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难翻身,根源就在这3个问题上,可惜没有早知道!
昨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穷人越来越难翻身?难道勤劳苦干真的不能改变家庭的困境吗?
看了很多人的回复,但总感觉回答得比较委婉,毕竟良药苦药,忠言逆耳。

步入职场多年,看到了很多同事从小地方一路拼搏,花费半辈子扎根在大城市,也有很多年轻人在一线城市工作了几年,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回了来家。
有成功的案例,但失败的案例更多。甚至有些失败的原因连他自己都想不到,可现实就是这样,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给你沉重一击,扛得住继续负重前行,扛不住很可能就此沉沦。
但作为一个从普通农村走出来的人,虽然现在也谈不上翻身,但经过多年社会的锤炼和创业的经历。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下,我所看到的社会底层逻辑以及为啥穷人很难翻身,不一定全对,但相信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1、穷人孩子早当家,无非就是柴米油盐
经常听到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好像贫穷给了孩子当家的机会,好像穷人的孩子失去无忧无虑的童年就是理所应当的一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看上去为家庭解决了一些经济困难,但那是在极端环境下的一种求生的本能。他们懂事早,肯吃苦,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高光时刻也仅限于此。
毕竟你很难要求一个连大山都没有走出去的人,改天逆命。就像纪录片《出路》中的女孩马百娟一样,在贫穷的家庭里,她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干农活,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眼中所谓的“早当家”。
而当记者问到她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她两眼放光地说:“我期望以后能去北京,一个月挣一两千块钱,给家里买点面,因为家里总是缺面。”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嘲笑她的梦想,但这就是现状。进入不了高等学府,走不出大山,见不到外面的世界,谈何改变命运?
但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还有很多人在鼓吹学习无用论,说什么考上大学又如何?还不是一样给人打工。
家庭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思想不开化!
2、没有建设性的指导,受限于原生家庭
有机会的话,我非常建议你看看纪录片《出路》,3个孩子,来自3个不同的“阶层”。他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大概率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出路。

徐佳,和成千上万的考生一样,把高考当成是跳跃阶层的唯一途径。父亲因为意外去世,但在临终前还在叮嘱他:“一定要考上大学。”
徐佳听从父亲的教诲,高考复读了三次终于考上了大学,虽然谈不上逆袭,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二线城市安家落户,日子也算过得去。
穷人很多时候难翻身,并不是自身原因,而是原生家庭的副作用。
大山里的马百娟的父亲说:“女孩儿上学太久也没啥用,既然不上学能打工,大学毕业之后也是打工,为啥不早早地去打工呢?”
所以,他的女儿最终连初中都没读完,就出家了,直到现在也没能走出大山。
本身父母就没有眼界,认知层次很低,并不能给到孩子建设性的指导,如果孩子完全听从父母的话,那只会跟着走父母的老路!
3、没有试错机会,想翻身难上加难
纪录片《出路》中,第3位同学袁晗寒,从小生长在一个艺术感极强的家庭里。父母遵循她个人的选择,不仅支持她从美院附中辍学,还给她几万块钱在街边开酒吧。

虽然酒吧经营了不到一年就倒闭了,但从袁晗寒的眼中,你根本就看不到一丁点儿的自卑和压力,对她来讲最难的是不是生存而是如何找到让人生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因为她有时间,更有条件去试错。
而多数的穷人却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
同样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方式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社会阶层”。
穷人难翻身,除了要与其他人竞争之外,还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去挣脱原有家庭的束缚。

所以这里有几句话分享与大家:
1、年轻人要学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你思想独立了,才可能在社会中立足。
2、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去学习,别让孩子走弯路,至于理想、目标就别过多参与了。给孩子定制的未来,多数都不切实际,过于想当然。
3、有机会了就去尝试下,但千万别一把锁哈。毕竟我们没有多少资本供我们去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