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术浅说----徐纪

资源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所述,仅是台湾一系传承内容。
螳螂拳起源胶东,时在明末。有清一朝,流播于华北各省。并随着出关屯垦的山东人士,而传习于东北‧‧‧
民国以后,螳螂拳家南来,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便是罗光玉先生。因为,罗先生设帐上海「中央精武会」,随着组织的力量,发展快速。其后,罗先生本人,更是亲身南下,到过广州、香港,影响深远。
「精武体育会」的分会,遍布南洋。螳螂拳借此为跳板,遂成东南亚诸国习练中国武术之重要门派。广受欢迎,声威藉甚。
再后,更因华侨的迁徙,将螳螂拳进一步带到了欧洲诸国,与南北美洲。
今天,无论走到世界各地,都有机会邂逅修习螳螂拳的「螳兄螂弟」,实在是一件令人欣喜振奋的快事。
不过,此处所谈的螳螂拳,其实,还只是螳螂拳中的一支——「七星」、或者叫它做「梅花」螳螂而已。
这自然是因为「精武会」的罗先生,精习这一系统的螳螂拳的缘故。于是,「七星」、「梅花」,便成了螳螂拳的代表。外国武家,只要一闻螳螂拳的大名,便立刻联想到「七星」、「梅花」。如果再提到什么别的螳螂拳的系统,他们便要感到陌生了。
回溯螳螂拳的创立,大约与太极拳相前后。都是在中国的武术,发展到了技(术)游于艺(术),偏向表演,花法误人的明朝中叶以后的事情。
请看,在当时:军中的武术,操演时花妙百出;上阵时,不能迎敌。戚继光将军必须手订操典,从头改造。少林寺中负盛誉的棍法,有名无实。俞大猷将军挑选寺僧,随军习武。再送回寺去,作为种子,转授诸僧,以维武誉。
民间的武术家们,有的潜心著作:如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记》,茅元仪《武备志》,吴殳《手臂录》,以及程冲斗的《耕余剩技》等几部作品,都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另外一部份武术家,则综合各门各派之长技,以实用的效果为依归,开创了优秀的新门派:如陈王廷之创太极拳,王郎(一作朗)之创螳螂拳是。历经四百余年的努力,这两门武术,经已广布全球,堪称华夏之荣光。
故老相传:王郎创拳之时,广采十八家法,以涵盖当日拳家之长技。而后,益以一己之心得,那就是有名的:螳螂钩子,同马猴步法,以期超越并世武林。
马猴步讲究的是闪转腾挪,避实击虚。换言之,移动的步法路线,有如天上的北斗七星,是呈「之」字形的。因之,便有了「七星」螳螂的称谓。所强调的,是攻防进退的步法。
又因为螳螂的手法,最讲究钩搂采挂,找漏补漏,以自卫破敌。所以每一出手,不但两手连环;最要紧的是在一手之中,必含数手。动而愈出,变而愈密。而除了拳峰掌刃之外,极重要的是腕、臂、肘、肩的运使,必须要一气连枝。如一枝梅花茎,着花三五朵。这就是「梅花」螳螂拳称谓的由来,描绘的是密如骤雨飙风的手法。
所以,「七星」、与「梅花」,都是螳螂拳的本来风光。是本门的初祖,也是至今流传全球的最大派系。
后来,因各家家数之不同,同是「七星」、与「梅花」,也逐渐打出了不同的风格。地区的色彩,各家的省悟,互不相牟,而均有所造。「摔手」螳螂、「罗汉」螳螂、「象鼻子」螳螂、「凤凰三点头」螳螂等等的家数,其实,仍都是螳螂的本色。
此外,更有将螳螂拳与其它门派相参合的。比如:姜化龙先生曾揉入形意、通臂之技,以免曲手太多;拓大马猴步法,增入新的训练。达到挨帮贴闭之近战实效,为本门别开新天地。并以步法命名,就叫做「八步」螳螂。
而在更早的时代,有魏德林先生其人,兼习六合拳、与螳螂拳。其后融合两家,一炉而冶,产生了「六合螳螂」之技。这一支的螳螂拳,常说马猴高大,岂善蹦跳!?认为应当以四六步、三七步来变化进退,于是而有「流水步」之说。在手法上,则已经由漏而黏;讲究个沾黏连随,如影随形而至的效应。
又因为「六合螳螂」讲求内外三合一,阴阳手臂知的锻炼。其演武的动作,以视「七星」、「梅花」,较少阳刚外现之气度。因之,就有人将「七星」、「梅花」叫做「硬」螳螂;而「六合」便叫做「软」螳螂了。
其实硬则偏阳,太刚;软则趋阴,太柔。无论什么螳螂,仍都是要刚柔相济、软硬兼施,而阴阳调和为上品的。
螳螂拳的登录商标,就是一对钩手。而、有些拳家、或是拳系,并不一定时时以一双螳螂钩子示人;虽然,他们仍都是钩搂采挂的高手。于是,就有人将这些支系叫做「光板」螳螂。因为他们出招之时,并不常常出现钩手。
如果此说能够成立,则除了现存少数几支「光板」螳螂的家数之外,如「八步」、与「六合」,也较少表现螳螂钩子,似乎,也可以划入「光板」螳螂这一大类中去乎!?
