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子王妃封后、太子生母改嫁、寡妇宠妃早逝
大家好,我是呆萌的阿卡林。 在介绍虞孟母、荀氏、郑阿春之前,我先介绍她们的丈夫司马睿 司马睿生于276年,字景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他是司马懿与宠姬伏夫人的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与诸葛诞长女的孙子,琅琊恭王司马觐与夏侯光姬的儿子。所以司马睿虽然是王爷,但是他这一支与帝系相距甚远。如果不是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很难想象他这样的偏远王爷能够登基为帝。 太熙元年(290年),父亲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嫡长子司马睿依例袭琅琊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无力驾驭政局。 在动荡险恶的洛阳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 庆幸的是,司马睿在洛阳密切相识了一位好朋友——王导,王导对司马睿的评价也很好。嗯,真的是双向奔赴的好朋友啊。 大概在293-—298年,司马睿爱上了一位美貌聪慧的女子——虞孟母。 虞孟母出生于济阳郡外黄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内黄集外黄故城)一个名士之家,说是名士之家,但其实她的父亲虞豫只拜为南阳王司马模文学,官职可谓相当低微了。 好在父母没有因为虞孟母是女子就放松对她的教育下,从“孟母”这个名字也能看出,家人希望她成长为孟子的母亲那样贤明的女子。可以想见,作为著名儒士虞豫的女儿,虞孟母以“孟子之母”为楷模,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虞孟母自幼略通文墨,也知晓理法。 但不幸的是其双亲在她年幼时全都去世,留下虞孟母与弟弟相依为命,因为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唉,简直比灰姑娘还要凄惨。 但是,虞孟母并没有因此堕落,而是努力充实自己,同时照顾抚养自己的弟弟虞胤。 因为史书的语焉不详,我们不知道,虞孟母与司马睿是如何相识结婚的。我只能从虞孟母的家世判断,是司马睿主动求婚虞孟母,不然他母亲夏侯光姬大概率是不会主动挑选虞孟母为司马睿的王妃。 毕竟夏侯光姬家世显赫,家人都身居高位。她曾祖父夏侯渊、祖父夏侯威皆是东汉、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夏侯渊官至征西将军,夏侯威官至兖州刺史;其父亲夏侯庄、兄弟夏侯湛是西晋时期官员,夏侯庄官至淮南太守 ,夏侯湛亦是西晋文学家,官至散骑常侍。再加上当时魏晋时期,婚姻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夏侯光姬大概率不会自己选虞孟母为琅琊王妃。 司马睿与虞孟母婚后,度过相当快乐的婚姻生活,唯一的烦恼就是司马睿与虞孟母始终未能拥有一儿半女,虽然现在来看,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毕竟司马睿是真的有王位要继承啊。 不知道是一时意乱情迷还是为了有儿子继承王位,司马睿宠幸了王府里面一位美貌女子——荀氏。 