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金融专硕考研知识点 |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2020-11-29 10:17 作者:凯程金融专硕  | 我要投稿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1.社会利益论

(1)基本思想:金融监管的基本出发点首先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社会公众利益的高度分散化,决定了只能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来履行这一职责。

(2)理论基础: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不仅不能完全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时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单个金融机构“负外部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家银行可以通过其资产负债的扩大,资产对资本比例的扩大,来增加盈利能力,这当然会使风险增大。但由于全部的风险成本并不是完全由该银行自身,而是由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来承担,这就会使该银行具有足够的动力通过增加风险来提高其盈利水平。

金融体系的“正外部性”:这就决定了要么在政府主导下来构建金融体系;要么以私人部门为基础构建金融体系,但政府要通过限制过度竞争的制度安排,给予私人部门适当的保护。

(3)监管可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对金融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只要监管适度,就可以增进社会公众整体利益的同时,将管制带来的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2.金融风险论

该理论认为,金融风险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对金融业实施适当的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金融系统的主要风险有:

(1)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

①金融业高负债率。

②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成为风险集聚的中心。

③金融机构为获取更高收益而盲目扩张资产的冲动,更加剧了金融业的高风险和内在不稳定性。

(2)金融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

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而各种金融资产的可流通性又使得银行体系有着系统风险和风险的传导性,“多米诺骨牌效应”容易在金融体系中出现,所以金融业比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3)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3.投资者利益保护论

(1)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利用这一优势来损害信息劣势方的利益。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比投资者——存款人、证券持有人和保单持有人等在内的对某一资产拥有权益的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他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一信息优势为自己牟取利益,而将风险或损失转嫁给投资者。

(2)监管要求:有必要对信息优势方(主要是金融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以为投资者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4.管制供求论

(1)在管制的需求方面,金融监管是那些想从监管获得利益的人所需要的。比如,现有的金融机构可能希望通过金融监管来限制潜在的竞争者;消费者需要通过监管促使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收费。

(2)在管制的供给方面,政府官员提供管制是为了得到对自身政绩更广泛的认可。由此可见,是否提供管制以及管制的性质、范围和程度最终取决于管制供求双方力量的对比。

(3)根据管制供求论,监管者具有通过过度监管来规避监管不力的动机。但这样却可能增加被监管者的成本,降低被管制行业的效率,并从而受到抵制。

5.公共选择论

(1)同样运用供求分析研究各利益集团在监管制度提供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2)管制寻租:管者和被监管者都寻求管制以牟取私利。监管者将管制当作一种“租”,主动地向被监管者提供以获益;被监管者则利用管制来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

6.金融监控理论

(1)现实基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对跨国金融活动的风险防范和国际监管协调更加重视。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为不再是单边的而是多边基础上的合作。

(2)金融监管向金融监控的转变:金融监控是一种全方位、整体上的对金融业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既有管理部门监督,也有市场施加的约束。


金融专硕考研知识点 |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