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重逢—iFi iDSD Signature体验


楔子:时隔7年的重逢
多年以前,蛋蛋曾经是一个台机+随身双修党,出街用DAP方便省心,回家听台机大耳和箱子分外惬意。然而,这样自在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随着常驻城市的切换和生活环境的转变,再加上逐渐缩减的私人时间,台机已经难以充当我的主力设备,DAP和耳塞成为了我的新宠。
塞子听腻了,总是会怀念大耳的宽松听感和广阔声场,而要“整活”这些大块头,单靠普通的播放器还是有点儿勉强。蛋蛋曾经对“捆绑”这种玩法颇为反感,毕竟让一位身高一米五体重八十五的小女子拿着一捆“炸药包”出门实在是不太像话,在家又有台机作为绝对主力。然而,如今居住环境的限制却让我不得不把目光放到了体积相对友好,推力又比较够用的便携解码耳放上来。不得不说,尽管“捆绑”这种玩法在如今看来已经有些过时,但对于空间受限的苦逼大耳玩家来说,这可能是限制最小的玩法。
在耳放渐渐式微的今天,想找个外形和推力过得去,体积还比较友好的机器属实不易。经过一番辗转,让蛋蛋意想不到的是,我最终入手的竟是一台多年前的老机器……的升级版。
同志们,还记得当年的iFi吗?!

大概是在2014年那会,捆绑玩法还相当流行的时候,蛋蛋曾经把玩过一款颜值和声音都颇为出色的解码耳放——iFi micro iDSD。在当年那堆又丑又笨重的器材之中,这台机器显得格外出挑。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其控制力不够优秀,声音有点冲,因此在驱动一些高敏耳机的时候容易过推。不久之后,转战台机的蛋蛋出掉了这台设备。然而当年的我从未料到,风水轮流转,时隔7年,这台设备竟会以另一种面目再次回到我身边。
在去年的SIAV展上,沉寂许久的iFi一口气发布了四五款新品,让蛋蛋颇有“姐青回”的感慨。其中让我倍感亲切的就是那台蓝色的micro iDSD Signature,这外形活脱脱就是当年micro iDSD的模样啊~~展会上短暂试听了一阵,便明显感觉这台机器推力相当不一般,而且声音比它的前辈要内敛耐听一些。蛋蛋当即决定:就为了这命中注定的重逢,怎么也得把它带回家好好玩一下呀~~
不久之后,这个小家伙就跟着我回家度过了2021年的春节。

客观部分:熟悉的配方
micro iDSD Signature(下称“iDSD”)的包装延续了之前的简约风格。包装盒的材质是光面的硬纸板,上面印着“ifi”的logo,外面还套上了一个灰色的纸质套子,质感尚可。纸盒内除了机器本身,还放置绒布保护套、捆绑带、RCA线、USB线、光纤转接头等附件。需要注意的是,用手机作为转盘的朋友还得另行购买转接线。

机器的外观设计和前代产品如出一辙,只是在一些接口和旋钮上作了微调。机身采用了磨砂工艺,颜色蓝中带绿,质感相当不错。其重量和大部分旗舰播放器差不太多,单手握持不算困难。耳机插口有4.4平衡和6.3单端两种选择,并随机附赠3.5转6.3的转接头。接口包括同轴/光纤输入、RCA模拟输出及USB输入三种,可以满足多种使用场景的需求。
iFi家的产品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好玩”,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应用各种新技术,另一方面又很喜欢在小小的机器中加入大量有趣的功能。和老版相比,签名版的iDSD在技术和功能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作为“老用户”的蛋蛋也花了一点时间才算玩明白——看来,在“失踪”的这几年里,iFi的研发人员也没闲着~但是负责外观设计的员工可能就真的有点闲了……
iDSD配置了两枚Burr-Brown TrueNative双核心芯片,数字引擎具有四对差分信号,每通道两对,作用在于获得更低的底噪和更丰富的细节。在音频格式上支持DSD512/PCM768、DXD和MQA,均为硬解。
iFi家的产品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好玩”,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应用各种新技术,另一方面又很喜欢在小小的机器中加入大量有趣的功能。和老版相比,签名版的iDSD在技术和功能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作为“老用户”的蛋蛋也花了一点时间才算玩明白——看来,在“失踪”的这几年里,iFi的研发人员也没闲着~(但是负责外观设计的员工可能就真的有点闲了……)
iDSD配置了两枚Burr-Brown TrueNative双核心芯片,数字引擎具有四对差分信号,每通道两对,作用在于获得更低的底噪和更丰富的细节。在音频格式上支持DSD512/PCM768、DXD和MQA,均为硬解。