荀氏,名字不详,是一位来自今天北京内蒙古一带的鲜卑女子,史书没有记载她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琅琊王府,史书直言她卑微,大概率是作为奴隶被贩卖进王府。 在299年,荀氏为司马睿诞下长子。时年23岁的司马睿为这个长子取名为司马绍,并且对聪慧的长子司马绍非常宠爱。 荀氏也母以子贵,得到了司马睿短暂的宠爱,荀氏也长了一个会宅斗的肚子,在第二年——公元300年,又为司马睿生下次子司马裒。 一连两年,荀氏为司马睿连添二子,因此司马睿对荀氏越发和颜悦色,但是始终没有给荀氏一个妾室的名分。至于原因,可能是司马睿看不起荀氏鲜卑人的身份,也可能是为了让无子女的虞孟母不要因为荀氏的存在而不安。 但是虞孟母还是因为自身无子、其他女人有子而十分嫉妒不安,就算她与司马睿夫妻恩爱,鲜卑人荀氏也身份卑微,但谁知道司马睿与荀氏会不会因为两个儿子而日久生情了,而且古代男子可以因为妻子无子而休妻,她父母早逝,弟弟无法成为她的助力,她在这段婚姻唯一能够倚仗的就是司马睿对她的感情,万一司马睿移情别恋,她又该如何自处呢?她又不能把这些负面情绪发泄在司马睿身上,因此她对情敌荀氏非常刻薄。 而荀氏本来就因为一连生下两位王子,身份却仍然是宫女而自卑不忿,又不幸成为虞孟母负面情绪的发泄物,因此荀氏难免会口出怨言,至于是怨恨的对象是虞孟母还是司马睿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这些怨言传到了司马睿耳中,司马睿认为,荀氏的行为暴露了自身的卑贱无知,不仅不配做他的伴侣,也不配做他孩子的母亲。司马睿为此狠狠地责骂了荀氏,逐渐疏远冷落了荀氏,还把荀氏的两个儿子交给了虞孟母抚养教导。唉,这不就是把荀氏当做代孕工具人吗? 总之虞孟母因为丈夫的决定非常心安,也对两个便宜儿子悉心教导。 八王之乱结束后,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此时只要是有脑子的人都知道乱世将至。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登基,其他有野心的人也蠢蠢欲动,觉察局势不妙的司马睿趁机偕带家眷与王导渡江至建邺,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打算在原孙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于是积极联络南方士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远离故土,夏侯光姬这一年在江左去世,安葬在琅邪国。 偏偏国家不安定,后宅也不安定。司马睿后院里面的荀氏也不知道是因为鲜卑人身份碍了司马睿的眼,还是荀氏因为什么原因得罪了司马睿,司马睿把荀氏一个弱女子赶出王府,还把她改嫁给一个马姓平民。对于荀氏来说,“改嫁马氏”是一个过于决绝的处置。司马睿断绝了荀氏寻求复合的一切机会,提前堵死了司马绍兄弟接回生母的可能性。 总之经过司马睿这一番操作,虞孟母彻底心安了,也对司马绍兄弟越发和颜悦色,从此她就是司马睿王府说一不二的女主人。 在接下来的几年,天下纷乱不断,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占据三晋大地称帝,史称汉赵政权。公元310年,刘渊去世,太子刘和继承皇位,刘和想杀了有威胁的刘聪,结果被刘聪反杀。 而刘聪是对西晋政权开战的强硬派。所以光兴二年(311年),刘聪遣军破洛阳,俘晋怀帝与司马衷的皇后羊献容。 此时,不光国家动荡不安,虞孟母与司马睿的感情也因为司马睿地位的提高而面临其他女子的挑战。在311年,一位石氏的女子为司马睿生下一个儿子,司马睿为他命名为司马冲,史书没有记载这位石氏的位份,但从司马睿登基后封她为石婕妤,大概率司马睿对她比荀氏更加友善。 