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途川畔的摆渡人——小野塚 小町(零设原型考察整理与圣地巡礼指南)


好的,这边是最近受邀加入了不少社团企划兼顾问的水狮,本篇专栏为笔者个人第一次接受“兴趣使然幻象俱乐部”(主催:仟幻白衣)的企划委托在个人账号上进行发布的作品,以企划名义方便日后视频制作的“东方人物鉴”这一环节,提供一个可参考的素材库。本专栏即为目前“兴趣使然幻象俱乐部”除了宣传企划本身的两个视频外,唯一正经发布过内容的作品,虽然目前企划本身还不太成熟,本人身为受邀参加企划的一员,这边还恳请各位多多关注下!
依照本系列惯例,谈谈本次的创作意图。一直以来,笔者不甚涉猎东方早期“风土记事”系列(红妖永花)中的角色考察,因为这时期的作品主题尚在“幻想乡”构建阶段,这一时期的角色设计上的“东方风”妙是妙,总带着一种民俗NETA杂糅过后的模糊泛指感,无法确立一类具体的原型,只能延展开多个层面去平均地去解析,不是以往确立原型层面不断深入挖掘的模式。既然已有不少珠玉在前,笔者只能抓住某种以往考察中没有深入过的角度,去试图分析点角色设计上可能的妙处。
那么,希望本篇专栏在给企划提供素材的同时,能给各位小町厨们提供一点创作上的灵感吧?本专栏的注意事项如下;
本篇专栏为东方花映塚角色“小野塚小町”的零设原型考察整理与主题巡礼指南,中途可能会插入一些笔者个人的主观理解以及有趣的民俗NETA,有任何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在前期收集资料阶段,自然会去查阅中日两边社群小町相关的考察文,但感觉都过于侧重体现小町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无疑是十分可惜的,所以才有想要整理的想法;
本文写到某些地方,仅会以笔者本人的现代民俗学视角做延展考察,在这方面上可能会与东方乃至角色本身毫无关系,观看时还请注意;
当做零设民俗考察也好,笔者个人的一设脑洞杂谈也罢,或者纯粹的研究东方角色巡礼地的工具文都可以,能够看得尽兴之后,抒发点自己的意见便是对于笔者最好的鼓励了!
旨在为车车人提供一个接触圣地巡礼相关消息的渠道,笔者本人会对在中日两国网络上各种关于东方圣地巡礼的一些消息做一个整合,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咨询笔者(会提供各作品、各角色的原neta讲解和巡礼地参考;
本篇专栏所使用的零设素材、图片等均来源于thbwiki、日文wiki(英文wiki)、东方元netawiki、知乎、个人博客、知网、idata等资料网站;
“东方本身是宗教民俗的戏说 ,二设又是东方的戏说”、“考据本身也是二次创作”


Episode 8 再思之道 - KOMACHI -
彼岸花の咲く道
三途河畔的摆渡人
小野塚 小町(おのづか こまち)
Onozuka Komachi
种族:死神
能力:操纵距离程度的能力
BGM:彼岸帰航 ~ Riverside View

四季映姬·夜摩仙那度的部下小野塚小町是「死神」。这个职务最重要的,是将自己负责的死者灵魂送往冥界。作为隔断生者的世界「此岸」,和死者的世界「彼岸」的「三途之川」的船夫,她划着搭乘死者灵魂的船,将灵魂送往作为直属上司的地狱的裁判官处。因为死者的增加导致人手不足,必须独自进行裁判的裁判官,拥有像小野塚小町一样的多个死神作为部下。因此死神行使的业务里也有作为裁判官的助手的一面,多从事接待死者和记录裁判内容这种事务工作。
传往日本的佛教的地狱里,这样的工作会分给谁呢。例如迎接死者的所谓「死神」的职位,主要是由鬼负责。有时阎魔会亲自去迎接,但这可能仅限于对方是特别的存在的场合。审判的记录,由称为司命和司录的两个书记官负责。三途川仍需要乘船渡过,向死者收取六文摆渡钱是自古以来的风俗,对于船夫则似乎没有特别的传说,但没有摆渡钱的死者会在赛之河原的「夺衣婆」处被剥下衣服来代替摆渡钱。这个地狱的系统里的很多都如前所述是传往中国或日本之后形成的,但为亚玛添加作为审判者的性格一事在以后的印度也能找到原型。印度古老的火神阿耆尼,负责焚烧不净的死者并将其带往亚玛之处。地狱在中国和日本成为越来越血腥凄惨的世界,是不是想象从阿耆尼的职责中膨胀所导致的结果呢。
——東方外來韋編 Strange Creators of Outer World. 参 幻想之源②
如同上述考察一般,ZUN在东方中所建构起来为我们所熟悉的地狱系统图景,显然是这类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的地狱文本在东方中的“再诠释”,即为早期ZUN设计角色时非常喜欢强调的“东西/和洋折衷感”,找寻东西方相似又不尽相同的母题文本中的共通之处,将二者杂糅赋予其“东方味”而非简单粗暴的拆解化用。基于此,东方中的地狱图景是建立在随着佛教传入日本的基础上,杂糅不少西方地狱要素将其“东方化”之后才诞生,三途川、是非曲直厅、畜生界、地狱的异界、地狱战争。至于作为早期地狱图景构建的花映冢作品本身,“小野塚 小町”无疑是对这类模式的最佳回应!


