学、中心思想高度统一。所以小说的标题在某种程度上与小说本身的质量有所关联。

回到这篇小说的标题“一张世界地图”。第一印象上,这个标题不具有任何吸引力,甚至会摧毁我的部分阅读兴趣。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意识到与这个标题相对应的,是小说的线索。世界地图这一物件在小说的一条线中算是反复出现,也构成了谜底的一部分。

这样来看,这篇作品标题的选取应该是采用了“提炼小说的叙事线索”这一类型。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优秀的叙事线索应该是与情节的推进紧密相关的,然而本文的“世界地图”这一线索并未起到任何推动情节的作用,只是作为情节在发展的表征出现。在世界线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是天上的奇怪数字;在校园线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是主人公不断遭受的校园霸凌,世界地图甚至都没有在主角的意识中获得地位。

此外,优秀的叙事线索还应该承载故事的张力。本文虽然在叙事过程中有暗示读者天上的数字和地图有关,但止步于此,没有进一步用更多的笔墨对地图进行描写,赋予它更大的意义、张力。相反,与地图有关的情节在整体上与文章的主体情节是割裂的,这让地图的存在感过低。线索理应与故事的主线相关联,同时主线应该成为故事的核心推动力。表现在这篇文章中,如果以地图为线索,那主线应该是世界线,而不是小学生这边的校园故事。

在上述两段描述的情况下,以“一张世界地图”这一线索不加任何处理地用作小说的标题,我认为是十分随意的。这就好像作者先写完了故事,然后随意抓取了故事中的一个关键物摆在标题的位置,如果用这种方法,那这篇小说还可以叫《一个被欺负的小学生》《天上的神秘数字》《付宇和我的那点事》《一次作业》……

因此,标题选取上的失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故事把控的失败。

糟糕的情节造成了作品的混乱

这篇小说的剧情编排带给我三个感受:重心偏移,结构松散,风格割裂。

严格意义上,这篇小说不能算是双线叙事,因为只有一条线是连续的,另一条只是一堆零散的切片。但从作者的角度,显然是运用了双线叙事。一条线是以陈子文为核心的校园故事,另一条线是以众多人为核心(真的有核心吗?)的世界线。从呈现效果上看,前者明显是主线,后者甚至不能算作伴随线,因为两条线间几乎没有互动。所以这篇小说的本质是校园故事吗?我想这和作者为文章的定位肯定是矛盾的。这就体现出来本文剧情上的第一个问题——重心偏移。

体裁上,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从结尾看,作者似乎是在探讨群体性恐慌的影响。既然如此,这篇小说的重心毫无疑问应该放在世界线,那条线有真正“科幻”的部分,也能真正表现作者想探讨的主题。然而实际情况是世界线甚至都不具有连续性,沦落为看到只想跳过的杂音。我在阅读的时候关注点全在校园线上,因为作者的暗示告诉我谜底在陈子文身上,而且另一条线我完全不知道在表达什么,东一下西一下。到最后,校园线结束了,谜底揭晓了,哦,所以呢?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在校园线完全没有展现啊。另一条线也是没头没尾地结束了。

叙事上的第二个问题“结构松散”体现在世界线上。理应作为主线,作者却采用了切片式的松散结构。每一幕的人物、事件,都没有连续性,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有不明所以的足球赛,秘书长和秘书莫名其妙的对话,惶恐市民的雄性生殖器崇拜,暴躁高中生巧尝韩国人皮,倒霉男性闪现吃枪子。作者想表现世界的混乱吗?那就应该抓着一个线索写下去啊,这样跳来跳去反而让作品显得混乱,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而且韩国人皮的情节是为了表达什么,和作品的主题相关吗?这段情节让我怀疑纯粹是作者强加的私货。