山左武风亟盛,门派众多。一人兼习数门,及同道之间换艺的事实,都促成了武术的融汇交流,与技艺的成熟精练。
考诸史实,螳螂拳多有与长拳互练的。有名的套路,如「插捶」、「四路奔打」,以及或说是大、小;或说是大、中、小的「虎燕」拳。到了晚近,更有「长拳」螳螂之名色的出现。
螳螂拳中,也有些套路揉入地蹚腿法。至于揉入多少?虽然增减在人,但、无可否认是与地功门交流的成果。后来,也许有些支系,接受了较多的地蹚滚跌之技,遂也有了「地功」螳螂的说法。
分立门派、标榜自我,也许是从前教拳的师傅,在宣传招徕上的不得已。只怕,也是学生们隆崇自己的师傅,肯定师傅的成就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吧!?
但是,负面的影响,则在容易造成门派的纷争,有碍武林的团结。而在进行研究工作时,也常常是并不必要的一份困扰。
再说,任何技艺,中外古今,都有个人风格之存在。如果能够别太偏爱自我,实在是一份深具积极意义的贡献。如果只见分歧之益,而不知和合之美,则真可以弄到一人一个门派。到那时,不是又同不分门派一模一样了吗!?
再说,螳螂门中,一枝独秀的,其实只有「七星」、与「梅花」,遍布全球。谈到「六合」,实在远欠发达;而「八步」更是鲜有传述。
记得我在台湾,首先结缘,得窥螳螂武学之门径的,乃是受教于「八步」一系的卫笑堂老师。
卫老师本系栖霞的富户,父亲亲授其「摔手」螳螂。其后,接来直承姜化龙先生之技的冯环义先生。父子二人,一同转习「八步」螳螂。
关于姜先生的「七星」螳螂拳技,武林中人多能善道其详。但是,对于他创获「八步」螳螂一事,奇怪的是少有人知;卫老师成了唯一的孤证。
至于冯先生,刘云樵老师少时游鲁,耳其大名,惜未见面。只到过开在黄县,人人熟知的——冯老大中药店。
此外,就只有李元智老伯,当年流连于大连,声誉鹊起之时,曾经惊动了冯先生。在一家澡堂子里,找到了李老伯,要求一试。
李老伯说:他其实很佩服冯先生的功夫。认为生平所曾寓目的螳螂拳家,无出其右。但、强敌在前,名望所关,只得挺身。于是,他向冯先生道:「冯先生赐教,太好了!等我穿好衣服,出去外边宽敞。我年轻,输了还可以再练。」结果是冯先生闻言一笑,交了朋友。
八步螳螂确实有特色、有优点。大小翻车、六段摘要;雄劲沈稳,气势壮阔。在台湾,一脉单传,虽说遗憾,尚非稀奇。稀奇的是:没有听到来自大陆同门的任何声息。难道就是在山东,也没有「八步」螳螂了吗?除了卫老师,冯先生总应该尚有传人吧!?
