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程序的牢笼,鉴别善恶与真伪
冲破程序的牢笼,鉴别善恶与真伪
导读
对各类程序冲破的程度,也是真我展现的程度,就是一个人境界抵达的程度。
人的认知能力和意识状态是匹配的。境界高的人能够洞察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从而鉴别真正的善与恶、真与伪。因为他的智慧,冲破了诸多程序层层的迷障。
一言以蔽之,智慧是境界的产物。先有境界,才显智慧。
文章原标题:观念的两个来源
——上篇:程序——
(一)从巴甫洛夫说起
在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假设有四只狗。
第一只狗,每次给食物时就摇铃。如此若干次后,一听到铃声,它就会流口水。
第二只狗,每次揺铃时就打它。如此若干次后,一听到铃声,它就会发抖。
第三只狗,在发情期内,一听到铃声,就放只母狗与之交配。如此若干次后,一听到铃声,它就会流露出期待。
第四只狗,什么都不做。
把四只狗放一起,铃声响起后,第一只流口水,第二只发抖,第三只期待,第四只无反应。
食物、痛苦、欲望与铃声的联系,不是先天具备的。恰恰相反,它是通过后天不断重复的过程建立的。
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就是借助狗的意识这个载体,逐渐形成特定程序的过程。正是这种特定程序,才造成了狗听到铃声后相应的反应。
二、分析“程序”
为表述方便,用字母公式表示特定程序。
第一只狗:铃声 = 食物 特定程序 → A
第二只狗:铃声 = 痛苦 特定程序 → B
第三只狗:铃声 = 爱情 特定程序 → C
分析一下这种程序A、B、C,有如下特点:
(1)它可以生成、增加、减少或消失。如果听到铃声后不给它食物,不打它,不放母狗与之交配。如此N次之后,这种反应会渐渐的减弱,直至消失。
(2)它只对铃声起反应,而对其它的声音、其它的刺激形式无反应。
(3)它可以促使机体出现反应。比如流口水、瑟瑟发抖、激素水平增高……等生理性现象。
这是这种特定程序的特点、及作用结果。
假设,有一个超级科学家,运用某种技术把这种程序与狗的意识隔离开来。比如,把A与第一只狗隔离开;把B与第二只狗隔离开;把C与第三只狗隔离开。
那么听到铃声后,这些狗将会表现出无动于衷。
作为观察者的人,就会认为这些狗是得了 “健忘症”。
假如,这个超级科学家把A、B、C打乱重新分配。比如,第一只狗 + C;第二只狗 + A;第三只狗 + B。
那么听到铃声后,第一狗会期待吗?第二只狗会流口水吗?第三只狗会发抖吗?理论上完全可以。
作为观察者的人,就会认为这些狗是得了 “分裂症”。
再假如,这个超级科学家把A、B、C分别移植到第四只狗的意识中。
第四只狗听到铃声后,会流口水吗?会发抖吗?会期待吗?理论上完全可以。
作为观察者的人,就会认为这只狗是得了 “强迫症”。
再假如,这个超级科学家把A、B、C分别提取出来,然后象调制鸡尾酒一样,将之以不同比例混杂,一起移植到第四只狗的意识中。
第四只狗听到铃声后,会在流口水、发抖、期待之间来回切换、首尾两端、无所适从。
作为观察者的人,就会认为这只狗是得了 “选择困难症”。
三、类比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当然比狗的意识要复杂得多。但人意识中存在的许多特定“程序”对于人自身的作用方式,至少从形式上看与此别无二致。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觉得它可以帮助人形象直观的理解意识中存在的因素是如何对人发生作用的。
生命漫长的历史,在每个人的意识结构中形成了许多特定程序。
可将这些程序视为生命历史的积累与沉淀。所以也别怨别人,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说到底,人是在为自己的历史埋单。
在遇到事件的时候,这些程序会被瞬间激发启动。它以自身的特性为蓝本,对环境作出反应,就如同巴甫洛夫的狗一样。
这个过程是自动的,并且一瞬间完成,人几乎无法控制,就如同巴甫洛夫的狗一样。
四、“自动播放”
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个经验,当听一首歌的时候,特别是那些洗脑神曲,听了上一句,下一句的旋律自动就冒出来了。它会在脑海里自动循环播放。
当大脑中储存了一个固定思维模式,这个程序就会替代人去思想,就像洗脑神曲自动播放一样。
人的观念也好,习惯也好,行为方式也好,都是一个个固定的程序。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反客为主、“自动播放”。这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特点。人极易被自身形成的观念反作用。