唉,也不知道是为自身地位而不安,还是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虞孟母在永嘉六年(312年)去世,享年三十五岁。 对于虞孟母的去世,司马睿悲痛万分,从此不再立正妻,但是司马睿还是有宠幸其他女子。王才人在316年又为司马睿诞下一子,名叫司马晞。 但是,司马睿对这些女子都只能说是蜻蜓点水般的宠爱,真正获得了司马睿晚年专宠的是一位寡妇——郑阿春。 郑阿春家族历代是家乡的豪门世族,郑阿春的祖父郑合是临济县令,父亲郑恺是安丰太守,因此她的家世比起虞孟母更胜一筹。 但郑阿春也拿了虞孟母的剧本,年少时父母双亡,便成为孤儿。而且更加悲惨的是,郑阿春没有兄弟,仅姐妹四人,她排行最大。郑阿春先嫁给渤海人田氏,生下一个男孩,不幸的是,孩子夭折了。不幸的是,丈夫田氏早逝,所幸郑阿春还可以投奔舅舅——濮阳人吴氏。 建兴三年(315年),晋愍帝以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当时的西晋皇室、世族已从京师洛阳纷纷迁至江南,西晋中原王朝至此名存实亡。郑阿春也跟随舅舅一家迁徙到江南。 到了江南后,司马睿打算纳郑阿春舅舅吴氏的女儿作夫人。但是又想要先了解一下吴氏的女儿,所以就派人观察吴氏。 郑阿春与吴氏的女儿一起游后园,有人看见郑阿春后,对司马睿说:“郑氏女虽是寡妇,但比吴氏的女儿贤惠多了。” 呃,就见一面就知道,郑阿春比表妹贤惠,可能是郑阿春比表妹更美,所以那个人才这样子建议,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表妹欺负郑阿春,所以那个人才觉得郑阿春更贤惠。就这样,郑阿春正式得到司马睿关注。 建武元年(317年),西晋被汉赵所灭,司马睿即晋王位,追尊虞孟母为王后。有关官吏为了拍马屁,奏报说应该为虞孟母另外建庙。但是当时政局不稳,为了安稳人心,司马睿下令说:“如今宗庙还未建成,不便另建,可修饰陵上的屋为庙。” 同时,司马睿纳郑阿春为夫人,石氏为婕妤,王氏为才人,但是他最宠爱的还是郑阿春。而荀氏,司马睿并没有因为虞孟母的去世和看在两个儿子的面子而接回荀氏,荀氏仍然只是一个平民,但他允许儿子们经常去探望荀氏。 317年,郑阿春为司马睿生下第四子司马焕,因为郑阿春的缘故,司马睿很钟爱这个儿子。 建武二年(318年),晋愍帝驾崩,司马睿把自己过继给晋武帝司马炎,随后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是为晋元帝,追封虞孟母为皇后。长子司马绍被立为皇太子。司马睿诏令司马绍兄弟把郑阿春当作母亲来礼遇,但不肯册立阿春为皇后。阿春只是从琅琊王夫人、晋王夫人升为皇帝的“夫人”。不过,司马睿终身没有另立皇后,郑阿春是六宫中地位最高的女人。 司马睿也不曾遗忘亡妻,特意任命虞孟母的弟弟虞胤为散骑常侍。自秦代到晋代,这通常是一个显要的官职,主要司职规谏陪从,大体相当于皇帝的幕僚,一般来说,属于天子的贴心人。后来,司马睿又调任虞胤为“步兵校尉”,统领一部精锐劲旅。 郑阿春虽然显贵受宠,然而常有忧虑之色。她委婉地向司马睿表达了晋封皇后的心愿:“我有三个妹妹,一个已嫁给长沙王褒,剩下两个妹妹还未成婚,我担心因为自己这个长姐做妾,拉低了妹妹们的身价,以致没有人愿意求娶她们。” 中宫虚悬日久,阿春想做皇后无可非议。她没有父祖兄弟,不存在外戚干政的风险,立她为后,对皇权和门阀士族都不会构成妨碍。唯一可能受到影响的,应该就是庶长子司马绍了。阿春有亲生儿子,一旦她升为皇后,司马绍难免会有些不舒服。 对于阿春的请求,司马睿的反应就耐人寻味了。司马睿坚决地无视了阿春的真实诉求,假装没有听懂,对御史中丞刘隗说:“郑氏两个妹妹,你可以为她们寻求好配偶,使她们不失去旧日的显赫。”