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孙子兵法》(十)行军第九

2020-05-01 18:05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计划总是完美的。不会有人认真地执行一个明知失败的计划。那么,计划会失败的原因,就只能是行动中出现了计划之外的变化。

行军的计划,是从起点到终点。起点,终点,方向,三者确定了行军路线。

行军的计划,又是整个战争计划的一部分,它是完成战争计划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完成战争计划,行军计划必须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够有充足的攻击力量到达指定地区。

到达终点的时限,与到达终点的攻击力量的多寡,就是制定行军计划的两个重要因素。

到达终点的攻击力量不足以获得胜利,攻击也就毫无意义。获胜所需要的攻击力量,这是在事先的谋划之中得出的。

攻击力量不止是武装起来的人员,还包括了发动攻击所必需的器械。攻击力量作为一个整体时,它必须保证所有这些人员物质共进同退。因此,行军速度最终只能取决于攻击力量中行动最缓慢的这一个部分。

路程÷速度=时间,这就得出了到达终点的时限。

自然环境也会阻碍行军速度。平坦的道路中行军,要比崎岖山路快得多。遇到河流阻隔,只能用极少的船只往返运输,当然也快不起来。

地理环境通常是不变的。在制定行军计划时,这些地理因素的阻碍,也必然会事先考虑到。我们动员多少人力物质,它也就对应了能够选择的路径。当终点的目标确定后,行军的路线其实也就基本确定了。

这样一来,并不只是我们确定了行军路线,敌方也可以从行军的终点,同样确定我方的行军路线。

因此,行军中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的阻碍,更要警惕和抵御地方的侵扰,甚至行军最终也会转变为直接的作战。

敌方针对行军的攻击,可称为“伏击”。伏击的地点,由敌方选择。伏击的时间,由敌方决定。伏击中敌方动用的兵力,伏击时的攻击方式,伏击所要达成的目标,都是出于敌方的谋划。

我方对此一无所知。怎么应对这样完全不可知的突发变化呢?我们行军的目标,是保证在时限之内,足够的攻击力量到达终点。因此,对于突然遭遇的伏击,我们只需要分析,伏击所造成的损耗,是不是足以阻碍整个行军计划。

阻碍当然也分为两种。一,拖延我军到达终点的时间。二,不断地对我军造成损耗,最终导致到达终点时的攻击力量不足。

敌方出动的兵力越多,当然阻碍的效果也就越强。此外,敌方还可以借助特殊的地理环境发动伏击。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敌方甚至只出动较少的兵力,就可以完成阻碍。

确定了行军终点,其实也同时确定了行军路线。行军所经过的所有地理环境,也就同时明确地摆在眼前。

所经过的所有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四种。①山。②水。③平原。④沼泽或丛林。

①山。通过山地的道路,不可能临时修建,只能是早已经存在的。这些道路是为了通行方便而存在,所以它通常都是在山峰下绕行。因此,行军的路线也只能是在山峰之下的山谷之中。敌方的伏击,最佳的选择就是占据山峰之上,向下攻击我军。反过来说,我方先占据山峰,则敌方要攻击之前,必须先夺取我方在山峰上的阵地。而占据山峰之利,我方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可以阻挡住敌方的袭击,为我军顺利地通过山谷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因此,在行军路线上如果有山地,应该派遣先锋部队,首先占据制高点。

②水。水就是河流。如果河水很深,渡河的方法,无非是过桥和乘船两种。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次性能够通过的兵力有限,只能分兵而渡,敌方就获得了各个击破的好机会。既然敌方在列阵等待我军渡河,我方必然不可能由此通过,而要寻找其他的更为适合的渡河地点。因此,敌方为了引诱我军渡河,反而会在河岸的远方埋伏,在我军前锋刚到对方河岸时,突然发动袭击。此时,我方先锋兵力不足,难以抵挡。后方想增援却被地形所限制,想后退又一时间难以调动,进退失据,就容易混乱溃败。敌方的另一种攻击方式,是在我军渡河时,乘船从上游溯水而下,发动攻击。因此,渡河之前,要派遣侦察兵探寻对岸和上游是不是有敌军潜伏。

③平原。平原地形的特点,是它没什么特点,敌我双方基本处于大致相当的作战环境。我军行军在明,敌军伏击在暗,这对我方反而是一个优势,我方可以先行占据相等有利的方位。因此,敌方通常不会选择在平原伏击。如果敌方这样做了,一定是敌方所集结的兵力要远超过我军,也就是要用优势兵力包围我军。敌方调动这样规模的兵力,也不可能掩盖得不漏踪迹,并且敌方可以动用的兵力,也是在行军之前就可以事先预判到的。

