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伴读《会饮篇》第二讲

亲爱的同学们,如下是我的备课笔记。【吸引学生注意力】今天这一讲我们会讨论到“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大伙儿耳熟能详的概念
包萨尼亚Pausanias的发言(第二位发言)
【吸引学生注意力】今天这一讲我们会讨论到”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大伙儿耳熟能详的概念
学习之前先回顾第一位Phaedrus发言
- Pausanias先对爱神下定义:颂扬爱神,需要先分清楚有几个爱神。
爱,也就是爱若(eros),阿莆若狄德(另译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是女神,有两个。
- 一个,是天帝乌拉诺(Uranus)女儿,没有母亲(没有女性参与)
- 另一,是宙斯和宙尼的女儿,有父有母;(有女性参与)
Pausanias的论点是,“只有那些驱使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爱神才美,才值得赞颂”
- 而1)凡间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奔赴他的目的,卷恋的是肉体而不是灵魂;
- 那2)天上的:只是由男子生的,所以其爱情对象也只能男子。(这也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专有名词的由来,本质上称为“Pausanias式的爱情”可能更为合适一些,这种爱情的模式是在柏拉图在写《会饮篇》这本书时,由书中第二位发言者包萨尼亚所表达出来的。)
【提示同学们反思】
无论同学们自己是否偏好,但大家是否可以尝试想象“男男之间(有可能)存在(依旧)美好的爱情(即便我们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爱情)”
- 中国古代关于同性恋是存在的
【可以给同学们讲两个故事】
- 魏王与龙阳君的故事
-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诛。”
- 美剧《最后生还者》第三集中的爱情

Pausanias提及爱情有很多规则:
- 一些城邦的“必须” vs 一些城邦的“禁止”
- 我们的这里的规矩比较复杂
- 与其暗爱,不如明爱
- 对情人给予极大的鼓励,甚至可以做离奇的事情;
- 还有一个规矩:只有情人发了誓而不遵守,才可以得到诸神的宽恕,因为阿普若狄德的誓言据说根本就不是誓言。
- 一个悖论:
- 在我们这个城邦,做情人和做爱人都是很光荣的事儿
- 但是父亲请教师来管教他们,所以做情人和做爱人是很不光荣的事儿
- 回到论点:爱无所谓美丑,美的方式就是拿高尚的方式来对待高尚的对象。所以我们钟爱的是品德
- 引申1:迅速接受情人是可耻的
- 看上去包萨尼亚肯定是很难赞同一见钟情的,可是道义上似乎,可是廊桥遗梦的故事可能不会这么认为。
- 引申2:金钱引诱或者政治威胁是可耻的
- 结论:追求爱,我们的路径只能是增进品德,甚至应该理解为,只要是增进品德就可以。
- 【背景】为什么包萨尼亚会有这样的观点:
- 包萨尼亚和阿伽通就是一对成年的同性情侣,由于当时的阿伽通已经三十多岁了,所以他们的恋情在当时是不被认可
- 【反思】
- 增进品德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功利主义,只是”裴卓“的功利主义是面对他人,而增进品德是面对自己的功利主义。换句话说,大家依然在讨论”爱“能够带来什么,而不是”爱“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和包萨尼亚坐在一起讨论爱情:而且一见钟情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不可被包萨尼亚接受的,廊桥遗梦恐怕也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