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过桥后,三个男人为何相视大笑?

2021-05-17 09:45 作者:大凝没事练练字  | 我要投稿

1、虎溪三笑图


 

这是台北故宫藏的一幅宋画,画面中间是三个大笑的男人,他们刚走过右边的桥。

为什么能确定他们是刚走过这座桥,而不是刚准备走这座桥呢?因为这幅画的名字叫《虎溪三笑图》。😄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

晋朝时,高僧慧远在东林寺修行,他有一个规矩,说是“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


但是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找他玩耍,三个人玩得很开心,结果慧远送客时一不小心走过了这座虎溪桥。

意识到后,三人相视,不禁哈哈大笑。


考察史实,这事应该是编的,慧远(334-416)和陶渊明(365-427)还可说是同时代的,但陆修静(406-477)的年龄差得实在太远。

但人们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三人分别代表儒释道,他们相视大笑,有三教合流的寓意。👐


 

历史上有很多《虎溪三笑图》,这里再放几幅,首先是明末禅师画家担当的,担当是个奇男子,俗名唐泰,明亡后出家。

这幅《虎溪三笑图》很活泼,时间刚好卡在过桥那一刻。


这一幅还是担当的,也还是很卡通,这回的和尚很好认,因为有一个光头,但桥只能看见部分。


近代傅抱石的《虎溪三笑图》,压根看不见桥,只留下栏杆暗示着我们。


再来幅李可染的,这幅画没有桥,但是有一个光头,既然也叫《虎溪三笑图》,那边上的山该是庐山。🗻



2、次辩才韵诗帖


 

看过这么多画,该来幅书法作品了。

书法作品中和虎溪三笑直接相关的比较少,但想看懂苏东坡的《次辩才韵诗帖》,就必须知道这个典故。😳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

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


就是说苏东坡有个和尚朋友叫辩才,本来已经深居简出了。

但有一次,苏东坡找他玩耍,他送出来很远,于是吃瓜群众就说:“哎呀,慧远禅师走过虎溪了!”。


不得不说,这帮吃瓜群众真有文化。😏

于是辩才也不藏着掖着,从杜甫的诗里挑了一句解释自己的行为,“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寄赞上人》,是杜甫和赞公和尚玩耍的产物。

杜甫在诗的最后说,让我们结成二老,常相往来,也是一桩风流雅事呢。


 

在后半段,也就是苏东坡的诗里,也用到了虎溪三笑的典故: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你送我的情形,就和当年慧远大师送陶渊明的情形相似。😱

拿我比陶渊明,我真是惭愧,但辩才大师比起慧远,是更优秀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书画分享,不知你有无收获?

文字 | 咸鱼


想学习书法或想了解关于书法的更多知识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凝书房」 或直接加教务长为好友,

咨询相关事宜❤4娃(sally68379)





走过桥后,三个男人为何相视大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