第三个问题是“风格割裂”。一条是青春校园故事,一条是恐慌影响下世界各地的混乱。校园霸凌本是严肃的事情,却被作者写得像小孩子过家家。你说这种无形的伤害比直接冲突更恐怖,但我完全感受不到。世界各地的混乱本是灾难,却被作者时不时的戏谑语言冲碎了叙事氛围。作者的文字能力显然无法承载这两种悲剧题材,文笔与情节之间出现了风格冲突,校园线的小孩子过家家和世界线的末日将近也出现了风格冲突。这两种割裂感一直伴随整个故事,使这篇小说到结束都没有形成完善的叙事语调(或叙事美学)。

灾难级别的人物塑造尽显作品的贫瘠

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已经不止是扁平化的问题了,但我们还是从形象刻画、与故事的融合度、语言描写三个方面依次分析。

形象刻画

我怀疑本文的作者压根没有想着去塑造人物。整篇文章读完,对于任何人物我都想不到任何一个词来描述,他们存在着,好像又不存在。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没有任何特点,甚至都没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世界线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刚登场就退场,走马观花一般没有任何表现就结束了,廖廖几句话没有任何辨识度。事实上也不需要被辨识,因为下一幕他们就不在了。那你这些人物的意义是什么,对情节有任何推动吗?登场只为了说几句话,代替旁白介绍一下发生什么事了。

校园线中陈子文和付宇是主要人物。但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也仅仅停留在身份上一个是霸凌者,另一个是被霸凌者。对于两人的性格没有任何诠释。而且作为霸凌者的付宇,在我这里形象是十分模糊的,你告诉我他是霸凌者,但我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凶残,我甚至一度怀疑他喜欢陈子文。还有我甚至不知道陈子文是男是女,作者用的是“他”,但他身边怎么那么多男人?

与故事的融合度

优秀的人物应该集推动情节发展和承担情节影响这两种功能于一身。世界线就不谈了,完全是碎的。校园线这边,陈子文直到结尾才影响了故事走向,前面的种种都是无意识行为,不能算作人物推动情节。而故事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施加在校园线这边,施加在了世界线,但世界线没有人物。校园线这边,陈子文面对霸凌的种种应对方法和付宇的得寸进尺算是唯一有来有回的人物互动,但还是太苍白了,非常秩序化,没有张力。

总之,这篇小说的人物并没有融入到故事中去,而是强行降临到故事中,成为作者的化身,影响情节发展的工具。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本文人物塑造最大的灾难。

“谢谢,但我对此没有兴趣。”这像是小学生说的话吗?

“很显然,完全没有。”你跟谁显然呢,这是下属对上司说话的口气吗?

“教皇最近忙得很。”很难相信“忙得很”这种词汇会出现在这种场合,而且是由这种级别的秘书说出来,这秘书是从路边拽来的吗?

“你他妈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几把玩意吗?”这是父亲对女儿说的话吗?

“爸,最近有什么新闻吗?”陈子文什么时候和他爸这么好了,而且她为什么心情这么好?

“你不能自己选择事件吗?”我的天,这小学生水平真高。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就算没法锦上添花,至少不能让人物形象崩掉。作者的语言描写让本就贫瘠的人物塑造雪上加霜。

空洞的点子让故事更显空洞

三流的科幻作品是纯粹的点子文学,然而这篇小说甚至没有一个足以支撑起故事的点子。本文的科幻点是一种怪力乱神,我认为这种设定和缸中之脑一样没有讨论意义。

从点子和故事的融合度来看,作为实际主线的校园线并不受那张世界地图的影响,虽然陈子文在地图上写数字是由于遭到了霸凌,但如果海百合有意让世界陷入混乱,陈子文的行为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点子和故事不具有强关联性。就算没有海百合,校园线该怎样还是怎样,而世界线……说实话作者并没有生动展现出世界的混乱,那些切片情节能表现的很有限。