生活中衣食住行、花花世界、名利情色、爱恨情仇,足以触发意识中对应的思维模式(各种类型的程序),引发它们自动播放,从而使人其身陷喜、怒、哀、乐的体验之中。
五、大脑形成观念,观念反作用于大脑
当人形成观念的时候,观念就是你的一部分。这个观念就相当于一个“程序”,它储存在人大脑意识结构中。
在遇到外界事物变化的时候,这个程序会被相应环境事件所激发,从而被瞬间启动,致使人运用这个旧的程序(思维模式)作为模板,去衡量他所遇到的新事物。
这时候,人以为自己是在思考,其实是这个“程序”在发挥作用。新的事物,于是被纳入旧的程序所限定的轨道之中。此刻的认知并非真正的认知,而是以前经验变相的重复。这个程序只是起到一个承接的作用。
旧程序只对旧事物起作用,遇到新事物时,应予以摒弃、清空。旧的程序,不配在遇到新事物时发挥作用。就像《刻舟求剑》的寓言一样,船动之后,之前的刻度就应当摒弃。
然而事实上,遇到新事物的时候,人根本来不及思考!大脑中储存的相应程序瞬间启动,不由分说的发生作用,迫使人接受现成的结果。
人为什么会片面、固执、自以为是?就是大脑中储存的这些程序太多了,一旦遇到相关情景的激发,就开启了旧的刺激—反应模式。
六、把程序当作“正确”
思维陷入程序之中,人即成为传递程序的载体。此刻,程序的特性就是你的思想,程序本身就是衡量对错的标准。它认为好就是好,它认为坏就是坏。
此时的所谓思考,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假把式。为什么呢?因为在他思考之前,答案己经注定了。答案是程序给予的。
此时的雄辩、论证、说理,不过是为事先确定的立场寻找借口。
这一套心理运作的流程,是在人难以察觉的前提下进行的。人若没有自我反省精神,谨慎审查自己的内心,就会不断重复业已形成的模式。看看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几乎每天都在不断重复从前的自己。
七、“正确”常常是个错觉
其实,人们认为的所谓“正确”,常常是个错觉,是程序瞬间启动后呈现出的结果。
这个结果的撷取过程,被理所当然认为是思想的过程。
首先,大脑中形成程序;然后,程序反客为主,反过来左右人自身——思维的闭环就形成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什么样的状态,他就必定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几乎没有人能逃得出这个限定。
因此,大脑中储存什么样的程序,这就至关重要。人们认为什么才是正确?是它们事先决定了的。
八、复杂的程序,左右日常意识状态
一个生命,先天就存在形成程序的机制。巴甫洛夫的狗,就利用了这样的机制,形成条件反射。
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亦会依照这样的机制,产生相应的经验、记忆、各类刺激反应模式……这就是程序。
程序有不同的类型,情绪的,欲望的,观念认知的,行为习惯的……
人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意识状态,都是被不同类程序裹挟着,表现为情绪,心境,观念,愿望,需求……无休止的变化。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心浮气躁?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顾虑重重?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会偏激?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会不由自主的陷入某种心境难以自拔?
人们每天意识状态不断的发生变化,一会开心,一会失落,一会焦虑,一会宁静……背后是诸多程序在操控着,轮番发挥作用。
大脑意识结构中,这样的程序有很多、很多——不是这些发生作用,就是那些发生作用。大脑不得闲。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思想最常见的一种来源。
人,看上去像是主动的,实质是被动的!
九、跳出程序,才能观察到程序
人处在程序的主宰之中,却不知道程序的存在。若要察觉某个程序的存在,须有个前提:必须从这个程序中跳出来,而不能处于这个程序当中。这个前提,就是自省。
若以偏离的标准为参照系,是看不清偏离本身的。地球在旋转,你感觉到转吗?乘船者有体会,在船上如果没有岸上的树木、房屋作为参照系,你能知道船是静止、还是运动?
