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冥想与相机体验

2021-05-27 09:30 作者:搞艺术的小明  | 我要投稿

由于前文提到了关于光学旁轴的执念,收到了一段关于X-Pro3用户的对话,因此得以成文继续讨论器材对拍摄状态和核心体验的话题。

关于拍摄的专注感,来自于两种可能性

- 1.相机不打扰你

- 2.你没得选

## 基于1,解决方案是理想的相机

应该是极简界面的,超长续航的,不用操心参数的,所见即所得的,因此,你不需要去回看,去分心调参数,去担心电量不足而不停快关机,也不会因为各种辅助线,水平仪而陷入拍摄的思维僵化状态。

基于此,我说,A7C是一台“几乎”完美的相机,关掉各种显示后,只有上下两个小黑边会显示一些基础参数(如果可继续深度定制则更好,类似Fuji X100系列)

续航方面,由于可以合上屏幕,远离目镜,进入低功耗待机,所以在琐碎拍摄中,确实可以比A73更少的开关机。

至于参数,由于高感画质令我放心,我通常设置为强制最低必须1/250快门,Auto ISO最高10000,在28-60mm套机镜头极小的F4-5.6下,依然可以拍摄夜景(ISO到10000后,会自动降低快门,但手持防抖依旧可以保持出片稳定)

所见即所得的,作为液晶屏,我不认同索尼的显示质量,但EVF,准确性还是不错的(而且开启高刷新率显示后,对眼睛压力不大)

## 基于2,没得选,解决方案是工序拆分,你负责拍,善后别人负责

这就是胶片相机的隐藏属性了,也是一直以来被人称为玄学的部分。

胶片相机必然界面相对简约,必然超长续航(有些机器没电池也可以在限制功能下进行拍摄)

由于后期的胶片相机电子化增强,自动曝光也无需担心,即使担心,也无济于事,只能等暗房师傅来矫正(但强迫症难受的点会开始纠结于哪家师傅更强,毕竟这个流程是完全不受自己掌控的,再或者,就直接自己搭建暗房)

至于回看,胶片相机则完全没有。(拍立得算延迟回看,由于间隔有段时间,用户的唯一选择是,多拍一两张,保一条)

而标榜向胶片看齐的X-Pro3,由于光学旁轴存在显示偏差,于是天然的让用户倾向于去确认自己的拍摄是否精准,这种始终存在的不确定性,不准确性,对于强迫症用户来说是痛苦的。

当然,确实可以磨合到人机合一,大脑自动偏差修正,但成本很高,在有更优解的情况下,这种所谓练习的乐趣似乎是一种无用功,本质上与背诵曝光口诀和练习手动对焦手感类似,都是在当下时代,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的事。

而这种始终存在的不确定性,与原初提出的“专注摄影”背离,用户不得不妥协的选择切换到电子取景模式,那么,与A7C相比,用户留下来的原因,只能是胶片滤镜了。

再深入的说,用户会开始调教手中的胶片滤镜的参数,随后陷入一种拍摄时的不确定感,不可知胶片是否存在更优解。

那么,这种不可知就消解了直出的确定性,令人陷入疑惑。

(按照访谈记录,聊到CC滤镜的万用性,似乎也是一个省心的选择)

当然我们也讨论到了有些人追求的就是那种“人机合一”的纯粹感和手感之类的体验,由于本质上X-Pro3的设计哲学依然是自动化导向的,镜头也是为自动对焦优化的,因此就不可能在对焦行程这类手感的微妙方面进行优化。

如果确实想要体验纯粹人机合一的折腾体验,徕卡M10-D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这便是挠心的原因。(但由于还没实际上手体验过,此处存疑)


冥想与相机体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