其一 “冥河渡者”与“死神”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尽管“死神”在日本完全是江户时期传入的外来文本,可在世界各地的所描述的地狱图景中,都会产生与之类似的连接彼世之间的“引渡人”型的角色,诸如日本的“夺衣婆”、大陆的“孟婆”、希腊的“卡戎”等。这根据现代民俗学的母题辨析法来看,背后必然有着一类相同的母题文本在,即下文要阐述的重点;
一般情况下,这类母题的经典文本表现为在“地下世界”(这里采用地下世界而非地狱的原因,则是考虑到不同文化圈的称呼兼容问题)世界观的解明阶段会初登场的角色,由此为开头赋予一种异界与此界有别的“神异性”,铺展开来介绍这属于亡者的“地下世界”。亦或是在弘扬英雄性角色入冥界之时的“入冥追寻”型母题,作为英雄们首次遭遇的“异界性障碍”的代表角色,这时更多是作为烘托英雄的情节性母题出没在故事中,正因为这层障碍是如此难以跨越,所以英雄的勇猛才显得如何如何,这类故事文本想必大家也听过不少,这里便不再赘述;说白了,这类母题在故事中出现,在情节上通过氛围、角色性通过外貌来营造彼世与此世差异极大的“异界性他者”感,作为地下世界的神异性门面般的存在,自然要和故事主角保持“距离感”,能交流归交流,但会产生距离的“异界性他者”却始终存在。
(“鬼”是人死后魂灵的化境与形式,人们重鬼更多的是由于祖先崇拜,“它们的最后归宿是地下的鬼蜮,那里是黑暗之家,也是水的世界。”阴间的特征是黄泉大水与四海之水相联通。早期“死而复生”的文本主角兼有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双重特征,因而是阴间大水与阳界陆地之间的神话中介物,也是生与死之间交互作用的神秘媒介。)
各地文化圈中素来都有关于这类死亡国度的描述,通常被描述为较低的黑暗和不归路。许多印欧神话都与在一位老人(冥河渡者)指引下穿越河流的旅行有关,目的是到达另一个世界。希腊传统中,卡戎将死者运送过冥河可能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而穿越河流到达阴间的想法也在凯尔特神话中出现。一些吠陀文献中提到了为了到达死亡之地而横渡一条河,拉丁语单词tarentum(“坟墓”)最初的意思是“穿越点”。在挪威神话中,Hermóðr必须跨过Giöll河上的一座桥才能到达赫尔,而在拉脱维亚民歌中,死者必须穿过沼泽而不是河流。在死者的尸体上放置硬币(过路费)以支付船夫的传统在古希腊和早期现代斯拉夫的葬礼实践中得到证实。
在波斯神话中,两只四只眼的狗守卫着Chinvat桥,这座桥标志着活人世界和死人世界之间的门槛。Videvdat (Vendidad) 13,9将它们描述为“spâna pəšu”,pâna’(“两条看桥狗”);
在北欧神话中,一只狗站在通往Hell的路上;人们通常认为它与加姆犬(Garmr)一模一样,那只在格尼帕海利尔(Gnipahellir)入口狂吠的猎犬。在阿尔巴尼亚的民间传说中,阴间也有一只从不睡觉的三头狗。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可以在Cŵn Annwn(“Annwn的猎犬”)中找到,这是威尔士神话中的生物,据说生活在Annwn,这是威尔士另一个世界的名字。他们被描述为地狱猎犬或幽灵狗,参与野外狩猎,追逐死者和人类的灵魂。铁器时代的文化墓地中发现的狗遗骸和中世纪早期西北斯拉夫人(波美拉尼亚)的狗葬表明了这种信仰的悠久。Góra Chełmska的另一个狗葬和一个与另一个世界有关的犬类的波美拉尼亚传说似乎表明了斯拉夫传统主题的存在。
在一个来自Lokev的传说中,一个名为Vilež(“仙女”)的男性生物,居住在Vilenica洞穴,由两只狼看守,据说带人进入地下世界。
因此,笔者根据这层逻辑将这类全世界共有的“亡者:地下世界”的引渡人型角色文本,自译为“冥河渡者”型母题。(冥河指代情节文本当中的异界障碍之意,渡者则是对于无数此世与彼世之间的模糊或者明晰的动物形、人形的渡者角色的内在表象)
另有一层原因则是因为,现代民俗学研究参考材料必需的斯蒂斯·汤普森先生所整理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当中对于母题归属大小分类过于模糊,不过确实能理解,毕竟有着时代背景的局限性原因,就比如说书中关于“charon”的部分是归类到“A650-699. Nature of the universe”(世界的本质)上的,这里是在阐述早期世界观的构建,另在其余类似“冥河渡者”母题的部分,则同时从属与不同母题的大类之下,显然过于模糊。而现代民俗学发展至今却在民间传承的母题与母题变体的关系,情节母题或者要素母题在同一类故事早就是亦此亦彼的关系。
A672. Stygian river. River in lower world. In Greek myth five such rivers in
Hades, Styx (hate), Acheron (mourning), Kokytus (lamentation), Lethe
(forgetfulness) and Pyrephlegethon (flame).
672.1. Ferryman on river in lower world (Charon.)

