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分数估算取整题的一种解法:利用最值原理分段放缩


这是两道求繁分数整数部分的估算取整题.
两道题目中,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5个分子为1的分数之和,分母中的分母则都是递减连续自然数.
显然,题目并不希望我们强行通分计算精确结果,否则它不会只让你求整数部分.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简化原本恐怖的通分.
通常我们说的通分,都是指通分母.
所以只要分母变得简单,通分计算量就会相应减少.
怎样让分母变得简单呢?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让分母全都一样.
再次看一下第1题——

你打算让分母统一为2015呢?还是2014呢?还是2013呢?还是2012呢?还是2011呢?
注意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不等关系——
2015分之1<2014分之1<2013分之1<2012分之1<2011分之1
所以想要放大五个分数之和,就让它们全都变为最大分数2011分之1;
若是想要缩小五个分数之和,就让它们全都变为最小分数2015分之1.
又因为五个分数之和是第1题原式的分母,所以五个分数之和放大原式缩小,五个分数之和缩小原式放大.
于是就可以得到一个形如“A<原式<B”的范围.
这就是“整体放缩法”,以下是具体解答步骤——

由于原式S的值介于小数402.2与整数403之间,可以得出结论:S的整数部分必定是402.
至此第1题解答完毕.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题——

第2题与第1题非常相似,仅仅是五个连加分数的分母的值有所改变.
所以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套用第1题的解法——整体放缩法.
以下是仿照第1题的解法,解答第2题的步骤——

还是一样的配方,但却是不一样的味道.
我们发现S的值介于小数400.6与小数401.4之间,这个范围让我们为难,只能得出结论:原式S的整数部分可能是400也可能是401.
接下来请思考:第2题的答案可能有2个吗?
S的值是精确唯一的,那么它的整数部分也一定是唯一的某个整数.
之所以会得到“S的整数部分可能是400也可能是401”,原因只能是用在第1题的整体放缩法在第2题中失效了.
所谓失效,也就是我们把S放得过大又或是把S缩的过小,导致S所在的范围太宽,宽到横跨了2个整数.
既然整体放缩法不能每次都奏效,我们不得不考虑能够更加“精确放缩”的方法.
你可能已经想到,相对于整体放缩,更加精确的操作是针对局部来放缩——
例如,X=1+2+3+4+5,按整体放缩的思路就是1×5=5<X<5×5=25;
而如果是局部放缩,我们可以把X分三部分:X=(1+2)+3+(4+5),然后每部分分别放大或缩小——(1+1)+3+(4+4)=13<X<(2+2)+3+(5+5)=17.
整体放缩得到的X的范围是5~25,而局部分段放缩得到的X的范围是13~17.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局部放缩,也就是分段放缩,确实是更加精确的放缩方法.
再来看看第2题——

你想到什么分段的好办法了吗?
如果是按照我们之间举例的那样,2007分之1与2006分之1为第一段,2005分之1为第二段,2004分之1与2003分之1为第三段,分三段来放缩,确实是可以缩小S的值的范围.
但缺点也很明显,通分计算量太大——比如把S的分母放大为“1/2006+1/2006+1/2005+1/2003+1/2003”时你需要给三个不同分母通分.
既然按原来的顺序分段不好使,我们可以更加创造性地像高斯那样进行首尾配对.
2007与2003一对,2006与2004一对,2005与自己一对.
你很快发现这样配对的好处是——和为固定值.
说到“和定”,你马上想到最值原理——“和定差小积大”.
因为——
2007+2003=2006+2004=2005+2005=4010,
那么——
2007×2003<2006×2004<2005×2005,
再取倒数(注意反号)——

再扩4010倍(为什么是4010倍?)——

再分数裂项——

最后终于得到基于最值原理的分母统一的不等式——

以上不等式可以用来得到第2题原式S值的上限.
把第2题原式S值用最值原理分段放大、整体放缩法缩小的具体解答步骤如下——

至此,我们成功的把S的取值范围压缩到介于小数400.6与整数401之间,那么S的整数部分就必定是400.
总结——
本文对比了两道非常相似的繁分数估算取整的题目——


这2道题我们都先尝试用整体放缩法,第1题成功,但第2题暴露出“整体放缩法范围可能横跨2个整数”的问题,于是我们为了更精确放缩采用了分段的思路,然而通常的“截断分段”也没有奏效,这促使我们更加创造性地使用了“高斯首尾配对”的方式来分段,并且注意到这种分段的特征是“和定”,便更进一步与不等式的好朋友“最值原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定差小积大”变形得到更精确的S的放大值,最终成功得出第2题S的整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