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手机》

2022-04-06 19:29 作者:Froideuretmois  | 我要投稿

我越发地好奇,刘震云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对“说话”这个体验,如此地不厌其烦。是因为感受到那样一种孤独吗?

《手机》《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一日三秋》,都有在其中点到三个字:说不着。

而《一句顶一万句》直接就是把说话贯彻到底,并在以后的作品中都留下了影子。

说话,是信息的交流;手机,是现代人信息交流的载体。即使已经过去十几二十年,人们还是一样需要说话,微信、QQ、微博乃至各种社交娱乐平台的存在,都逃不脱“说话”,也逃不掉这些软件的载体——手机。

没有手机的现代人,不说寸步难行,也至少是一步一坎,无论手机的制造技术怎么发展,其中装载的各种信息交流的软件,才是人们每天最需要的东西。

手机有“千里实时传音”的功能,却不能帮助人缓解“说不着的问题”。

很多有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一个感到孤单、悲伤的深夜,划拉着微信、QQ的通讯录,竟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夜色如沥青,自己的心事重重,同样黏稠的东西搅和在一起,看得见岸,却游不到边。

并不是因为没有知心好友,也不是对好友没有信心,是一种说不清的纠结。可能是不想传递负面情绪,可能是害怕增添麻烦,也可能是不合适说这些事,更可能是觉得自己也不清楚原因,于是无从说起。

这里面把“说话”的问题,理解为,“理解的问题”。

许是好友相互都有一定了解,所以判断他们无法理解现在的状况,因为认为不理解,自然认为“没法说”。

痛苦于是从两方面产生,自身情绪产生的痛苦,不可要说产生的痛苦,叠加起来,夜晚便如此难熬。

古代的人信息交流不便,也接触不到太多的人,说不着,不理解,好像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也不知道他们如何解决。

现代人拥有便捷的交通,即时的信息,反而让“理解”问题进一步加深,不得不说很有戏剧感。

《手机》不是在说这个,它的重点是一个人,谎话张口就来,从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但我还是把说谎看作“理解问题”,他不理解别人,也不理解自己,所以依靠说谎来“解决”问题。

说谎,让手机成为“信息手雷”,最后炸伤了自己;

理解,让手机成为“情绪烟花”,一瞬间的爆发,一瞬间的熄灭,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读书|《手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