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拉康研讨班】主体、他者、欲望、原乐

2022-10-30 21:07 作者:元凤鸣  | 我要投稿

导引

•不仅是精神分析的学科,同样是20法国哲学的组成部分

一、思想来源:

科耶夫研讨班:科耶夫化的黑格尔开启了两个流派的发展:

(1)结构主义(顶峰到阿尔杜塞)

(2)存在主义(萨特)

二、精神分析为何重要

1.精神分析当下多被称为后哲学

拉康:“回到弗洛伊德”:将传统哲学史进行一分为二用笛卡尔到弗洛伊德的关系

2.精神分析超出大学话语

具备更强更高的对主体的解放性

三、精神分析对我们的意义

1.对主体真相的探寻:“我”是什么?“我思”和“我在”是什么及关系?我的焦虑等精神状态产生的原因?

2.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齐泽克:缝合拉康+黑格尔——用拉康式的辩证法分析大众文化电影,批判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3.塑造未来的主体

例:朗西埃“无主体的主体”,对应歇斯底里的主体

四、四种话语

主人话语、大学话语、歇斯底里(癔症)话语、分析师话语。

大学话语往往是一种对主人话语提供合理化证明的一种话语;分析师话语是帮助癔症话语对抗主人话语,对抗这个既有的象征体系的。分析师要做的就是看破大学话语当中的破绽,让他的意义无法连贯。

1.主人话语:

命令、禁令的口吻发出。例:你必须做什么/绝不能做什么

话语有效的原因(的特点):由主人发出 而非是因为它在道义上是对的

•往往代表了社会中象征秩序的那套话语

2.大学话语:

以“理性”、“真理”的面目出现

例:“你可以不信我说的,但你不能不听真理所说的,不能不讲道理。”

•往往会以一种所谓的学术的表达、讲道理的表达告诉你你要听他的原因是这个东西有道理。

3.癔症话语(歇斯底里的话语)

对主人话语的否定和质疑

例:“我凭什么要这样”、“我就不要这样”

•往往表现为一种抗争式的、质疑式的,在象征系统里不断后撤的一种状态。

4.分析师话语

对精神分析师的误解:全知全能主体

实际上:无知的主体,假定的空无的存在。精神分析师的一无所知给主体的言说让出了位置——沉默或适当打断,通过侵凌性的提问对主体进行干预,让主体陷入到实在界的创伤\让主体回到深渊,找到面对主体的真相,找到深渊的入口。在裂口。

五、参考文本

《研讨班》、英文版《选集》、《阅读你的症状》

P1无意识主体

•精神分析认定的主体是一个无意识的主体

1.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意识分为:

无意识:真正在脑海中主导我的思考的,我的主体的内核。你感觉不到的内心中的自己(无法被象征化、无法被语言组织起来)——精神分析认定的真正的主体。

前意识

意识:我现在在有条理地言说,有条理地在组织意义结构

2.无意识是由外在于自身的结构写入的,就像语言一样。

精神分析与心理学的不同就在于拉康引入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着重强调了能指的作用而剔出了所指。

拉康通过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引入把精神分析学从心理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引入语言学的维度之后,无意识不再是个体的经验的累积。

精神分析不信任这一套连贯的叙事(区分于心理学),精神分析认为主体的真相不在主体中而在主体外,

精神分析分析的对象的是超越个体的东西。

•拉康:无意识的真相在别处。

•相对于个体而言,无意识是个体的历史,但历史不是线性叙事可以组织起来的,而是被封禁的历史,是不可知的无法调动的历史,是被谎言建构的历史,这个谎言就是你每天在使用的的言说的有意识的语言,但凡你能说出来的都是谎言。(来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词语对物的遮蔽,词语的产生就是物的消亡。)

在这个意义上,主体是异化的,分裂的,主体处在他者(非我的存在)的领域。

3.梦的脐带

无意识是断裂的,不是编织起来的线性叙述。

•我们的肚脐是躯体被切割之后剩余的东西

脐带问题:肚脐-裂口,洞一样的存在、开裂的存在,同时又是中心点一样的存在,空洞的中心。

人本质是空洞的。

拉康认为空洞的核是某种被我们无意识拒绝掉的东西(精分匮乏),以不在场的形式永远在场。

•无意识才是支配人的中枢,但往往不以自身的形式显现出。例:有逻辑的诉说、有意义的叙事。

•无意识的断裂是拉康认为先验的东西。(类似本体论)

•无意识又是闪现躲避的东西,无意识会在这个空洞的裂口之中时不时地闪现出来。例:口误、梦、幻想。

分析师要做的是捕捉闪烁的东西,从这个裂口切入,才能捕捉主体的真相,进入创伤性内核。

•分裂和无意识是共生关系,分裂的主体就是无意识的主体。

4.笛卡尔:我思与我在开启了现代哲学的思索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自主理性主体与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主体相冲突

