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判某新型航空大舰,到底有没有斜角甲板?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前几天刚刚说过,美国海军在最近七八年中,好歹赶上了一个航母大年,也就是作为正规航母的尼米兹级中,有3.5艘处于活跃可用的状态。这已经算是非常难得;如果再过5年,恐怕就是这个3.5艘同时在航的阵容都已经无法再次拿出来。既然现在“偶然性的”出现了这样的有利条件,于是赶紧再紧急追加2艘黄蜂级两攻,硬凑了一个5艘航母的“庞大阵容”,专门跑到某敏感海域“进行战略威慑”,实际上就是想显摆一下;没想到却把作为二把刀隐身舰载机的F35C给显摆到海里去了。这个事情看似偶然,其实有深刻的必然性。说到底,就算是作为超级大国,正规航母的出动率低下,一直是一个上百年都克服不了的老大难问题。平时说的,有3艘正规航母,有事的情况下随时可以部署一艘,这还是对核动力航母,

与常规动力航母1比1搭配的最合理情况下的最佳状态才能如此;而超级大国海军盲目地把航母全核化,最终的实际结果,就是十几艘核动力航母加起来的日常出动效率都不到20%,编制11艘,都不能确保随时有2.5艘拿来可用。而正规航母目前都必须配备昂贵的有人舰载机,这样一旦出现航母出动率低下,再叠加舰载机因为技术缺陷容易损失的情况下,对整个海军系统都是沉重的负担和持续性的心理压力。而当今的世界,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不论在陆地还是在海洋上,有人驾驶的飞机可以完成的工作,包括作战任务,其实90%以上都可以交给无人机去完成;用无人机就可以打赢一场战争,现在已经不是幻想而已经成为现实。随着人工智能水平的越来越高。无人机可以单独完成的科目只能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

生产和部署过多的巨型正规航母,尤其是核动力的巨型航母,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实现海上实力构成的最佳途径。超级大国海军航母战斗群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这类矛盾:大型平台整体效率越来越低下,虽然也在正规航母上试验过不少无人机项目,但到头来除了无人机加油实际使用效率相对较高外,大多数纯粹的无人舰载战斗机或者攻击机的使用效率还如不有人舰载机。在核动力平台出动率整体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想用4万吨级的两攻补充。但是到目前,黄蜂级和美国级都没有弹射器;最终也只能少量部署有人驾驶的F35B,整体效率甚至更低,在能力上远远谈不上为正规航母查缺补漏。F35C出问题,就是这种系统性缺陷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当今世界和未来上百年的世界海洋博弈,其实需要一种中间型号作为正规航母可信的补充。

这种新式平台以常规动力为主,航速在27节以上即可,不必一定达到正规航母的要求的30节以上。吨位在6万吨上下;舰载机以多型号无人机为主,以少量的有人机作为补充。采用2部电磁弹射器和多道电磁拦阻系统,可以弹射放飞和回收35吨级以下的无人或有人舰载机。其实这个标准的新式平台,前两年已经被预测过。如果按照正常的节点,那么今后几年将进入工程实践阶段。而狼山个人认为,关于这种新式航空平台,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设置斜角甲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没有斜角甲板,会直接决定这种新式平台的基本舰型归类;更涉及到建造和建成后的日常使用成本这个最根本性的问题;两者的区别可算是大了去了。二战以后航母舰型和二战期间航母基本舰型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没有斜角甲板。

1945年以后设计的早期航母,其斜角甲板和整体外飘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其上层甲板实际宽度已经普遍到了45米以上。再到后来,正规航母的斜角甲板“斜”的幅度越来越大,航母上层甲板的实际最大宽度逐步突破了70米;到目前最大的飞行甲板宽度已经有80米以上,飞行甲板的主体宽度也超过了73米。这种上层飞行甲板宽度越来越大的隐形前提,就是正规航母的重心越来越低,并且几乎所有内部较大的自重,都要设置在水线以下,而不能同时在水线以上部分的内部空间,同时设置大型机库和大型坞舱这两种不同的大型“空腔”。因为大舰正常的动力设备再加水槽和油槽的自重,都无法平衡水线以上同时存在大型船坞舱和大型机库带来的整体稳性的退化。更不用说在最上层部分出现净宽度45米以上的斜角甲板。

因此现在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这就是如果新式平台存在斜角甲板,哪怕这种斜角甲板非常不明显,仅仅相当于二战以后的初代航母的“窄”类型,那么这种新平台的设计基础也是正规航母而不是在普通4万吨级两攻基础上的放大。而如果最终证明新平台不具备单独的斜角甲板,哪怕甲板净宽度扩大到40多米,再增加1到2台电磁弹射器外加电磁拦阻系统,那么这种新平台也可以在现有的、4万吨级两攻的基础上简单放大即可。新增加的电磁弹射和拦阻系统仍然不是建造预算的主要上升部分。因为按照正规航母为基础设计与拿现有两攻放大来设计,两者的舰体造价可能差距在6到8倍,甚至更多。如果建造一艘正规航母的舰体需要100亿美元,那么建造一艘无斜角甲板的新平台,可能15亿都花不了。

等于一艘正航的预算,就可以建造6到8艘新平台,一艘正规航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打过8艘6万吨级的全新平台,甚至对抗4艘新平台都难。从这个性价比来讲,全新平台还是尽量不要增加让事情变得复杂十倍的斜角甲板最好。当然,一些主要设计也会在目前4万吨级标准两攻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比如甲板宽度由目前的36米扩展到42米左右。设置前弹射器2部。因为全部舰载机需要拦阻降落的关系,尾部不再设置主升降机;如果侧升降机提升力度不够,可以保留一部舷内主升降机,专门提升30吨级别的重型舰载机。最终结论,就是某6万吨的新型航空大舰,具备斜角甲板的概率低于30%!在降低整体建造难度和实际预算后,头一批次先快速造半打,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