④沼泽或丛林。这种地形中,我军只能分散行动,无法形成彼此的照应。因此,遇到敌方的伏击,受到攻击的部分应该立刻固守待援,并且尽量拖住敌军,不让它脱离战斗。

遇到敌方伏击时,敌方所表现出的战斗状态,也有不同的含义。伏击的行动完全由敌方主导,那么敌方发动攻击时,或者是对敌方最佳的战机,或者是敌方不可再拖延的时机。

①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方从容地让我军逼近,表明敌方有信心抵抗我军的反击。敌方所依仗的,正是抢先占据了有利的攻击地势。

②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敌方接战后不断败退,败退中又不断地挑衅邀战,这是要引诱我军追击。

③其所居易者,利也。敌方处于不利的地势,却向我军宣战,这是故意让我军看到好处,引诱我军进攻。

④众树动者,来也。丛林本是不利于兵力运动的地形。突然有许多树被砍倒了,说明敌军要在这个地方调动大规模的兵力。

⑤众草多障者,疑也。草木会遮掩视野。如果遇到有草木多障的地形,应该首先怀疑是不是有敌人的伏兵。

⑥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鸟受到惊吓而起,令鸟惊吓者必有原因。这很可能是敌方突然进入到鸟所在的区域,也就是敌方在这个地方有伏兵。同样的,野兽突然奔走逃窜,也是有敌方伏兵接近。

⑦尘高而锐者,车来也。观察前方道路,扬起的尘土高起并且是锐直的,说明敌方的战车在行驶。

⑧卑而广者,徒来也。扬起的尘土低而范围广阔,说明敌方是步行并且行列疏远。

⑨散而条达者,樵采也。扬起的尘土分散并且条理分明,说明敌方是在用树丛草木之类的东西在地上拖拽,制造敌方伏兵众多的假象。

⑩少而往来者,营军也。扬起的尘土少,但彼此相互联通,说明敌方是分营而驻扎。

十一,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方派来使者,态度谦卑。而侦查敌方的军阵,却是益加防备,说明敌方是希望让我军掉以轻心主动攻击。

十二,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方使者态度强硬,敌军摆出决战的架势,恰恰是希望我军不战而退。

十三,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古代战争中,战车是非常重要的冲击力量,所以两军交战时,往往是双方出动战车拼杀。现在敌方战车先出,却避让在旁边,是敌军严阵以待,希望我军冲锋。

十四,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方请求和谈,却没有退军,这很可能是诈和。

十五,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敌方交战后四散逃离,但逃离的方向总是有旌旗所在的地方,说明敌方只是假装败退,希望我方进攻。

十六,半进半退者,诱也。敌方前军败退,后军不乱,也是希望我军主动进攻。

十七,杖而立者,饥也。敌军兵卒不是拿着武器,而是扶着武器站立,这不符合治兵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敌军兵卒没有得到足够的口粮供应。

十八,汲而先饮者,渴也。敌方兵卒在水源取水,却自己先喝。这也是违反军纪的,说明敌军可能饮水供应不足。

十九,见利而不进者,劳也。明明对敌方有利的局势,却不见敌方进攻,说明敌军可能是过度疲劳了。

二十,鸟集者,虚也。鸟群容易被人群惊扰。在敌营中发现鸟群聚集,说明已经人去营空。

二十一,夜呼者,恐也。半夜里听到有敌军兵卒呼喊吼叫,说明敌军军心惶恐散乱。

二十二,军扰者,将不重也。敌军军容不整,说明敌军主将缺乏威望。

二十三,旌旗动者,乱也。旌旗是各自有所归属的象征。旌旗乱动,说明敌军部伍杂乱。

二十四,吏怒者,倦也。事情杂乱繁多,负责处理事物的吏士就会烦躁易怒,说明敌军的管理混乱。

二十五,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马粮与人的口粮,是要区分开的。用口粮喂马,或者把马杀掉吃肉,将煮饭用的炊具打烂,不肯回到营房休息,这些都表明敌军只想立刻与我军决一胜负。

二十六,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兵卒私下议论纷纷,对主将多有非议,说明主将失去了控制力。

二十七,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加重奖励,或者加重处罚,都说明士气低落倦怠。

二十八,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主将对待属下,先是只能粗暴地树立威信,之后又因为部下反对而畏惧,这样的军队是缺乏战斗力的。

二十九,来委谢者,欲休息也。敌军来而不战,反而求和,这是敌军疲惫,希望借此赢得休整。

三十,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敌军气势汹汹而来,却来而不战,又不肯退却,可能是在拖延时间等待援军。

在行军这个行动中所得到的各种经验表明,仅仅是名义上的武力强盛,并不能保证与敌军交战时一定会获得胜利。


《孙子兵法》(十)行军第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