台湾的螳螂拳,当然也是以「七星」、与「梅花」最多、最盛。因之,投师容易;而、我更曾与青年一辈的同道换艺。从而,涉猎过好多不同的派系。不免,也带来了不少疑团。
因而,去向字辈最高的李昆山大爷,求教疑难,分析论证。有幸学习了一些高妙的技法,解答了许多久困的悬疑。
大爷曾在南京出赛,短兵全国第四;拿手之技法叫:「二十四势刀」。单动单练,全无花套。长兵更是勇夺全国之冠军、「赢得山东一条枪」之号。所传的「二十四势枪」,也全部是单练的动作。政府迁台之后,国术长短兵对击赛的优胜选手,多系大爷门下的学生。
可是,大爷自己说:生平得意是拳脚;兵器并不敢太过自是。而、最能继承大爷之技的,当然要数:登五大哥。
底下再说「六合」螳螂,在台湾也是单传——张详三师伯,一人而已。
当年云樵师侍李书文太夫子游鲁,下榻黄县,第五路总指挥:张骥伍将军军部。张将军也是李老先生之徒,曾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之职。每日除了练武,更四出与人较技。因为,李老先生的教训是:唯一的印证方法,就是过手。非如此,功夫没法子进步。
云樵师动手过招,未尝见弱于人。所谓:「八极拳、劈挂掌、迷踪步法无人挡」。由于正在「少年十五二十时」,竟赢得有「小霸王」的浑号!
一日清晨,云樵师来到首富「丁百万」家的丁家花园。其时,已经捐赠改建,成立了「黄县民众教育馆」,设有「武术训练班」。主持教务的,就是花园旧主,「六合」螳螂的传人,丁子成先生。
云樵师见丁先生领了一群学生,(赵干一、张详三、赵树礼、袁君直诸位师伯等人。)正在练功。而练来软手软脚地,不甚入眼。不免就上前叫阵,也免得他误人子弟。
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才一动手,竟叫这名不起眼的温厚老人,使了一记「展拍」:手上是以柔克刚,化解了「猛虎硬爬山」的进攻;脚下如旋风刮地,将来敌打翻在地!
云樵师起身就走,头也没回一回……
后来是张将军,见小师弟闷闷不乐……追问情由,不觉失笑!因为不应当去捋虎须,才败落在掌门高人的手下。
张将军想成就一段美事:请丁先生来教教这位莽撞的小师弟。不料他自己也是个心粗胆壮的汉子,没有把心意传达清爽。以致丁先生一听外号「张剥皮」的总指挥,为了他的小师弟,派人找上门来时,急忙回避了个无影无踪……
其后,不免再三周折,才表达诚意,请得了明师首肯:传授云樵师以「六合」螳螂之技。而同时,也开始与张详三师伯,结缔深交,「凡四十年」。
张师伯在台湾,每日赴新公园教拳,风雨无阻,三十年如一日。然、从未以「六合」螳螂示人。除「杨氏太极拳」外,教的是:「摘要」。(「七星」。)「梅花路」(「梅花」。)与「小虎燕」(「长拳」螳螂。)各一大套。
所以,当云樵师与他重逢,张师伯问:「还练『六合』螳螂吗」!?云樵师恭敬地答道:「已经忘记了」……从此,绝不以此技示人。凡一谈及「六合」螳螂,言必称张大哥如何如何……而、张师伯无论发为口说,着为文章,一定列云樵师于谱中。极口赞誉,引为光彩。
前辈的风范,如此。
其后,更意外的事是:竟蒙张师伯的谬爱,慨然招我,以「六合」螳螂之技相传。我虽然天资有限,有负期许。然、为了光大门派,引介了不少年轻力壮之士,同列门墙。如今,他们是台湾「六合」螳螂的主力。
至于大陆上的单香陵先生,同陈云涛先生,都只曾在书刊上遥瞻丰采,拜览鸿文。如今,先后仙游;趋谒无日,永成遗憾了……
自然,胶东仍然是有「六合」螳螂在的。几经努力,于一九九一年,已促其成立了「六合螳螂拳研究会」。而融合各系螳螂的「国际螳螂拳联谊会」,亦于同年,在烟台成立。两个组织,我都忝膺名誉会长之称谓。但愿能日益宏张,发皇光大;为螳螂拳全体,作出贡献呵!
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