刘隗推举他的侄子刘佣娶了郑阿春三妹,把郑阿春四妹嫁给汉中人李氏,都嫁到世族之家。司马睿又任命王褒为尚书郎,以此取悦郑阿春的心意。 司马睿为什么不愿意封郑阿春为皇后,可能是因为司马睿爱重长子,不肯因新宠而对长子有所不利;也有可能是他还怀念着虞孟母。虞孟母在司马睿心灵深处留下那个缺口,司马睿从未打算让别的女人去填补,即便那个人是他晚年最为宠爱的郑阿春。 太兴元年(318年),郑阿春的儿子司马焕病重,司马睿为此撤减膳食,封司马焕为琅邪王。琅琊王可是司马睿登基前的封号,足以看出司马睿对司马焕的祝福。 不久,司马焕夭折,年仅两岁,司马睿十分悲痛,用成人之礼下葬,建起陵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琅琊国右常侍孙霄劝谏,但是经历丧子之痛的晋元帝不听。 值得让司马睿庆幸的是,太兴三年(320年),郑阿春又生下一子司马昱,受封琅邪王。 太兴三年(320年)八月戊午日,司马睿追封虞孟母为“敬皇后”。 下册书说:“皇帝哀叹前琅琊王妃虞氏:我恭敬地顺从上天的命令,因此登上帝位。悼念妃的往昔,美名没有得到宣扬,治理国家,没有礼仪法规,后宫教化不够,因此心中伤感。赠封号定谥号,是先王旧典。今天派遣使持节兼太尉万胜奉册书追赠皇后玉玺,用太牢祭祀。皇后魂若有灵,当为之荣耀。”祔祭太庙,安葬在建平陵 不久后,郑阿春又为司马睿生下一女,长大后封号为寻阳公主。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司马睿因为大权旁落忧愤病逝。终年47岁。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建平陵(江苏江宁)。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 按理说,在储君大位已定的情况下,他也可以遗诏扶正郑阿春,以便阿春百年后同他合葬。但他没有为阿春作出任何特殊的安排。大概是司马睿只想与虞孟母合葬吧。 晋元帝之子晋明帝司马绍为了感怀虞孟母当年的抚育之恩,追封虞孟母的生母为云阳县君。追封虞孟母的姨母(散骑常侍新野王罕妻)为平阳乡君。 同时,司马绍封母亲荀氏为建安君,另建住宅。太宁元年(323年),马某去世,司马绍将母亲迎还台城之内,供奉隆厚。 而郑阿春就没有虞孟母与荀氏的良好待遇,郑阿春之前想要后位,这会威胁司马绍的太子位置,所以司马绍大概也不会太喜欢她。 司马绍把司马昱出继琅邪王系,为晋元帝之父琅邪恭王司马觐的嗣孙,所以郑阿春不能称太妃,改称建平园(晋元帝的陵园)夫人(《晋书·后妃传》误作建平国夫人)。 太宁三年(325年)闰八月二十五日(10月18日),司马绍在平定王敦之乱后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唉,荀氏只与儿子相聚两年,就白发人送黑发人。 荀氏四岁的孙子司马衍即皇帝位,儿媳庾文君作为太后临朝称制,对荀氏的尊重与太后相同。 可能会有人好奇,为什么不追封荀氏为太后呢?我觉得原因如下:一荀氏已经改嫁给马氏,古代觉得女子一改嫁就与前夫恩断义绝,夫家的荣辱就与女子无关,司马绍虽然出于孝心供养荀氏,但是他也不敢忤逆去世父亲的心意。二是荀氏毕竟是鲜卑人,在东晋,北伐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封她为太后可能会招致群臣不满。唉,就连皇帝司马绍都要被王敦说他是鲜卑小儿。可想而知,封荀氏为太后有多大的压力。 咸和元年(326年),郑阿春去世,此时的郑阿春大概三十岁左右吧。 6岁的儿子司马昱想要服大丧,有关官吏认为司马昱已经过继,对生母的丧礼应降格,国中大臣不能匡正,奏请罢免国相诸葛颐。 年幼的司马昱并不愿意,于是上疏说:“亡母在世时在我的国家,去世时留国家的宅第,我虽出继,也没有丧服降等的道理,这样母子之情能表达。