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3圣痕故事:卡夫卡,献祭生命以求创作的布拉格寒鸦

如果他的名字少一个字,那么将会与“扭一扭、舔一舔”的奥利奥扯上关系。可惜,如果说奥利奥所代表的风格是轻松有趣,那么,这位来自布拉格的“寒鸦”可能代表的则是阴郁、灰暗、死亡和压抑。

(视频链接如上)
是啊,这就是【卡夫卡】。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经济条件优渥的犹太富商家庭,依照当时中产阶级普遍的教育思路,卡夫卡应该会子承父业,最后富甲一方,和文学创作八杆子扯不上关系,然而,命运总会给世人开一些奇奇怪怪的玩笑。

圣痕卡夫卡被称为“布拉格寒鸦”套装,并不是说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宛如布拉格广场上略显孤单的寒鸦,而是因为“卡夫卡”在捷克语中就有【寒鸦】之意。虽然我们不提倡玄学,但起名字的确是个学问,纵使卡夫卡家的店铺以寒鸦为徽章,但娃用这种不起眼的鸟儿为名多少就不合适——大概就像姓杜的父亲给儿子起名叫“子腾”一样。
当然,我们后人吐槽归吐槽,家里不怎么差钱的卡夫卡是不会遭遇什么幼年贫困、怀才不遇,然后奋发图强终成霸业什么的事儿;而且,他的取向也不像王尔德那样超越时代从而扯上一堆麻烦。

总之,他很平顺地于1901年进入大学,先是学习化学、文学、艺术史,后来又学习法律,毕业后成为保险业职员,期间开始写作。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讲到这,可能会有人好奇,为啥这么一个人能被冠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之名?
原因也比较简单,因为他的作品触及了前人不怎么碰的领域——黑暗、晦涩、混乱甚至恐怖。其实要说这类作品风格,早期的《格林童话》也是暗黑系,其中的血腥暴力都快堪称十八禁了。

不过,20世纪初那个充满了冒险、变革的年代,总要有人去描述不那么明媚甜美的真实世界,于是,命运选择了卡夫卡。
这还要从卡夫卡成长期间的心理创伤说起,他的父亲是1位成功的商人,也是1位严厉的男人,在子女教育方面显得独断且粗暴,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关怀,从照片上推测,由于受到长期的极权背景影响,卡夫卡情感变得细腻、脆弱且唯唯诺诺。
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个体在成熟后会极力抚平年少时的伤痕,而卡夫卡就将写作视为治疗手段。对于他而言,文学是一种心理弥补,而婚姻和家庭的存在将毁掉他的钟情的写作,这无异于让一个垂危的病人放弃唯一的药。

这种孤独的恐惧使他的情感生活极为不堪,卡夫卡和不少姑娘谈过恋爱,3次订婚、却3次毁约——用当代眼光,也能用“始乱终弃”的渣男标签为之赋能。
话说回来,不寻常之人才能有不寻常之成就,如果他沉浸于俗世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或者老婆孩子热炕头,可能作品就没那么多影响力了。
因为卡夫卡的作品其实是在还原自己的经历,大抵可以认为是“伪自传”,于是,他更多是在用文字去抒发内心的苦楚。

1912年,卡夫卡第1部正式出版的作品《观察》问世,也叫《沉思》,德语为【Betrachtung】,反正我不会读,其中收录了卡夫卡写于1904至1912年间的18个短篇故事。如果你没读过也不稀奇,但接下来的几部作品想来你至少听过名字——《变形记》、《城堡》、《审判》。

发表于1915年的《变形记》,是1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某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随即遭遇家庭成员遗弃,在悲惨中死去的故事;而技能名称《城堡》,对应的是写于1922年的《城堡》,则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直到他1924年死于肺病前,这部作品仍未完成。
这个故事是说,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但他遭遇无数荒唐,纵使费尽周折,却至死都未走进这个“城堡”。甲壳虫和城堡,作为意象都出现在原画中。

技能名称《审判》,对应完稿于1918年的《审判》,表面上是说银行高级职员K被莫名逮捕,一个非正式的法庭对其进行了荒谬的审判,最后冤杀于采石场的故事。背后,其实是卡夫卡对一段情感往事的另类演绎。
1914年,卡夫卡和未婚妻准备结婚,但由于他还与另一个女人保持暧昧关系,于是,未婚妻、未婚妻的亲戚、卡夫卡的情人等人组成一个“审判法庭”,未婚妻指控卡夫卡的自私与不忠,而这个“非正式的法庭”则判卡夫卡的婚约无效。

《审判》与《城堡》的主人公都叫K,后人普遍认为这源自Franz Kafka的姓氏首字母K,2件套名称的【K】也就源于此。
也与上文我们提到的,卡夫卡的小说其实是自己亲历的事、内心纠结的“投影”。基于此,卡夫卡作品的价值是否被高估了,是否真的有对时代尖锐的讽刺,对国家专制体制的抗议,都有待每位读者去鉴别。

3件套名称“幻想之幕”,源自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对卡夫卡作品《城堡》中的一段评述,即“在卡夫卡的世界里,档案扮演了一个柏拉图的理念的角色。它代表了真正的现实,而人的身体存在只是一个投射在【幻想之幕】上的影子。”

卡夫卡作品中的阴冷,很不寻常,就像原画中的黑色纸页,让剧情中的氛围总包裹着一种厚重的迷雾,而这种鬼魅感似乎也呈现在满星背景里,是甲壳虫还是圣杯?是渡鸦还是书稿,这一切都扑朔迷离。
而现实中的卡夫卡身体虚弱,原画将其塑造为白衣病娇倒也十分应景。

据说,卡夫卡曾要求好友勃罗德在自己死后烧毁所有未出版的书稿,但勃罗德却未能遵循朋友的遗嘱,之后他将卡夫卡遗留下来的诸多手稿逐个整理并出版。至于这个故事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从商业运作角度看,既然作者已故,炮制出个让人关注的理由刺激出版物的销量,也无可厚非。
只是,在你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时,务必不要沉湎于那个略显极端的神秘世界,并提防死神的镰刀,在寒鸦的鸣叫中,勾走你的灵魂。

如果说卡夫卡的文字是自己生平的暗黑化,那么,另1位美国作家则更善于无中生有,他的作品风格丰富多样,涉及恐怖、幽默、侦探等,生平也十分坎坷。
那么,与卡夫卡同样英年早逝的他又有哪些传奇呢?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我们下期再见!

常规推广一波自己的作品: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