高等文明的学生为了做作业对地球施展神迹,这种设定我已经看过无数遍了,用这样的点子来支撑一篇小说显然是不够的。

粗糙的文笔放大了故事的空洞

我把文笔分为两部分:文字功底和叙事能力。

文字功底一方面体现在作者对叙事效果的把控,前文中提到的故事失控、情节混乱、人物扁平已经证明作者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了。另一方面体现在语文能力,本文的用词不当、描写错位、指代不清等语病还是比较多的,这里就不列举了。

叙事能力上也是十分贫瘠。作者几乎是把自己脑中的电影不加任何处理地写了下来。我们具体来看。

开篇第一句话就出现了五个生僻词组,关键是这些词再后面再没出现过,所以这除了增加阅读门槛又有什么意义呢?文中有很多对时间地点的繁琐描写,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写完球赛后,作者用了整整八百字的篇幅来进行技术细节的描写,我觉得这完全没必要,不知道这些又不影响理解故事。这八百字的信息量用“卫星监测到了异常状况,天空中出现了巨大的数字‘63’”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读者只需要知道出现气象异常就行了,知道那么多技术细节有什么用。

秘书长在日内瓦工作多年都没能习惯当地的食物,那这么多年他吃啥,这么多年他都吃不惯,为什么还要让人给他送吃不惯的午餐。况且这个描写有什么意义吗?世界正在遭受危机,秘书长一会儿惬意地坐在椅子上,一会儿又一个箭步冲到窗前,这个场景太滑稽了。

神迹展现后,秘书长冷不丁问秘书信不信宗教,然后秘书说自己是左翼无神论者,然后秘书长劝秘书赶紧去信一个教,然后秘书还真就打算信教了,然后秘书长还用买彩票类比。How are you?作者真的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吗?、

陈子文的老师更是个神仙,能从蟑螂联想到那么隐蔽的事情,推故事的痕迹也太明显了。

作者的叙事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刻意的升华与尴尬的主旨

直到结尾之前,这篇文章都没有显露出想表达的主题。我只看到了荒诞感,一边是世界被搅得天翻地覆,一边是小学生在地图上随意写下的数字,我一度以为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一种戏谑的调侃。这会让我感到这篇小说毫无意义、空洞乏味。

然而到了结尾,突然蹦出来一个海百合,开始讲设定、讲道理,紧接着强行升华。What happen?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突然机械降神,突然开始讲历史观、讲爱与和平。这在前面没有任何呈现。有种写不完了赶紧强行收尾的感觉。

海百合依据也不知道上哪收集到的什么数据对人类文明做出了两种预测。

先说第一种,宗教复兴和人文精神消退。我不知道作者所说的人文精神消退指什么,这与我对人文精神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而且故事里没有任何呈现。至于宗教复兴,因为出现了现代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神迹,人类就选择重新相信宗教这也太荒谬了。虽然这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设定,但我认为十分荒谬。科学之所以能够取代宗教成为主流,就是因为人们经过实践检验发现科学是比宗教更加好用的经验体系,并且它是包容开放的。实用主义是检验经验体系的唯一维度,科学已经经受住了检验,现代社会不可能不使用科学,那么没有理由因为出现了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人们就反过头相信宗教了。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多了,你难道指望科学是可以解释一切的实在吗?科学和宗教不能同时作为主流经验存在,而我们无法放下科学,那宗教复辟就是不可能的。上帝已经死了,不可能复活。

认为出现神迹人们就会转头相信宗教实际是科学视角的傲慢。隐藏的想法是,科学是实在的,现在出现了科学不能解释的事物,愚蠢的人们便去寻找其它的实在。可实在论是站不住脚的,不存在什么实在。

第二种预测是世界人民大团结。我不能说这是不可能的,但文章中没有任何推理。前面也一直在展现混乱,没有一丝人类变得更加成熟,开始团结合作的迹象。我觉得这第二个预测实际是作者空洞的呼吁,没有任何情节作支撑。