为了适应更多样的使用场景和各种类型的耳机,iDSD身上添加了相当丰富的功能,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很容易被上面花里胡哨的按键弄得一头雾水——建议新手们搭配官方说明食用。机身前面的Xbass+和3D+按键是iFi家的保留节目,前者可以增强低频表现,后者能让声场进一步提升。机身侧面的3个开关则分别对应3种功能:红色的电源模式开关用于控制输出功率,对于需要大推力来驱动的耳机,可以调整为Turbo模式(续航6h),普通耳机适用Normal模式(续航9h),高灵敏度的塞子用Eco模式即可(续航12h)。中间的数字过滤开关可以根据不同的音频格式进行调节,Bit–Perfect对应PCM/DXD,Minimum Phase对应PCM,Standard则对应DSD。最后的iEMatch开关同样可以根据耳机灵敏度进行调节,有High Sensitivity(高灵敏度IEMs)、Ultra Sensitivity(超高灵敏度IEMs)和off三种模式可选。多种模式的组合虽然提高了使用门槛,但对于耳机类型较多的烧友来说,不失为一个性价比出众又趣味十足的玩法。机身上还有一个电量指示灯和一个音频指示灯,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当前的电量和播放的音频格式。
从直观感受上来说,iDSD给蛋蛋的感觉相当“硬核”,在一个不大的机身内尽力实现了功能上的“高大全”。当然,在实际上究竟能不能达到一机走天下的效果,还是得靠耳朵来判断。

声音体验:稳中求胜
iDSD的声音在其小巧的体积下呈现出了让我相当惊艳的密度和动态,初听便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台机器在功能设定上既能适配大耳,也可以搭配塞子,因此我在本次评测过程中选择了比较多样的耳机与之搭配,包括天龙直推旗舰D5200、森海塞尔HD800、拜雅榭兰图和DITA DREAM XLS。

素质
iDSD的素质底子相当不错,解析力较强,声音的内容清晰、完整,整体风格比较均衡,声底干净,音染不多,声温适中,密度较为出色。美中不足的是它在个别细节的呈现上有些太过写意,略显粗放,在表现力上打了一点折扣。
三频
iDSD的中频有着不错的厚度,音色比较自然,如果搭配灵敏度较高的塞子的话会感觉口型偏大,线条略粗,但搭配大耳和潜力较大的动圈耳塞则是恰到好处,能够呈现出非常优秀的空间感和中正耐听的音色。私以为这台机器在男声方面的表现是要优于女声的,它对于徐佳莹这类偏薄声线或是Enya这种空灵系女声的表现力偏弱,少了几分通透和灵气;如果是用来聆听王力宏、李荣浩这类有着适中的厚度、优秀的唱功和细腻表现力的亚洲系男声的话,效果会出色不少,温暖绵密的声线极具感染力。
这台机器的低频量感适中,弹性出色,质感较好,泛音的表现也不错,搭配大多数耳机是刚刚好的。如果你喜欢聆听低频较为劲爆的摇滚、电子乐,又或者你的耳机本身是中高走向,不妨试试打开Xbass+模式。这个模式对于低频的量感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但质感亦不错,并不至于轰头,也不会让三频分布出现失衡的情况,比绝大多数半吊子的EQ效果要更加高级和自然。
iDSD相对粗线条的声音在高频的还原方面会显得不够抓耳和“毒人”,泛音不算多,整体的细腻度稍嫌不足。在聆听钢琴、琵琶这类乐器的时候,会丢失一部分高频的细节。以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为例,iDSD能够将整首曲子的复杂变化一一予以呈现,有着出色的场面感,但琵琶音色中那一抹若有若无的韵味则表现得不够到位,少了几分柔婉,蛋蛋个人不太推荐主听器乐的朋友选择它。但在以流行乐为主的场景下,iDSD的高频亮度和延展度还是完全够用的,音色比较准确,整体还原度也不错。