拉康重提弗洛伊德是想切入笛卡尔式我思主体的创伤性内核

认识论的断裂:笛卡尔意义上的主体是一个自主的理性的主体或者说有意识的主体的存在,而从弗洛伊德开始无意识主体对所有意识活动进行主导,颠覆了我思的不证自明的性质的主体。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我确认我在怀疑,我是一个能思的存在,因此确认我的存在。

弗洛伊德:无意识把自身揭示为不在场:我思无法通向我在,“我思”只是主体的意识代理,你认为你的思考是真的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代理(想象界或象征界的幻想性的产物,不是真正的无意识的主体)

笛卡尔假定能够知道的主体是一个自欺的幻想,我思是一个他性的结构,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思考、他们的言说其实都不是自身主导的,是把外在的秩序或者说超脱于你的小他者认同的东西内化成你的欲望结构,然后认为主导你思考的东西是你自己。

“大家的欲望是在欲望他者的欲望。”欲望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是别人想要的,或者别人想要你想要的。

5.拉康对我思与我在的解读

我思之我是无意识结构主导的无意识的我,我在之我是被幻想所捕获的有意识的我。前者是一个无以名状的存在、一个混沌的空无,就像分析师躺椅上那个自由联想的主体,在那些无意义的言语碎片中,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和为什么说,也无法在言语中命名和辨认自己的欲望。我在的我是一个异化的我,分裂的我,我的异化就在于我是在他者场域中通过认同与他者确立自身的主体性,这意味着我在成其为主体的那一刻就已经把一个异在的东西内置到了自身内部,我因此获得了一个意义,但是这个意义却不是我自己的。我的分裂就在于,我在获得意义的时候,存在的一部分被切割了,成为有意识的我无法参透的非意义。(就是我的那个空无的主体,这个真相,在获得意义的同时,在将他者内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切割,切割的剩余——无法被符号象征化的部分-创伤性内核)

例:词不达意中说不出来的东西才是精神分析真正的真相(有意识的我无法参透的非意义的东西)

拉康:

(1)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我在我不思的地方在。

(2)在它所在的地方,我必须在那里生成,这是我的责任。(精神分析师的责任,让主体去直面创伤性的内核,让主体直面无意识的裂口)


P2能指主体

一、语言和主体的关系

1.语言(或通过能指符号)所表达出来的意义是一种假装

2.拉康的研讨班本质是最后残留下来的就是一些漂浮在空气中的声音废料,

这个声音废料在意义体系中象征着被阉割之后的剩余(非意义部分,意义的剩余)

3.拉康演讲怪异语调和手势、边想边说的状态

•边想边说要时刻意识到自己言说的姿态

•不得不承认他要通过这种凝视去中介他的表达,前提是意识到这种凝视的存在——时刻意识到自己言说的状态

所以这种言说在拉康那具有一种剥离了所有稳定性的非稳态的能指结合体的位置,要放在那个空间之中,加上语音语调、肢体动作、回音、人与人的身体距离远近太多不能被象征化的环境中生成了拉康的seminar的意义体系

4.一个成型的稳定的文本不能去承载在一个特定时空中瞬间性的、纠结起的所有能指所确定的意义。

稳定文本剥离了这些无法被象征化的剩余之后他的能指也会发生一些不可把握的滑动——导致对拉康的理解千人千面,甚至有矛盾

二、拉康对索绪尔语言学的改造

1.

S

s

•强调能指舍弃所指

①S代表的不是索绪尔的单一的能指,而是一个能指链条(能指之间彼此的差异网络)

②s所指效果是我们对能指链(话语流)事后阐释的一个回溯性的结果,

不是随S(例:说出语言符号)立刻生成的东西

2.拉康认为S什么也不意指

我们无法把握能指滑倒什么地方

•能指指设的是对象的缺席,借用黑格尔:“语言和符号化是对物的谋杀,以僵死的记号填充我们对物活生生的经验”

3.s是S差异化运动的产物

特点:偶然的、临时的、不确定的

例:seminar临时空间话语、肢体动作扭结在一起

4.那么语言如何产生意义?

人为地寻找锚定点(又译缝合点)

•锚定方法:通过把握一个主能指,通过一个回溯性的建构使得其他的能指向主能指回归

例:今天考试考砸了,如何生产意义?

