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坑专业,如何辨别?如何脱坑?

2023-07-31 12:49 作者:陈思炜  | 我要投稿
原创:陈思炜
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
已委托律师对本账号发布的内容维权,从不发律师函,直接传票,侵权必究

天坑专业,往往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就业差

跨专业难

工作环境差

先说第一点:

就业差

容易高不成低不就

高端就业通常有很高的知识壁垒

如相关专业的博士学历,

吃从业者天赋,企业提供的岗位也少。


一般人如果没这金刚钻还硬搅瓷器活,

大概率会遭遇考研、考博反复失利


即使侥幸读上了博士,

等待你的也有可能是以下结果

发不出文章,导致长期延毕。


国内博士研究生的延毕率高达60%以上,

过程既耗费大量时间成本,也严重打击自己的信心。


这学术水平走科研路线是没门了~

而找工作又是个近乎0工作经验的大龄博士,

对企业来说用工成本巨大,

以至于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比起延毕更悲催的是肄业

前者好歹有张毕业证,

后者投入大量沉没成本,却啥都没捞着。


你以为这就完了?

最惨的甚至还不是肄业,

而是不但书没读出来,还得了抑郁症


Nature的一篇调查研究发现:

全世界博硕生的抑郁率是普通公众的六倍。


基于2018个国家的2279名学生的数据,

发现超过26%受访者的焦虑评分在中重度范围,

40%受访者表现出中至重度抑郁症的迹象。


因此,在决定攻读博士之前,

务必考虑患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风险。


低端就业者从事的净是机械的重复劳动,

工作劳动附加值低,容易被SOP化

指不定哪天就被AI取缔。

提心吊胆下,拿着微薄的薪资,

吃了上顿没下顿,毫无安全感可言。


如此的两级分化下便形成了下图右边的“图钉形”从业前景:

其实大部分普通人都期望的是左边的“纺锤形”的从业前景:有一定上升空间,也有一定安全保障的环境,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提高自己的业内地位,但不至于一次失败就跌落谷底。

可惜大多数人的想法还停留在”读个理工科,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维,“默认”毕业后就能从事左边”纺锤型“分布的职业,最终往往事与愿违......


本科阶段的“无效努力”对就业毫无帮助

本科阶段的学业压力巨大,

让学生被困在繁重的课业任务中,

丧失了参与实习和进行社交的时间。


课程设置陈旧,且重理论轻实践

内容普遍是十几乃至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

不仅没有前沿的学术见解,

与产业界的联系也相当薄弱。


于是......

学生看似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但对未来职业发展却毫无实质帮助。


无法有效利用校友资源

大多数同天坑专业的同学要么转行,

要么匆忙转个工科去干低端技术工作,

要么掉入高学历陷阱(落榜、延毕、肄业),

导致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领域过于分散,缺乏共同利益。


如此情况下,

学生既无法从学长学姐那里得到经验分享,

以弥补学校到社会的信息差,

也失去了合作和积累人脉资源的机会,

甚至求职、跳槽时,连个靠谱的内推都找不着。


更坑的是即便你“眼光”足够长远,试图跳出天坑,很快也会遇到另一个问题——

跨专业难度极大

直接就业

本科毕业后想直接进入弱相关的行业。


一来不具备相关的技能:

学的几乎全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和重复的实验操作,

最重要的数理逻辑和表达能力反倒慢慢退化了,

更没有一些通用的可迁移性技能。


二来学业压力巨大,

跨专业工作最重要的垂直聚焦实习经历一段都没,

本科院校排名要再差些,简历关都不一定过得了。


考研

决心考研吧,

思维模式趋同的强相关专业也几乎全是天坑;

弱相关的热门专业本身竞争压力就大,

还比别人少了本科阶段的积累,

上岸机会渺茫......


考公

人人都想求铁饭碗,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回想当年高考,你的应试能力到底有多强呢?

如果一般,为啥这回就行了呢....


发展不好也就罢了,还得问问自己敢“玩儿命”吗?


工作环境差

对健康极度有害

对健康的侵害包括粉尘、噪音超标的工地、接触有毒有害物的化工厂、作息不规律的工作节奏......

工作者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

健康上不可逆的损伤影响了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

为了碎银几两,真的值吗?


有致命风险的高危工作

深海潜水员、高空作业者、引航员、矿工......

这类“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高危工作,

我想大部分人瞧见了都只会摇头吧。


以上三大特点便是天坑专业的定义。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已就读了天坑专业,又该怎么办呢?


汝之砒霜或是彼之蜜糖!

在大多数人觉得“坑”的时候,

有些人却将其转化为极具差异化的“复合背景优势”!

啥意思?


如果不拘泥于“读XX就得干XX”的强关系逻辑泥潭里,

我们可能会发现:

比如你虽是主修“生物学”天坑专业,但若能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结合,便......


市场策划结合,

便能转变为极具差异性和竞赛优势的食品行销专家;


互联网行业结合,

便能崛起为对产品和用户洞察无误的大健康医疗领域的新媒体运营高手;


金融的一级和二级市场结合

顷刻间化身为背景复杂多元的投资精英;


战略指导管理建议或众多企业咨询结合,

你有可能是掌握产业理解基础的咨询权威;


个人健康护理以及寿险医疗领域结合,

你便是拥有医学知识领悟能力的专业指导者......


以学科知识储备为基础,

将其结合其他技能进行“跨界应用”,

即使不用在单一领域做到最好(前5%),

一样有机会形成独具复合背景的差异化职场竞争力

所以说到底还是学生对于职能和行业的认知太浅薄了,

即对于整个社会的认知不足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说:

“这难道该怪我吗?也没人告诉我啊!

我想说的是,其实这谁都不怪。

因为人生从来就不是连绵的铁道,

并不是卡准“导轨”,便能一帆风顺的。


当你发现并不在“最正确”的轨道上,

要做的并不是止步不前,原地打转,

也不是匆匆忙忙地换一条轨道,

而是尽可能先做到“知己知彼”。

既提高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
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天赋...

再基于这些认识,摸索出属于自己方向,

沿着过去轨道向着更远的目标飞驰!


天坑专业,如何辨别?如何脱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