最后的主旨似乎落在了团结上,但又马上安排了主角的错位理解,把这个主旨变成了一则幽默笑话。我不理解这是在干什么。牺牲阅读体验强行升华起来的主题又被作者自己拆掉了?所以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夹带私货造成观感较差

作者喜欢体育吗?世界线的切片又是足球又是篮球的,但这些情节的意义何在,和主题有什么关联?怎么体现出世界的混乱了?这些情节让我感觉纯粹是因为作者喜欢所以才塞进去。

通篇看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韩国邪教盛行和韩国人皮面包,看出作者不喜欢韩国了,可这和这篇小说有什么关系吗?优秀的作品里夹带私货可能会让读者会心一笑,但不合格作品里的私货只会让读者感到厌烦。

 

综上,《一张世界地图》是一篇问题很多的作品,很难找到作者表现出色的维度。而本文的这些缺点也是新手写作时常出现的问题,批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希望本文作者和其它参赛评论者能够找到改进作品的方法,继续写出更好的作品。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

 

第二节

充分的蓄能与浮于表面的叙事

——《银河系轮盘赌》评论

毫无疑问,《银河系轮盘赌》是比《一张世界地图》优秀的作品。本文作者对情节的处理,悬念的铺设及主题的托出打到了更高的水准。充分的主线蓄能也是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的关键因素,本文在这一点上的成功为作品铺设了不低的下线。但除此之外,缺点也是十分明显。这篇评论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标题与情节中蕴含的对立

目光来到标题,“银河系轮盘赌”不仅充分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赌”字也与主人公的境遇相呼应。本文讲述的不仅是银河背景下的一场赌博游戏,也是主人公人生中最重要的赌注。此外,“银河系”和“轮盘赌”具有相反的气质,前者是严肃、宏大、深邃的概念,后者是轻佻、渺小、不和谐的游戏。将这两个词并列,直接地传达出一种冲突感和对立。而故事情节更是这种对立的延续。

本文的设定是,宇宙间各文明将星球作为筹码,用赌博的方式进行分配;主线剧情是,主人公肩负整个地球的命运参与游戏,同时也是寻找女儿的旅途。银河联邦的分量感与他们戏耍星球命运的行为产生对立,主人公的伟大使命与他内心柔弱渺小的愿望产生对立。这种大与小、崇高与卑贱、正义与傲慢的对立在科幻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本文毫无疑问是又一个典例。

然而我不禁要问,刻画这种对立的意义是什么呢?人类的渺小?使命与私情的冲突?前者我认为是一个虚空的命题,这种命题没有意义,谦卑感不需要依靠超验事物来建立,况且这种题材少见尚且新鲜,多了反而乏味。至于后者,我并没有看到主人公身上两条线的冲突,也可能是我没理解文章后期对量子的解释,看不出人物身上的张力在哪。作者在使劲煽情但我无动于衷。

充分的主线蓄能赋予故事张力

本文最大的悬念是主任公为什么能一直赢。作者为了让这个悬念保持活力,不断对“一直赢”进行多维度的阐释。每一次阐释都会制造局部张力,而这些局部张力又共同塑造了整体张力。这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操作,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作者是有一定写作经验的。

但“一直赢”这一悬念肯定是不足以撑起整个故事的,不能在结尾处才收掉。所以作者选择了在故事的中后期揭晓这一悬念,并自然地过渡到作品的情感主题。而主题的显现也并不突兀,前文中已经在调整主线节奏的地方用插叙对主人公的过往进行了补充,所以后期的过渡是比较自然的。

所以,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是比较成熟的,作者对情节的把控也比较稳当,没有出现本期另一篇作品的疑似失控现象。充分的张力是对通俗文学的基本要求,只有不断对主线进行蓄能,情节才能发展下去,而不是作者化身故事中的角色强行推动故事发展。这是本文最大的优点。