铆钉一个主能指:①应试是唯一正确的事情。

②学校是对人的归训

生产出这样的叙事:①我真不是东西,我一点都不努力(所有的能指都会向主能指回归)

②我未被归训到,具有抗争性

•心理学使用单一的锚定方法给人做判断

例:病人抑郁——小时候受过校园霸凌,从小到大的叙事都向校园霸凌这一主能指回归

——你妈从小打你,回归此主能指又是另一套叙事

5.回溯性建构的任意性

6.强调任意性之外同时还有一个非常激进性的东西——象征律令

选集例:面对面坐小孩厕所

•两个所指毫无关联,为什么对不同人产生不同意义?——并置到一起

拉康强调背后的社会律令:男女分开如厕“男士”与“女士”作为两个能指,本身并不表征“男女分厕”意义,而是在姐弟对话语境中,能指的差异性所结构出来的。

作为社会的象征法则被先行地写入了能指(语言)秩序中,而这两个能指本身毫无意义,

能指的差异化不过是差异法则的象征化,2能指本身只是一标记,标记出主体位置的差异,主体位置是结构的社会象征律令锚定的

7.你讲话还是话讲你

后者,无意识的你,处在你外部,无法被理性把握、无法在语言中被象征化的残留

•我们在说话时要思考2问题:

①我的这些话是不是我的意义的假装——一个主能指锚定所有的叙事,回溯性的建构假装出意义

②你在对你的位置进行认同的言说的情况下有未反思过,说话前已认同的社会律令


P3言说主体

一、言说

1.找到言说的裂缝得以分析无意识

二、拉康主体间性

1.两层含义

①主体与作为语言结构的大他者的关系

②对于真正言说的主体来说,主体间性体现为人际交往之间的音信(message)的流通,

也就是能指游戏在两个或几个主体间的重复

2.实言和虚言

①实言:象征纬度的直面大他者(主体的存在结构如父母邻居同学)的言说的语言

②虚言:想象维度的面对小客体a言说的语言

•精神分析要帮助受分析者从②到①

3.进行分析对话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是我们切入实言和虚言的关键:

移情的发生

例:被分析者假定分析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希望回应,

这时分析者会陷入一种曲意逢迎分析家的自恋的言说之中,

越想象分析家理解他的话,越是会去修饰自己的语言,幻想遮住了他真正的言说

分析家要打断,等待、迫使受分析者面对他话语的真正意义,

最终让他说出实言

4.L图

•想象界横亘在主体和他者之间:你以为你在对他者言说时实际上在对一个想象性的镜像小客体a言说,不断折返抵达自身

•想象性认同是反射的镜子

•我们无法向他者言说的中间横亘三个东西

①镜像关系(想象出的理想自我)

②语言之墙(阉割)

③“他在说”(主体无意识,处在大他者中)

5.所以我们在考虑我们的言说行为时要考虑四个方面问题:

①言语和语言(先在的象征结构)之间的关系,前者只能依托于后者

②说话主体的想象和认同:你和小对体a之间的关系

③说话主体和受者

④谁在说:无意识

6.陈述的主体和言说的主体

•当我们在说话时实际上存在两个我

①言语中陈述出来的对象的我,就是我现在说出来的“我”字

②在说话的这个我

例:罗素悖论:“我在说谎”