唯一的方法,是自省。
自省的能力是人所特有的。巴普洛夫的狗不会自省,它只能被动的执行程序,而不会意识到这个条件反射是程序带来的,并非自己本身具有。
自省为何如此重要?当你处于程序之中,程序的特征就会从你的意识中消失。人将如同巴普洛夫的狗那样,永远无法觉察它。
惟有先跳出这个程序,然后,再反观这个程序本身。自省,是觉察程序存在的唯一方法。
当人从某个程序中跳出来时,此刻意识状态就会落到该程序之外的一个层次——此刻人认知的深度和视野,全都变了——以那个层次为基点,回过头来看这个程序,是清晰的。
这就是境界的提升所带来认知的提高。
——下篇:真我——
十、智慧来自真我
综上所述,意识的各种表现(情绪、心境、观念、欲望、习惯)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由相关因素引发。
这些因素,是通过学习、经验、实践中形成,然后以人们尚未知晓的某种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实体。我统一概括的称之为——程序。
这些因素发生作用时,如果按照佛教的说法,就叫“有所住”,也叫“着相”。
有所住、着相,就是一种执著心。换句话说,任何执著心都是由程序引发的。
佛教经典《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生的心,就不是程序,而是真正的自我。也称佛性、真如。
而“有所住”生的心呢,就是各种程序。它使人着相了、执著了。
这就提醒我们重要的一点:程序不是观念的唯一来源。人是万物之灵,还有更高的来源。
人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不忘初心。性善论来自于儒家;不忘初心的说法,最早来自于佛教——这个“初”,就接近人的真我。
真我,没有后天形成程序的蒙蔽,是最初的,原始的,纯净的,也是完善的,最高的自我。
这是人的意识更深层的来源。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智慧和理性。
十一、康德论认知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获得认知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先天理性,一个是后天经验。
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也说,知识就是回忆。人为什么能够获得认知呢?因为人先天就具备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康德说的‘’理性‘’,也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说的‘’回忆‘’。
每个人都具备这个条件。
既然,每个人都具备这个条件,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知识(智慧)呢?
因为这个先天的智慧,一般情况下,人提取不出来。
那么如何提取呢?通过后天知识的学习;或是通过直觉、冥想获得启示。
就这两个方法。
康德用人具备先天理性,来提醒人忽略了的一点:真正的智慧,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然而这个内心,一方面,须通过知识才能得以挖掘;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知识形成的概念,对内心形成阻挡。
十二、知识是一柄双刃剑
就是说,知识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开拓、挖掘人的智慧(显示真我);另一方面,它又会形成阻挡智慧的障碍(形成程序)。
所以,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其实是开启、挖掘先天智慧(即:真我)的一个渠道和途径。
一般来讲,涉猎(知识面)越广泛越好。缺乏文化知识的人,很难全面、深刻、系统的获取先天智慧中的内涵。
然而,任何知识都带有思维模式(即:程序)。这种思维模式在向更深、更高的境界探索时,往往是需要摒弃的。否则,就会形成对智慧的阻碍。
十三、智慧是真我的显露
所谓智慧,就是分清真我和程序。尽量从程序的干扰、影响中脱离出来,让真我(理性)主宰自己。
真我主宰的情形下,程序不再是当然的“正确”,成了在更高状态中被观察的对象。从而,将程序从意识状态中分离出来。
就是说,用真我评判程序,不是用程序覆盖真我。选择更高状态作为参照系,就是境界的提升。
真我一旦突破程序组合的层层屏障,即是刹那间灵光一闪,恍然得悟,仿佛某种深层次的直觉被捕捉了。
人最深、最高的自我——修炼界叫元神——是和宇宙的法则相通的。其间蕴涵的善良本性、以及取之不竭的智慧,就会如汩汩泉水,逐次展现出来,并且反映在人的大脑中。
这是真正的认知,也叫悟性、正见。
十四、智慧是境界的产物
人的意识结构非常复杂。各类程序层层包裹住真我,就像洋葱层层包裹住内核一样。
不同意识层次包含不同程序,形成一个套一个相互缠绕、牵制的复杂局面。一个人相对稳定的程序组合,就是他(她)的性格和价值观。
俗话说,秉性难移。性格为什么难以改变呢?因为背后是这些复杂因素组成的格局。这些因素不触动,格局不击破,人的性格就不会变。
我们发现,说服一个人很难,改变一个人很难,就是背后这些程序在起作用。
一个人不断的摒弃、清除这些程序,逐步靠近真我的过程,就是境界提升的过程。并且,会同步伴随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以及道德水准的提高。
这个抑制程序,展示真我的过程,用佛教的话讲,叫明心见性。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是一个人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
对各类程序冲破的程度,也是真我展现的程度,就是一个人境界抵达的程度。
人的认知能力和意识状态是匹配的。境界高的人能够洞察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从而鉴别真正的善与恶、真与伪。因为他的智慧,冲破了诸多程序层层的迷障。
一言以蔽之,智慧是境界的产物。先有境界,才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