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合工作坊 | 讲师介绍(二) —— 戴思哲(Joe Dennis) & 陈松

2023年7月底8月初,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三校联合数字人文国际暑期工作坊将在北大燕园校区举办,这是数字人文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进展。该联合课程自2023年5月启动招生以来,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我们相信,该活动的持续举办,将有力推动数字人文在中国学领域的深度应用,培养出一批能有效利用数字方法和智能工具从事人文研究、并沟通中外学术界的学术菁英。为了让大家对该课程有更多了解,我们将对课程的筹备过程和授课讲师做详细介绍。
本期介绍的讲师是戴思哲(Joe Dennis)老师和陈松老师。
1. Joe Dennis

戴思哲(Joe Dennis),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博士和法学博士,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华帝国晚期历史,尤其是明代史。戴思哲教授重点关注中国社会史、法律史和书籍史,目前正在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法律教育、学校和图书馆的历史。在这项研究中,他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合作创建了 Books in China Database,这是一个基于网络的研究工具,用于可视化帝国晚期和民国时期图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Books in China)。他主要教授的课程有东亚历史概论、中华帝国晚期历史、中国印刷文化史、中国法律与社会等。他的代表著作是《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 1100-1700 年》。这本书通过对方志的分析,重新定义了中华帝国出版业的地理关系。他还创建了第一个有关近代早期中国出版物的重要数据集,这是理解中国图书世界的一项基础性突破。他发表的文章有“Legal Educ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Legal Texts in Ming and Early-Qing Gansu.”、“Financial Aspects of Publishing Local Histories in the Ming Dynasty.”、《明代大学士李本为什么退休后改姓吕?》等等。同时,戴教授是明学学会前任主席,以及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前研究生主任。
在本次工作坊中,他将讲解人文课题的研究方法概述和地方志文献分析案例。他将结合LoGaRT工具,主要围绕明清时期的图书出版问题,增强学生研究历史的问题意识,以及如何使用工具加强传统的人文学科方法,甚至将其推向全新的方向。
2. 陈 松

陈松,2011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博士,现任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东亚研究系中国史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唐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史,重点关注士大夫的迁移和婚姻网络、地方宗教和数字人文。陈教授的授课范围包括中国史、历史社会学和数字人文等,并在教学和研究中广泛使用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网络分析和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方法。其发表的论文包括《分权统治下的地方社会与地域社会——以宋代四川为中心的考察》、《统治多元的帝国——1040 年代和 1210 年代的州郡守臣及其亲属关系》、《为学作记——宋代地方官学碑记的网络分析与文本分析》、《“短卷”与“谤书”——南宋初期的政治沟通与政治文化》及《整合的型式:从网络视角看 1150–1350 年间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宗教纽带》。
陈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管理委员会与执行委员会委员,也是巴克内尔大学中国研究所指导委员会委员、数字人文协调委员会委员。2021—2022 年间,他和德国卢娴立教授、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赵薇研究员合作为两本期刊编辑了网络分析特刊,分别是欧洲 Journal of Historical Network Research(《历史网络研究》)的特刊“Beyond Guanxi”及清华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数字人文》的特刊“从隐喻到模型:作为研究和批评路径的网络分析”。
在本次工作坊中,他将讲解网络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工具,分享网络分析的应用案例,特别是历史学家的关注点如何从个体到整体、从属性到结构,网络分析如何与群体传记学、空间分析相结合以拓展历史研究。

🗓️请注意,暑期工作坊报名截止日期为2023年5月28日。
报名链接:https://t.ly/wW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