•陈述主体是个转换词,语法意义把陈述主体的身份指示到当下正在言说的言说主体,

通过陈述主体的指示能感受到当下言说主体,

但是它不是意指,没有办法指向言说主体到底是谁,

•真正的我随着陈述的我的消失而到场,陈述的在言说的我就不会到场——想象之镜横亘在我们和他者之间


P4欲望主体

•精神分析最核心的内容——欲望

一、公认把拉康划分为四个阶段

1.1933博士论文——1953《罗马报告》

①主要关注想象界,人的想象性认同范式

②重要论文《镜子阶段》

2.1953——1963

①象征界为主要讨论对象

②引入列维斯特劳斯解构主义人类学、索绪尔语言学和雅各布森隐喻唤喻

③关注对象从想象性认同到语言结构

④53研讨班第一期

3.1963——1974

以第十期关于焦虑的研讨班开始到20期研讨班转向对实在界的关注

①语言结构转向无法被语言言说的部分

例:冲动、享乐、对象小a

也可以说转向身体范式

②63年成立自己的学派巴黎弗洛伊德学派

③第十一期研讨班是拉康最重要的研讨班之一,提出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

4.1974—1980

22研讨班讨论三界拓扑学关系到22研讨班乔伊斯圣状

①以拓扑学方式关注三界的相互关系

②重点关注欲望结构如何在这三界的扭结关系中被解欲然后能够被稳定下来

二、欲望

1.无意识主体实际上就是欲望主体,但是侧重点不同,后者关注的是动力学问题

2.拉康的欲望概念来自对弗洛伊德欲望概念的改造

①弗洛伊德欲望:强调愿望的满足和达成

•被压抑的欲望会以知觉重现的方式来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

例:梦、性癖

②拉康欲望:有一点色欲和贪欲的色彩

•改动:剔除了关于本能的部分,引入了语言的维度、他者的维度

•欲望三元组:need:跟本能相关又不等同于动物本能(如食欲、性欲),在非人的动物世界里是遗传的、固定不变的,

a人出生受语言影响,欲望结构受父母欲望结构的影响

b拉康认为人的第一个创伤(原初创伤)来自于母婴分离的时候,人一生中隐隐作痛的创伤是一种回到母体的需要:人生觉得欲壑难填,到底要什么

这种合体的欲望被压抑之后形成人类普遍的性交欲望

c必须在主体之间进行,有他者介入才能满足。

第一个是母子关系:未习得语言时用哭表达需要,不能象征化,母亲只能通过预言解释,会误解

婴儿为了让母亲理解到自己需要的满足需要习得语言,接受被语言的阉割

•横亘在need和demand之间是我们的欲望结构,要求是因为我们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得不到满足导致我们要去习得语言来表达我们的要求

demand(要求)

a习得语言后,需要就会以各种各样能指符号的形式以要求的方式表达出来

b此时父亲的角色出现:禁止性的角色

desire

a欲望是need在语言中借demand的表达的剩余

desire=d-n

b拉康改造了黑的否定辩证法,认为此公式中存在双重否定:①demand对need的否定,

用语言表达出的东西不是真正的need(被转化为一种象征性的能指,实际上的need是不能说出来的)

②desire对demand的否定

原初的need是母亲对母亲对你无条件的爱的需要,不能用语言表征

desire否定了demand的无条件性,中间有父法的介入

无条件性表现在母亲无法无条件满足因

I其没有菲勒斯

II阉割威胁:乱伦禁忌(基督教父权制):父亲禁止你对母亲的渴望

三、

存在是匮乏:存在的本质是不是其所是,不是是其所是

欲望是对欲望的对象的不可能性不断加以确认的过程;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05想象界、象征界

一、想象界

1.镜像关系(自我想象)最早来自弗洛伊德对自恋神化的讨论 纳喀索斯

自我想象定义:对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的认同

①弗用此理论描述同性恋,认为同性恋把自己当做性对象,没有走出镜像阶段

②“自恋就是将自我当做力比多投注对象的一种” 弗洛伊德对自恋的定义

2.拉康借用弗对自恋的定义,把力比多投注分为自我力比多和对象力比多

①主体为什么会对他者形象投入自恋认同?(镜像阶段)

寻求自恋性的完满,想回到原初的缺失(脱胎于母体前的完满自我)

②长大之后通过外界寻求自我理想、社会认同(象征界)

③投射自恋认同需要形象

a最初是自己的镜像

b他人 例:谈恋爱因为对方是自己理想自我的想象

3.弗洛伊德讲的两种精神病患者

①精神偏执狂:妄自尊大,把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全部转移到自我的极强的控制性上

②神经症患者

•拉康神经症、精神病和性倒错,神经症指大多数所谓正常人

喜欢在幻想中持续地保持和人、物的情欲关系——要么用记忆中、想象中的东西代替现实客体,

就是用自恋的形式做了一种力比多的投注到其他东西身上,这就是想象界的本质

4.想象的主体间性

①在想象界中我们自我的构成就是通过对镜像或者他人的形象(不是他人本身真正的形象,是自己力比多投射的结果、对他人的一种理想化、自己的认同对象)认同来完成的

这种投射对象叫做小他者

和真正的自己异在——人格分裂

②拉康认为爱情就是这种自恋投射到object a的结果

二、象征界

•拉康:分析家本身就是象征功能的实践者

1.思想来源: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例礼物

语言学,无意识和语言一样是被结构的先在的

2.《罗马报告》:象征界是终极能指秩序,父法。象征界本质上就是法、契约的世界

①人能够言谈不是我们能使用象征(符号),

象征体系的符号系统是先在的,所以是符号在使用你。主体一生都要背负象征的债务

②象征体系的运作过程本质上像是一个经济学的交换体系,整个过程是以物的命名来完成,

命名构成一种契约,通过契约两个主体自发的达成一致去确认同一个对象

物被从总体化的世界中拉出来被差异化

•黑:“词谋杀物”,消灭了物本身,把它转换成差异化的象征符号

③象征化的认同本质上是我们在认同社会化的象征秩序和法则

④象征化(象征秩序的社会化)过程是让自己成为那个可以被大他者(大他者就是社会规矩)承认的社会性存在,

象征化实际上做的是让自己融入语言系统、既有的规则中,让自己被规则承认

例:考上大学、结婚生育

这些东西不是自己的欲望,而是内化了象征世界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希望你成为别人的欲望对象

