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远教授:走向太平

随着明太祖、明成祖时代的过去,国家整个形势开始好转,周边的像蒙古的威胁减小了,通过禁海,东南沿海的一些捣乱势力也减少了,内部零零落落的反抗势力,也经过不断打击减少了。明成祖进来以后,一段时间对建文旧党进行了打击,这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战斗,这是必须要打的。有人说你看华盛顿多好,做两届美国总统就不做了,那是在美国,那是十六个州共同推选的盟军,别人对他是有制约的。你如果把他放在中国来,他立即铲除了十六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会环境是不一样的,美国就适合华盛顿,中国就适合秦始皇。一个民族的成长有一个过程,有一个惯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引进国外一个先进理念很容易,但是要使这个理念成为民族的一种行为是极其之难的。明成祖这个时候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他地位也不正,把他的父亲立下来的侄子推翻,自己做皇帝,反对的力量也是极其之大,所以他要对异己势力进行打击。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朝历史上,所有的轰轰烈烈的事情几乎都是明成祖干的。毛主席写了一首《沁园春•雪》,历数中国古代伟大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因为《沁园春》词牌没有篇幅了,他没办法算下来,如果算下来,一定要算明太祖,一定要算康熙。
到清朝的时候,清朝入关以后第一个皇帝是顺治皇帝,顺治十五年,也就是顺治帝21岁的时候,他跟大学士们读《资治通鉴》,读到唐代这一段,他问大家,你们说中华的帝王哪些是比较优秀的?于是大学士们就跟他算,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汉文帝还有明太祖。21岁的顺治皇帝接着问一句,你们说在这里头哪个更伟大一些?于是大家公推唐太宗,因为唐太宗被历代的史臣们和读书人塑造成一个英明的皇帝,一个可以听文官话的皇帝,现在的中学、大学课本一说到唐太宗“贞观之治”,就必然说唐太宗两个优点:第一是用人,不但用拥护自己的人,还用反对过自己的人;第二是纳谏,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而这两者都集中在魏征身上。

我跟朋友开玩笑说,魏征就是个老奸巨滑的文官,他处处端着唐太宗,让唐太宗往他笼子里钻,唐太宗是那么好听话的吗?我们只要看一看他的简历,16岁的时候就敢于劝他的父亲造反,26岁的时候敢于杀哥哥,逼着父亲让位,这是什么角色?这样的角色他是那么好听意见的吗?连帮助他打江山,成为他谋臣之首的房玄龄在他面前说话都惶惶恐恐、战战兢兢,唯恐哪一句话说得不好,他就发怒了。他就是贵胄之身和地痞流氓融为一体。他在太原街头,赌博打架,有很多小兄弟的,闹出了事以后,官府抓人,捞人命就是他的,大家喝酒买单的就是他,所以他的兄弟特别多。如果没有这些小兄弟,他敢于劝他父亲造反吗?他这支部队能够建起来吗?如果他的兄弟都是谁振臂一呼,就过去打架去了,能够杀他兄长,逼他弟弟,也是一帮死党。

文官们在塑造贞观形象的时候,就不能把这些拉出来说事了,就把一些优点拉出来。魏征一步一步把他培养成一个良君。唐太宗说,你想做忠臣吗?魏征说,我不想做忠臣。唐太宗问,你不做忠臣你提什么意见?魏征就端他了,说我是想做良臣,你让我做忠臣你就是昏君,你让我做良臣你就是明君,明君才产生良臣的,昏君才产生忠臣。唐太宗一听,我只能做明君。魏征就是一个老奸巨滑的文官,用正能量来引导这个草莽出身、又是贵胄之家的皇帝,让他一步一步走上正道。做皇帝的工作,培养一个皇帝也要有耐心,不要跟他抗着来,要摸顺毛的,所以侍君要有侍君之道,为君要有为君之道。
明太祖有不少人对着他来,但是也有不少人在引导他,辅导他,让他一步一步由一个草莽英雄变成一个文化人。明成祖也是一样,有人一步一步把他由一个杀伐果断的人,引导成心怀善良的人,这就需要一批文化人,而这批文化人又必须是他看得起的人。哪些人被他看得起?像明成祖身边姚广孝是被他看得起,有真本事的,能一步一步把他引导。由于外面的事基本解决,里面的事也基本解决了,整个国家的形势就不那么严峻,社会经济也在恢复和发展之中,于是大家开始安稳地过日子了,这个时候最大的好处就是农民能够有自己的土地,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一个农业社会有十年的生趣,能够有十年的繁荣,社会就容易发达起来。过了三五十年,社会就逐渐富裕了,明成祖时代的严峻冷酷也就逐渐过去了。到了明仁宗的时代、第五代皇帝宣宗的时候,社会就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仁宣之治”,虽然只有十多年,但是紧接着的正统十四年,国家都是太平的。
(作者:方志远,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贝尚视频独家签约作者,b站课程《方志远教授讲明史:明朝之亡》正在开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