过去敬皇后去世,琅邪孝王司马裒(司马绍同母弟)已经过继给琅琊恭王司马觐(司马睿的生父),也还是服大丧。这是清楚的先例,我应效法。” 皇太后庾文君不强迫年幼的司马睿改变主意,于咸和二年(327年)改封司马昱为会稽王,追封郑阿春为会稽太妃。 咸和三年(328年),庾文君的兄长庾亮剥夺了苏峻的兵权,引发“苏峻之乱“。京都建康失守后,庾文君担心受辱,忧伤而死,时年三十二岁,谥号为穆,史称“明穆皇后”。 至于庾文君担心的所谓受辱是什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时年7岁的司马衍就这样子失去父母了,与姐姐司马兴男、弟弟司马岳在沦陷与叛贼苏峻的建康城里面担惊受怕,谁知道苏峻会不会发疯杀了她们几个人呢?而他们的舅舅庾亮等人早就扔下妹妹与外甥们溜了。 真是的,这场叛乱明明是庾亮处置不当才导致的,结果承受伤害的却是庾文君母子几人。 幸好,苏峻发动叛乱本来就是针对庾亮,对司马衍、荀氏等几人恶意不大,因此她们活了下来。 荀氏在这场动乱中尽力安抚保护年幼的孙女孙子,使得司马衍等人对祖母感恩万分。 所幸虽然国舅庾亮虽然不靠谱,但是温峤、陶侃等将领还是很靠谱,他们在武昌倡议讨逆。 苏峻便把晋成帝司马衍迁往石头城(东晋的皇宫),逼迫居民全部聚集到后苑,以怀德令匡术守苑城。 你以为,王师等人打败叛军,呃,陶侃等人完全打不过苏峻。 苏峻令儿子苏硕和苏孝带数十名骑兵迫近敌军赵胤等人,打败了赵胤军。 然后苏峻因为太紧张喝酒壮胆,结果不小心喝酒喝蒙了,苏峻看见赵胤败走,便说:“苏孝能攻破贼兵,我还不如苏孝吗?”便离开部众,带领数名骑兵北上突入敌阵,但没有成功,准备回奔白木陂,牙门彭世、李千等用长矛投击他,苏峻从马上坠落,被斩首分割,焚烧尸骨。 果然,从古至今酒驾都是害人害己。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的苏峻之乱就这样子稀里糊涂地结束了。 荀氏与孙子孙女也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次危机。荀氏也继续享受孙子如同皇太后一般的供养。 7年后,咸康元年(335年),荀氏去世,去世年纪大概在50岁以上。 孙子晋成帝司马衍悲痛万分,下诏书说:“我年少时即遭不幸,祖母慈爱地教育我,辛勤地抚育我,靠的是建安君的仁慈。一朝去世,我实在想报答,永远怀念过去,感伤悲哀。赠豫章郡君的封号,在京都另建庙。” 看起来,荀氏因为生育皇帝以及长寿,成为司马睿后宫的最后赢家,但是想必荀氏始终都无法忘记自己夫君司马睿对自己的绝情,而且荀氏子孙的皇位还被郑阿春的儿子司马昱联合桓温夺走。 虞孟母因为无法生育,所以只能无奈让有王位继承的恩爱丈夫司马睿与其他女子生育子嗣。 郑阿春不幸地过早失去父母丈夫儿子,幸好后来得遇司马睿疼爱,但是她想要皇后之位不得,自己也英年早逝。虽然后来儿子司马昱登基后,追封她为后,但是她去世时是不知道的,而且肯定也很担心一对年幼的儿女。 这三位或是因为得到了帝王爱情而史书留名,或是因为帝王之母的身份而得以在史书留下一言片语,至于石婕妤与王才人则是一点事迹都没有留下。 哦,对了,还记得司马睿与郑阿春的幼女——寻阳公主吗?晋成帝司马衍生于公元321年,寻阳公主比较可能出生在321-323年,如果是323年,那就是司马睿的遗腹女。 336年,司马衍为姑姑的婚事伤脑筋,多次和大臣商讨,最终选定跟他同年的贵族公子十五岁的颍川荀羡。 荀羡听说要跟皇室结亲,二话不说,拔脚就跑,因为不想跟皇权再靠得太近,惹上一身麻烦。终被监察的官员追还,被判有妻徒刑,拜为驸马都尉。 呃,不是说东晋皇权衰落吗?可是还是可以逼人娶公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