欲望辩证法中的一条欲望:我们的欲望来自于我们希望成为别人欲望的对象

3.拉康总结:

想象界是塑造理想自我的一个环节:把力比多外投的小他者。理想自我

象征界:自我理想。社会的力比多内化到内心成为自己的欲望。

被社会召唤的主体


06实在界 三界拓扑学

•拉康的症状是对完美的数学公式结构的迷恋,可诊断为拓扑学是拉康的一种恋物的对象

一、实在界

1.有别于康德物自体。

不是人所在的真实世界。

拉康的三界都是有关于人的精神结构的

2.实在界是一个只能在语言中现身但是不能成为语言的东西,是存在的创伤性内核——那个不可企及的原初的欲望(创伤)

3.拉康对实在界表达的梳理

①50s

通过对想象界和象征界的关系来界定一个剩余的实在界

②60s

通过对原乐、对象a概念阐述

③70s

使拓扑学把三界的关系扭结起来,支撑整个三界的关系的运作的结构

4.实在界最早追溯于弗洛伊德object

object被弗洛伊德定义为判断中逃脱的剩余,

5.只能通过言语来表征自身,没办法在语言内被象征化的那些东西,我们总感觉说不出来的那个东西——我们的欲望不可企及的东西可以理解我实在界

6.拉康:我们用一些能指来表达我们的欲望的时候,即去标记实在界的时候,

往往只是标记了一种不在场的在场(似乎标记了在那,实际上不在),无法真正把它用象征符号标记出来,

①故主体作为想象性认同和象征性认同的效果注定成为被禁止物的捕获,

他想回到原初的ONE状态,总想从已被切割掉的东西(语言)来填补自己的空洞,

a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书籍就是从语言中建构意义,这是徒劳的

然后在一种强迫性的重复中重返那已经永远失落的对象,我们一直在重复这种欲望结构

主体再一次再一次投射认同,可是我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永远得不到

②偶然的瞬间我们可能和实在界相遇(come across),例:梦中、创伤性时刻

但很快消失

“肚脐眼中闪烁的瞬间”

二、三界的拓扑学


1.I想象界、R实在界、S象征界

①S∩R

象征界对实在界的侵入或切割

Φ是象征化了的菲勒斯

表示了我们在象征界中(语言和父法介入)对于无法命名之物的命名,

这个被命名物是被阉割过的,不是实在界本身(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本身)

②S∩I

象征界对想象界的侵入和切割

-Φ是想象化的菲勒斯

符号对你自恋想象的东西的切割,导致主体的sacrifice

③I∩R

空集

他者的欲望对于处在想象界的主体而言是一个永远无法破解之谜

看L图,当你在对他者言说的时候,只要你还处在想象界,其实是在对你自己的镜像认同去研究,

因为他会被横亘在中间的想象认同给折返,只是一直在对自己自言自语

•只要你还处在想象阶段,永远无法理解他者的欲望

④三界彼此切割后唯一剩下的东西,三界的扭结

a

不断产生的剩余

三、

拉康以不同的主能指重新建构他的那套理论,最后落入失败。隐喻主体追求欲望,永远


07大他者、小他者

一、“他者”概念最早出现于黑格尔

•黑格尔在阐述自我意识确认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引入了他者概念

指另一个主体,对他精确来说是另一个自我意识(黑格尔讲精神)

1.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在确认欲望的过程就是自我意识通过另一个自我意识(首先要承认另一个自我意识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的意识),

在两个自我意识之间产生了确认之战,最后必有一方臣服于另一方形成了主奴关系,

人类的历史也就由此展开

2.科耶夫发展黑格尔二主体确认之战,

认为是欲望之争:也就是主体确认自己的欲望必须经由他者的欲望的进入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欲望的满足,

既然他者的欲望介入,就会在一个主体的内部嵌入一个分裂这个主体的楔子,

打破自主主体的幻想:欲望是可以自给自足的

二、拉康“大他者”“小他者”概念

1.大他者:语言和法则,来自象征界的绝对规则

小他者:投射想象中自恋认同的对体(即理想自我),可以是人、事物、甚至是镜中的自己的形象。

你与小他者的关系本质上是力比多投射的结果(自恋的结果)

2.拉康的“他者”不是具体的人,

有时发现是人是因为具体的人占据了这个规则的位置或自恋认同投射的位置

例:小他者王一博,大他者未明子

三、隐喻、转喻

1.隐喻是替代,词代词

转喻是物与物之间替代,如部分代整体

2.对于弗洛伊德概念“凝缩”、“移置”