对设定的解释不够清晰

本文后期的对话基本就是介绍设定的工具,而且占据了大量篇幅。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理解原理,作者关于量子的表述大部分都是在修辞、抒情,缺少最关键的阐释。对设定理解的偏差也造成了我跟不上文章后期升华阶段,结果就是我看到作者在煽情但我无动于衷。

扁平的人物导致主题的呈现效果不佳

人物扁平是科幻小说的常见问题,本文也不例外。而且本文的主旨恰恰是落在了人物身上,那就要求作者对人物有较高的表现,需要对人物的情绪进行精确、传神、不落俗套的描绘,而不是笼统的、粗线条的说明。

女儿是如何成为主人公心结的,主人公对女儿的爱有多真切,我感受不到。作者告诉我这个人在找女儿,但没有为我展现出来。这种关键的部分是不能仅停留在告知的,展示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收尾时升华的力度。作者或许动了情,但没有打动读者。

本文的主要人物只有主人公,其它角色都是背景板,所以塑造人物的空间其实相当大。可是最终的呈现效果并不好,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人物的塑造没有融入到主线叙事中。本文对主人公有所展现的地方实际上在插叙部分,主线几乎全面服务于悬念了,所以在篇幅上丢掉了塑造人物的机会。作者的能力显然无法做到在短小篇幅中高效塑造人物,所以这就需要对情节的巧妙设计,将人物形象变成故事张力的一部分,在主线蓄能的同时完成人物塑造。

 

综上,《银河系轮盘赌》是一篇合格的作品,但不甚优秀。虽然在故事张力上做得比较出色,但其它环节的薄弱导致这篇小说只是讲完了一个故事,并没有深入人物或设定,叙事浮于表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写出更具立体感的作品。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

第三节

由本期两篇作品引发的对科幻的反思

简要概括一下本期两篇作品的科幻点。两篇作品都出现了外星人这一形象,《一张世界地图》是一个,《银河系轮盘赌》是一群。但两篇作品对外星人这一形象的使用是十分鸡肋的。前者的外星人根本没有存在感,只在故事结尾机械降神,把奇幻变成科幻;后者的外星人像个提词器,从主题来看外星人的作用就是解答了主人公内心的疑惑。如果这样,那我认为外星人是没有必要存在的。用其他东西替换掉外星人的戏份完全不影响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可以把这两篇作品改写成传统文学。

科幻作品中出现外星人的形象在我看来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让作品陷入纯粹的类型叙述,讨论一个局限性很大的虚空命题。科幻的意义不该如此,科幻应该开拓传统文学的边界,而不是成为文学的附庸。

外星人本质上是我们对超验事物的想象,这种想象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它曾经是鬼神、上帝,如今是匹配科学这一经验体系的外星人。这种想象在它所依附的经验体系中既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因为它就是经验边界,这个边界在经验内部是无法到达的。因此,如果一篇科幻作品仅由外星文明支撑起来,或者毫不审慎地用外星人为自己的作品添加科幻标签,那这样的作品在文学性上是贫瘠的。

我认为科幻作者应该将关注点首先放在自己想要表达的命题上,这个命题必须是实在的,在这之上我们才能思考科幻这一形式何以突破传统文学的叙事方式,进行新视角的表达。这考验作者的并不是“科幻能力”,而是“文学能力”“哲学能力”“美学能力”。作者先要让自己丰满起来,才能创作丰满的作品。

第四节

对钝评奖的建议

虽然我知道本期是和脑洞app的合作,但还是想提一下。(反正已经写这么多了,干脆再多一点)

本期两篇作品较上期是有较大下降的,明显是新手作品。教新手写作的地方有很多,但提升幻迷鉴赏能力的地方并不多。我认为钝评奖的作品应该是那些在比较优秀的基础上,有突出优点但并不完美的作品。(比如上期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一方面可以拓展评论者的视野,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另一方面可以为作者带来改进的意见。审视作品的同时,评论者也能学到写作中应该避免的问题,对双方都有提高。


第三期钝评奖|一等奖钝评作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