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准备年产100架重型隐身战斗机?

今天是虎年大年初一,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阖家幸福;财源滚滚,虎虎生威!所谓新年新气象,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显然是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和全新谋划的最佳时节。于是某重点航空制造基地似乎已经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计划和行动,未来恐怕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到底是什么情况会有如此强大的后续效果呢?在说这个事情之前,不妨先来看看当今全球战斗机生产的基本大格局,毕竟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战斗机或者说战术飞机生产和装备的全球大趋势,就是飞机性能越来越先进,而总产量和总装备量反倒越来越少;而且当今可以生产一线战术飞机的单位,也有越来越萎缩的趋势。像二战那种动辄年产10万架飞机的现象,早就不复存在。那是拿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来生产飞机,毕竟当时飞机的发动机也是汽油机为主;

二战的大部分战斗机,其实就是带翅膀和机枪的高档汽车而已。但是当代的战斗机和绝大部分汽车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当今的飞机已经进化成涡轮喷气为动力的高智能飞行机器人。其先进技术的集成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所谓工业化小国的全部国力和人才厚度。虽然当今还要瑞典这样的总人口不到1000万的后工业化小国,可以推出鹰狮这类仍然位于一线的三代半轻型战斗机;但是鹰狮的发动机和主战空空导弹都是从超级大国原装进口的。如果离开了超级大国提供的核心货架产品,让瑞典这种国家单独生产一种先进战斗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就算日韩这种体量更大的传统和后进的“工业强国”,也很难单独提供一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现役战斗机。四岛方面甚至拿着教练机的零部件组装所谓的心神隐身机。可见就算给这些传统工业强国足够的货架分系统;

他们都很难有足够的实力,独自完成一种可用战斗机的全系统整合。至于在上个世纪还能独自生产二代半喷气战斗机的巴西航空等单位,到新世纪干脆销声匿迹,彻底退出了一二线产品的竞争。二三流国家是如此不堪,就算是冷战时代的两个超强也好不到哪里去。上世纪后半段,苏联起码还有米格和苏霍伊两个喷气战斗机设计局各领风骚。而到如今,米格连基本的品牌都维持不下去了。而上个世纪80年代,超级大国内部起码还有5个以上的战斗机设计团队,可以独立拿出新一代战术飞机的设计;第一代隐身战机还可以奢侈到用实体机面对面竞标;甚至最终淘汰了一个相对更超前的机体与发动机的组合。而到今天,如果不是美国海空军不想只剩下一个主力战斗机的采购谈判对象,而故意的给F15和F18这些老项目长期定向输血,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只剩下一个洛马还有独立战斗机设计制造能力是早晚的事情。

就算是洛马,现在让他拿出一个6代机的完整方案,也是赶鸭子上架一样的困难。由此可见,当今全球,就算是唯一超级大国,想同时维持2家各自独立的战斗机设计和制造单位都已经非常困难。而一般中小国家,不用说5代隐身机,就是单独制造1种可用的3代机都是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的所谓中小型强国,可用独立搞出“大炸弹”,但是其现役的战斗机,却完全停留在1980年代以前水平;再结合前面谈到的西方系统的整体情况,就知道无论东西方,其实制造先进可用的尖端战斗机,其实是比造H弹还困难的事情。这就在于就算是H弹,也是一次性爆炸的大炮仗。而先进战斗机是必须重复升空使用的;内部涉及的各类技术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了H弹。那么说到这里,是不是所有的国家,可以生产三代半以上先进战斗的单位,都是越来越少呢?

全世界的大趋势确实如此,但是有一家却完全例外,甚至是反其道而行。这就叫“撼全球易,撼谁谁难”;毕竟外国和Z国,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所有从外国而来的“普遍规律”,到这里都要重新界定。过去30年,或者全面进入3代机时代以后,谁谁家也曾经长期保持2大战斗机生产单位的局面。生产过部分2代机的其他单位,拥有的型号都基本停产了。不过从虎年新春开始,这种长期维持2大先进战斗机生产单位的局面,预计将有一个大的变化。这就是将出现第3家,可以独立生产三代半战斗的新单位!这个新单位并不算从头开始生产三代半战斗机,而是把过去某单位现有的三代半战斗机的X条生产线,完整的转移到自己家里。那么原先的单位未来几年会做什么?很简单,这就是集中精力干大事,马力全开,加速下线5.5代重型隐身战斗机。前几天预判该单位已经提前完成了年产最小三位数的战斗机生产任务。

这应该是包括了大约一半的三代半战机,另外一半自然是隐身重型机。那么如果把现有的三代半战机的生产线全部转移出去,再把所有精力和产能,全部用来生产重点隐身机型,那么年产100架是可以期待的。这种新变化的意义非常重大。三代半的生产线直接整体转移,可以把一个过去只有最高2.5代战机生产能力和经验的单位,快速提升为世界准一流。这样就有3家达到世界一线水平的战机生产企业,在当今全球是绝无仅有的。不但可以满足任何规模的外来订单,做到外部订单和自用超水平型号完全不会相互干扰,而且可以快速爆产能。抵消外围F35部署总数量越来越多的局面。毕竟某重型隐身战机生产总数至少6X0架起步,很有可能最终达到800架以上。相对于现在180架不到的F22A,只能说是命运完全不同。某重型隐身机堪称5.5代标准的外形和基本构架已经定格,即使今后发动机和航电等子系统再升级,

也不需要改变基本的气动外形。在配套发动机已经大规模量产和总需求巨大的情况下,把二级产品全部转移出去,集中精力爆产能是绝对正确的最优选择。总产量和总装备量都上去了,那么包括先进发动机在内的所有子系统的水平才能水涨船高,完全避免的F119发动机因为F22A的总产量相当有限,导致技术水平过早定格的尴尬局面。在5.5代机的生产上全面发力,也是为6代机的研发和试飞,奠定一个出发点极高的新平台。总的前景如此美好,那么说到底,又是哪家战斗机研发生产单位呢?南亚的HAL对此表示自己肯定有资格入围。因为他家的光辉战机第一代,就已经达到4.5代的水平;而光辉2型正在研发,自认为可以达到全球5.5代的现有最高标准。至于生产100架光辉2型?按照光辉1型的下线速度,1年下线100架暂时困难些,但是150年内下线100架还是很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