3.拉康在此基础上说欲望是一种转喻

症状是隐喻

①对欲望的对象无限延宕,不可能满足,表征的对象小客体a,意义始终不出场

②从症状切入到无意识,如:梦、沉默、口误背后掩盖的东西

四、他者的凝视

1.萨特认为主体恐惧他者的凝视,“他人即地狱”

2.拉康凝视

•建立在三界理论之上

①想象界

主体对与自己相似的对体的看实际上自己的理想形象(对体)看自己,

使自己成为那个令人满意的对象

②象征界

按照他者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

想象性地认为大他者在看你,大他者的凝视根本不存在(内化了大他者对你的凝视)

例:穆尔维男性凝视概念

•他者的凝视往往跟权力有关

3.移情

①想象的移情

对对方投射自己的想象认同,认为他一定懂我

一旦这样患者将进入自恋想象认同中

开始编故事,对方想听我说什么

②象征的移情

交钱锚定二主体的位置,让患者觉得二者只是社会性关系


08菲勒斯 欲望的辩证法

•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一、11期研讨班——精神分析基本概念

①弗洛伊德:无意识、重复、移情、驱力

②拉康:主体、他者、欲望、原乐

欲望是拉康思想体系的核心

二、欲望辩证法

•本质上是要搞清楚欲望运作机制

1.拉康欲望来自科耶夫黑格尔研讨班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阐释,

得出三条结论

①人欲望他人的欲望

例:《大红灯笼高高挂》巩俐内化大他者的规则,明明不喜欢姥爷,

后面会嫉妒,欲望着她人的欲望

②人的欲望朝向他人的欲望

主体需要他者介入,欲望无法自给自足

③人欲望成为他人的欲望

成为欲望的客体 成为她的快感来源

例:功利的欲望①别的太太拥有的

②想被老爷宠幸

2.想象界内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想象性的关系,

欲望主体和欲望对象的关系,但是欲望对象不是他者本身,而是投射到他者身上的理想形象(自恋认同)a',

甚至这个a'想取代他者的位置

3.只要主体还停留在想象界,即主体还再以想象的自我和自我的想象去面对他人和世界时,

主体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侵凌性的关系,是一种爱和恨纠结的关系

•只要主体处在想象界,他只爱自己,爱别人是因为欲望自己被别人爱

4.象征界我们欲望的是他者对我们的要求

•社会学成为社会化过程

•象征界大他者的过程通过符号秩序规定,

象征界使用能指对你标定,你内化这个能指成为了自我理想

例:好学生、好情人

•习得语言时就已经进入这个象征秩序

5.我们无法知道自身的欲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他者的欲望划界(主体作为主人用能指命名“什么不是我的欲望”)

三、菲勒斯

主能指

对象的缺失(欲望的匮乏)象征化

•菲勒斯通过一个主能指重新组织缝合叙事把不可表达的东西象征化,最终让主体在他者的场域中赎回自己的主体性

例:资本主义主能指把人询唤成公民、消费者、商人


09原乐

一、原乐是什么

1.法语语义的三种解释

①因法权和财产权的获得和享用而引发的快感

②生理、心理层面的快感

③宗教上神秘的、带有痛处的快感

2.拉康的解释

①重复的自动化

a原乐是维系欲望的东西,是对为欲望而欲望的过程的一种享受,这享受使人在满足的缺席中欲望

因为欲望在象征界中被语言切割,永远有剩余a,不断激发你再来一次的欲望

•欲望的运作机制:不断投射认同再重复

②seminar10中拉康说,

欲望总把自己表现为一种求原乐的意志,虽然总是失败

③有人说原乐就是a,它要求的总受到象征界能指的滑杠被取消掉,总是因他者的在场而受挫

例:强迫症、控制狂、偏执狂的病理结构是希望得到一种完满(同一性)

德勒兹认为渴望同一性的哲学家或控制狂是偏执狂,他想把他和他者无法缝合的关系缝合起来,

表现为①对生活的极端尽力控制,

②对他者的回避,哪怕接触也要让他者全部服从他

把生活置于可控的范围内

无法享受原乐(为欲望而欲望),非要寻求统一

3.seminar7中拉康认为精神分析实践的对象是主体的朝向原初之物的纯粹性欲望(不是他者的欲望)

