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戏剧与电影
今天耐心的把暗恋桃花源的话剧看完了,还是金老师的版本。
其实就想写一点,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这句台词我印象很深,因为看过了话剧版来回味,话剧版本的想过我,重音在“想过”。电影版本在“我”这个字,因为江一直以为是云之凡不想回他的信,所以有责怪的意思,后面的转折很适合电影表达,把缘分给突出了出来,不仅是江在怨恨云,而且云也在怨恨江。
电影来表现突如其来的戏剧性,会更加的使人惊讶,和感动,可以说电影是戏剧的延伸,用最早的电影人的观点来说就是,电影更像是造梦者,远比话剧的梦境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因为话剧的梦境需要很多人很多机缘巧合来一起实现,电影可以反复的尝试,反复重拍,达到一个人的想法!
话剧版本的想过我,重音在想过,因为江滨柳以为云之凡忘了自己,所以有疑问的语气。话剧有个插曲,说江滨有过好几个前任!还有护士的台词也反复印证江滨柳就是在回忆一段错过的爱情,更突出的表现了,云之凡的美好和那段爱情的美好,反而显得,江滨柳在挽回什么似的。电影就很理想的表达了,江滨柳只是一直没忘记,由于病重了又忽然收到云之凡在台北的信息,迫切的想见到她,怎么验证了。
电影中有个韩先生被删除了,话剧里面却是个关键角色,甚至有好多句台词提到韩先生,韩先生是帮江滨柳很要好的朋友,也打听云之凡消息的,电影里面说韩先生刚回大陆就帮江滨柳打探林之凡的消息,而话剧说的是韩回去过好几次了,这次帮江滨柳打探云之凡的消息是顺便事,所以电影中没必要需要这个角色,但是话剧需要,需要这个角色的存在来过度云之凡走了以后的剧情,这里需要反复的对照话剧台词来品味,韩先生的删除是电影需要的,因为电影不需要过多的丰富的信息。
的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我在意这个语气,因为电影版的主题在爱情本身,话剧版本在于生活,所以话剧版本的结局比电影长好几分钟,就是江滨柳发现最爱的人原来是身边的江太太,这里不仅用台词表现,还用了动作,配乐,等等一系列的表达。
其实一开始我也是疑惑的,电影为什么和话剧迥然不同,因为话剧反映的是生活,其实话剧也有歌颂爱情的用意,但是话剧更加兼顾现实意义,人不能活在美好的回忆中,脚踏实地的现实意义,发现身边最爱的人,原来是陪伴自己的人,这的确不符合大家的想法,觉得暗恋桃花源本来就是一部关于遗憾的电影,个人感觉吧,说的简单点就是说,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剧本,本来创作的初衷就是突出暗恋的剧情,后来演出的话剧由于制作人的变动,还有适应话剧舞台的意思,桃花源剧本的重要性需要提升上去,所以话剧的处理非常现实,而且符合话剧演出要求。符合话剧观众的审美。
电影版本的更注重一种遗憾,此生最爱的人还是云之凡,侧重此生。话剧版本更注重现实,此生最爱的是云之凡,侧重最爱。
为什么我这么理解,是整个原版话剧给我的感觉,原作的话剧,电影版要比话剧更早,但是不一定适合话剧的观众,原因很简单,
第一点,电影票的观众可能票价没有话剧高,所以话剧更兼顾生活,电影更加美好,美好的东西是通俗易懂的,门槛低,简单美好!
第二点,话剧的观众往往更加理性,打个比方吧,看完了前任三,会想起前任的人,可能看完电影了会冲动的分手了,但是看话剧的观众会更理性一点,而且也接受不了这样的剧情!
第三点,基于创作的本身,赖声川说过,暗恋桃花源的剧本是集体创作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一个很难得的作品,因为包容了创作者们的想法,但是话剧版本的创作就是这样,当团队更换的时候会吸收和采纳合作者的意见,所以出现了两个版本有所不同的情况
所以总得来说,暗恋桃花源还是电影版本的更贴和电影观众,改得非常高级,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