声场
iDSD的声场没有很强的边界感,大小也算不上广阔,但形状规整,纵横比例控制得当。像D5200这种本身声场不大的耳机,在其驱动下也能呈现出不错的空间感,不会显得逼仄;而HD800这种本身声场有点“假大空”的开放式耳机,在其驱动下也呈现出了较为合理的空间比例,各种乐器排布有序,丝毫不显得空洞。
推力
iDSD本身是一款以推力见长的解码耳放,最大输出功率达到了4100mW@16Ω Load(Turbo模式)。像D5200这种定位直推的头戴耳机更推荐用Eco模式,高功率模式反而容易导致声音变得刺激。而像HD800这种在大多数烧友印象里不上台机搞不定的高阻大耳,iDSD在高功率模式下能够推得有模有样,声音不显疲软,三频分布合理,且有着不错的密度。虽不能完全展现出旗舰高阻大耳的潜力,但日常聆听是绝对够用的。
动态和瞬态
得益于强大的驱动力,iDSD的动态表现相当出色,瞬态响应也迅猛干净,毫不拖沓。在表现老柴的第五号交响曲这类大编制曲目时,能够将轻柔的铺垫和气势恢弘的高潮部分呈现得泾渭分明,对于从强到弱的剧烈变化也能给予及时的响应,表现出了相当优秀的临场感。

声音部分小结
总的来说,iDSD的众多功能并不单纯是为了凑数,而是能在搭配不同耳机的时候作出一定的调整,带来更好的听感。对于一般的便携头戴和耳塞而言,功率最低的Eco模式已经完全够用(耳塞最好再调到Ultra Sensitivity模式),Turbo模式则是能够将绝大部分有一定驱动门槛的大耳推出不错的效果来,对于非台机玩家来说声价比已是相当高了。
搭配方面,iDSD的声音风格中正,素质底子也很不错,不太挑耳机,我个人会更建议搭配一些声音比较细腻温润的器材。此外,相比驱动门槛较低的耳塞,大耳会更能体现出iDSD的优势,在气势、声场和动态表现上更胜一筹。
小结:久违的“老朋友”
全新版本的iDSD比起老一代的产品有了全方位的提升,但记忆中iFi的诸多特点依然得到了保留——比如别致的外观,还有出色的驱动力。得益于适中的体积和较强的续航表现,iDSD在使用场景上相当多样,无论是在家中的书桌、床头还是出门在外,使用起来都比较方便。如果你是苦逼的出差党,又或是难以忍受台机的笨重和繁琐,那么可爱又好用的iDSD绝对可以让你的耳机焕发新声~
在入手iDSD之后,蛋蛋终于再次品尝到了那份久违的独属于大耳的滋味。尽管现在的耳塞在信息量、分离度等方面的表现已经是突飞猛进,但大耳的宽松听感和自然的空间感却始终是令人难以割舍的声音体验。为了这份体验,我们这些“不辞劳苦”的烧友才会成天和弯弯绕绕的线材、笨重复杂的机器打交道,才会甘于忍受身边其他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幸运的是,像iDSD这样的便携解码耳放在“好听”和“方便”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让这份体验能够以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感受到,也让我们这份被声音所打动的心情能够留存得更加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