即原乐指向的是那个原初之物,真正的欲望本身

二、(由此指出原乐的第二性质)原乐是一种超越快感的原则

1.具体体现为僭越快感原则所立的法则

•社会学上成为越轨冲动

例:偷情、乱伦

2.僭越过程中的感受获得原乐

2.seminar7中说:原乐的僭越是朝向实在界原初失落对象的一种运动,是一种原初的罪,

你会被原乐的驱力

•原乐是在欠缺(不可满足)中享受的一种纯粹的欲望,享受的就是欲望的不满足

三、死亡驱力

生命对永久失去的原初对象的返回(回到母婴结合体这一完满的共同体)的过程

•在象征界中我们往往用意义缝合在一起,如找人生的意义

•我们只能通过死亡驱力以一种强迫的重复的方法寻求突破,不断地循环欲望辩证法

四、seminar7安提戈涅的最后一月寻求原乐的意志,不要屈从于他者的欲望

他举例:

①萨德性虐获得快乐来自他人痛苦,他的理论是这种毁灭感是大自然的意志——“我这样做是要服从大自然律令(规律)”

②道德主义者康德的道德伦理学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种绝对道德律令,

道德内化后才能获得自主意志

•萨德是康德中的康德,萨德以尊重自然意志对充当他者淫乐机器的社会建制的强力批判,他们追求原乐快感的来源都是大他者的享乐,

精神病诊断二人都是性倒错的主体,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

1.大他者的享乐体现为

主体通过认同大他者的询唤把自己建构为一个“自由”的主体

例:自然法则(萨德)、道德律令(康德)

•用此批判自由主义

2.陈述主体的“我”是被象征秩序大他者(即语言秩序)询唤的

我们只能在语言中言说

五、女人不存在

1.受虐狂

快感来自于他成为他者的欲望对象使他者满足(欲望辩证法)

主动把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来获得快感

•他们的享乐是一种他者的享乐

2.传统父权社会中女人就是这个受虐狂的位置

大他者就是男性

3.在真正的象征秩序中唯一的所谓男人的位置并不是男人,

很多男人也处在女人的位置,真正的男人只有那个最高权力的人

才是所谓的男性主体,其他人都是供他享用的客体女人

•此主题不一定是人,可以是机器,capital

4.女人不存在即只要你处在一个被他者用作客体来获得快感的位置,你就是女人

消解掉了传统“女人”的概念,女人是一种处境

六、性关系不存在

回到想象阶段,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我一种自恋的关系,对他人的爱本质上是一种自恋的爱的投射

1.在性上面也是一样

性差公式

结论:我们和他人发生性关系本质上是基于彼此对彼此幻想满足的一种自慰,对方只是彼此的性工具(未走出想象界时)

小a


10四种话语

•代理是主体

•代理和他者有主体间性的关系

•代理和他者发生关系有个欲望产物product

1.理解的前提:两个断裂

①不可能性:agent到other的不可能性

看L图

②无能:所有的言说对真理都是一种半说

一、主人话语

1.其他话语都是对主人话语的一种变体

•主人话语对应着右小图的顺位

S1代理位——代表主人

S2他者位——奴隶(拥有真正实际生产劳作能力的知识的奴隶)

S/真理位——无意识主体、分裂的主体、非统一的主体

a——对象a

2.在主人话语中,主人与主人能指之间存在一个悖论性的关系:

主人是话语的发出者(箭头的出发点),但占了代理的位置,作为真理的代理,不是truth本身

①代理方式是通过占有奴隶的生产来享乐,强迫奴隶为自己劳动

•主人是一无所知的人,知识不属于主人,属于服从主人的人(被剥削者)

②一个真正的主人不想知道任何东西,只想要事情完成(剥削劳动者,窃取劳动成果)

③姿态是无条件的服从,显示主人位置

二、大学话语

S2代理位——有知识的主体

a他者位——大学话语中一般指学生,对应主人话语的奴隶位

S1真理话语——主人:表示知识下面隐藏的是权力

产品变成S/分裂的主体

1.四种话语之间是一步步转化的

①主人话语转化到大学话语是古代到现代的转变

a现代的主人往往以那些拥有知识或者说所谓以法的形式出现的主体去代理的

b古代的主人是绝对的皇帝命令。

c启蒙后人们要求自由平等,不能忍受绝对的统治。统治到了真理的位置,以知识的形式出现

d最后的产品是分裂的主体,最后会导向歇斯底里的话语

②拉康猛烈批判大学话语跟其自己的经历有关

1969被逐出巴黎高师

③大学话语本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话语,市场的话语,希望去剥削欲望对象身上的剩余价值,

