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Fi随聊第50期】信仰从未被遗忘·Sony EX90随记

(然后就,慢慢写到第五十期了,然后一想自己半坚持的写了两年多了hhhhhhhh,反正挺感慨吧,这期就刚好写我目前很喜欢的一条塞子,也是索尼第一款入耳式旗舰,MDR-EX90)

之前和朋友交换着听点东西,刚好就有这条EX90,当时其实初听还挺嫌弃这玩意,一是声音没那么讨喜,二是状态实在不堪…………后来受人指点(迫真),然后就发现这东西我还很喜欢。

后来就,不仅收了朋友的这条行将就木的EX90,后来在他的帮助下在闲鱼上蹲到了现在手上这条几乎完美成色的EX90,声音状态也好了很多。

然后简单过下这耳塞的一些信息,发行于2006年,阻抗16欧,灵敏度106db/mw(这个数据相当具有欺骗性,后文会有所提及),驱动单元半径13.5mm,放现在其实也算一个不算小的尺寸,振膜材质没有提及,应该也不是当年讨论热度极高的sony生物振膜,当年的定价为999元。

据EX90的设计师而言,这款耳机的声音是沿袭CD900st而来,虽然定位同样为Monitor(监听),但更加“年轻化”一些,可以简单概括为,基于CD900st但更贴合于当年年轻人的听音风格。这点也可以从铁三角的ATH-CK7上看出来一些。


耳机主体是长短线设计,带一根延长线,三对硅胶套,插头有注明产地,分线器处有注明型号。一个绕线器和皮包,绕线器是淡紫色的。腔体背面有两个出气孔,腔体的制作采用了当年很少运用到耳机上的铝合金cnc切割,单边共由十五个小型零件组装而成,以及开创性的斜入式导管,这种设计影响了后来很多的入耳式耳机。这个挺个性的腔体设计语言,我们也可以在后来的很多耳塞上看到(比如达音科titan3/5,万魔,小米等等)。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看的,比较吸睛。



接下来,声音部分,其实我一直以为这玩意算比较好推的,直到上次在展会发现,用cube驱动EX90达到和ve13同样的响度所需要的音量比VE13要高得多……所以这边除开平常用的iPad和手机+转接头以外,还有铁菊花二代(高阻模式),以及加了aune b1的组合(原谅我真的没啥器材)。先说说平板听感,后面xjb堆了推力再提一嘴。

首先这条塞子声音中性偏冷,大致走向上的话,中频薄,主要是高频和低频表现比较突出,低频量大,质感一般,但有很不错的下潜。高频亮,延伸极好,并且持有比较合适的密度。其次,解析,瞬态与动态非常好,分离度把控良好,演绎部分摇滚也不会显得乱或者糊。声底很干净,声场比较发散,没有比较明显的轮廓。

由于中频略薄,男声缺乏厚度,女声略飘,沉不下去,个人认为是不太适合比较重视人声的用户。但弦乐十分出彩,尤其是小提琴,轻盈纤细的特点被很好的体现出来了,结像精确度很不错,泛音把控适度。
虽然根据设计师所说,这款耳机的声音是基于CD900st而来,但实际上我觉得它更近似于手边借来的MDR-SA1000,尤其是弦乐的部分,两者也都是在这个地方上非常出彩。

aune b1+铁菊花二代驱动下,EX90声场相对而言更规整,低频质感和下潜得到一定提升,中频薄弱的缺点被挽回了一些,使其对女声和更多的弦乐器有更好的适应性,男声依旧缺乏一些力量感。结像更加明确,但可惜的是,泛音变得有些过多,钢琴变得有些拖,小提琴则少了几分锐气。

然后来聊聊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就是插头外皮容易脱胶和变形,线材虽然前期非常柔软但很容易萎缩变硬,在此影响下,腔体下端的耳柄也很容易断裂,然后印刷的sony logo容易掉。其次就是受发声单元尺寸和结构的一定影响,它有很严重的漏音,就算正常响度听歌基本你身边的人都能听清你在听啥,容易社会性死亡。


反正就其实这个塞子很难给人第一印象的好,尤其是对它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这玩意属于个性比较鲜明的玩意,喜欢与否全在个人,反正,我还是挺喜欢的,如果有机会甚至还想再收一条成色不错的23333。

当然因为停产很久外加假货泛滥,还有不容易维持的状态,而且现在这玩意也可能就现今市面上入耳300元档的水准,我个人不太建议花钱去收一条,除非有余钱和真的喜欢。如果只是想体验下有这么个走向的东西,之前提及的GY05还是值得尝试的。

这篇就,差不多这样了,感兴趣可以来我的吹水群玩,群号:602700938
感谢阅读。
相关链接放这了,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