在大学之中通过把学生变成生产知识的工具,剥削其剩余价值

例:教授诓骗学生做项目画饼许诺,能学生站到老师的位置上再培养下一代——剩余价值剥削体的循环,

他的逻辑近似于资本再生产的逻辑,为了生产而生产,不是为了知识本身

2.拉康认为哲学是大学话语的先导

哲学成为了这个无知的主人的自我包装的工具,这个主人就通过哲学变成了一个能够知道的主体,一个仅凭其知识而享有特权的主体

三、分析家话语

代理是对象a,对象a是空集。

分析家提供沉默和语言的缺席,分析前要尽力把自己的欲望结构清空

他者是分裂的主体

真理是知识

产品是主体,他者和主体之间是不可能性的

1.分析家要做的是阐释受分析者声音,而不是提供给其你的分析

找到其话语中的口误、表情、犹豫等无意识的闪烁,帮助受分析者阐释自己的欲望(用一个主能指去锚定他的意义)

(此方法临床上只适用于精神病主体)

2.精神分析临床三主体:

精神病:无象征界阉割,社会化未成型。福柯所说的要被治疗的人

神经症

性倒错:萨德康德

3.分析家要从一个假定能知道主体变成清空的主体,要让受分析者感到一次次的话语失败,这时才能逼问出他新的主能指

分析家要做的不是让被分析者在既有的象征系统定位一个能指,而是让自己发明一个能指or

让主体意识到欲望背后的无意识和你的欲望是他者欲望这真相

以达到转换:分裂主体转化为歇斯底里的主体

四、歇斯底里话语

通过歇斯底里话语表达精神分析的激进性、革命性

代理位—分裂主体

他者位—主人

真理位—不可能性

产品位—知识

五、四种话语的言说姿态

1.主人话语

绝对的法,告诉你应该做什么

2.大学话语

帮助主人话语正当化,解释你为什么应当服从

3.分析家话语

阐释受分析者,拷打出受分析者究竟想从大他者(主人)那得到什么

①使受分析者意识到你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②拷问你觉得你的欲望之所以形成其实是你想从他者那得到什么

4.自己来问大他者,你到底想从我这得到什么

•歇斯底里主体是一个质疑、拷问大他者的主体,具有革命性

①歇斯底里主体女性居多,更具革命性。因为女性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欲望对象的欠缺,

因为女性没有菲勒斯(象征秩序的主能指),她就要去找这个象征秩序,找不到就会发现他者也欠缺(父亲也没有菲勒斯或菲勒斯是假象)

转变:自己想要什么——问他者想要什么

最后发现他者的菲勒斯是假的

5.拉康认为所有的革命会再生产一个新的主人话语,歇斯底里主体认同新的主能指,从这个主能指中获得了自身同一性的幻觉,

让S1重新居于主导

话语循环产生


11临床

主体结构分为三种

一、神经症

1.强迫症主体

男性多

特点:想要把一切都缝合进自己的象征体系,有东西缝不进(没有象征意义的标定)就难受

2.癔症(歇斯底里)主体

女性多

特点:其欲望围绕着大他者的欲望打转,癔症主体无本质。想知道大他者你到底想让我做什么才满意

两种结果:大他者自身是匮乏的,癔症主题若发现大他者不存在①变成精神病

②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反抗的主体

3.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

前者成功地经历过父法(象征秩序)对我们的阉割,阉割的太厉害了,后者未经或阉割失败

4.治疗

解构,找他完整的意义叙述中不连贯的地方,让其直面实在界创伤

二、精神病

难以利用能指进行他们自己的意义的缝合

1.妄想症:没办法进行能指链的滑动,意义缺乏。活在想象界,多幻想,极端为妄想

①钟情妄想:亲密关系中从不怀疑对方是否爱你

②被迫害妄

③躯体症状

2.精神分裂

主体分裂,没有主能指锚定

3.治疗

结构,帮他找到主能指形成完整的意义的叙事。

如艺术创作

三、性倒错

被阉割(象征界一重阉割)但否认阉割(自己对自己的两重阉割)

例:戒色吧、禁欲主义

否认但加倍让大他者的享乐

•不要对号入座


12爱

一、对外投射(自己的想象)之爱

爱自己对爱情的想象

•正是因为你和对象的不可接近性才给了想象空间

1.对方不满意自己的想象投射时需要反思

2.自证自恋结构(通过亲密关系确认自我认同)

•此客体高度可替代

二、象征界父法内投

三、检测方法

猜测对方期待,故意不满足他

四、真正的爱(他者之爱)

非投射之爱,不存在先在的意义结构和幻想

•某些父法要求是爱的副产品,不是目的

•不可能的爱,一起感受缺失、无意义

五、舔狗

1.投射自恋结构,通过对方对自己的认可满足自恋

2.有目的(婚姻、sex),父法投射舔狗

3.追求你是一种纯粹的渴望,对缺失的a的永远不可企及的

六、不要把爱故事化

描述自己的爱时就会有意义结构,定格为一种意义符号,成为一种将死之物。

【拉康研讨班】主体、他者、欲望、原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