ZUN:在「花映塚」中有必要描写「那个世界」,说到载人渡过三途河的死神,就会联想到卡戎。将卡戎变成东方风格的结果就是这个角色。她虽然不是个认真工作而是个堕落的不怎么工作的死神,但也正因此她能和在世的人相处得来。她是一个过于有情有义而难以达成很多事情的角色。另外弹幕就是钱。我就说一个「真田丸」大家懂了吗?
据上述ZUN对于小町的访谈看法,貌似东方化之后的卡戎就是小町的初始印象?可笔者认为小町身上更多的不如说是体现“冥河渡者”这一经典形象千年来的民俗流变,从原始印欧地区北部的起源信仰的“地下世界”引渡人图景,发展至近东—希腊—罗马神话特色脉络的向东输出,再到古印度的民间传承中逐渐被佛教所接受,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大陆一直到最东端的日本;虽然这描述看上去貌似有着起源前后之分?这几乎是平行发展的母题脉络,唯一起源论是要不得的。


老船夫卡戎是帮助亡灵渡过冥河的摆渡人,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卡戎用船将亡灵摆渡 到 斯提克斯河对岸的景象出现在了希腊葬礼花瓶和墓碑上,直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文学作品中 才开始对卡戎进行详细的描述,时间要晚于赫尔墨斯、哈得斯和刻耳柏罗斯等其他冥府的神灵。最早提及卡戎的文学作品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诗歌《米尼安德》中。鲍桑尼阿斯认为《米尼安德》是古希腊画家波吕格诺图斯绘画出卡戎作为摆渡人在渡船上等待亡灵形象的灵感来源。卡戎的出现清晰地表达了灵魂进入冥府的最后一步是渡过冥河或者宽广的阿刻卢西亚湖,摆渡人将亡灵安全的送进冥府,这些渡过冥河的亡灵则是有去无回的。
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时,卡戎的形象经常出现阿提卡的长颈油瓶上,是葬礼花瓶上最常见的 神话人物,他撑着摆渡亡灵的船只在冥河岸边耐心的等待着由赫尔墨斯陪伴而来的亡灵。在早期的花瓶上,他看上去像是一个蓬头垢面、行为粗鲁的穿着红褐色服饰的雅典水手形象,右手握着撑船的竿子,左手将赫尔墨斯接引过来的亡灵接到船上。到了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花瓶上卡戎的形象则变得更加的和蔼亲切。
考古发现,公元前470年左右,希腊人的墓葬中出现了硬币,这些硬币通常放在死者的手中或墓室的其他地方,但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之后,将硬币放在死者的口中成为了一个普通的风俗。现存于牛津的阿什莫尔博物馆、曼彻斯特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等其他地方的绘有卡戎形象的许多陶瓶上出现了亡灵手握一枚硬币交给卡戎作为船费的场景。为了符合亡灵要付给卡戎一奥波勒斯的硬币作为船费,在瓶画上我们可以看到硬币通常是放入死者的口中,因此尸体要是没有被安葬,亡灵就得不到这笔费用,只能徘徊在冥府之外。以交给卡戎作为渡船的费用,不给的话死者会在冥河边缘彷徨一百年才能渡过冥河。根据文学作品的描述,摆渡人的船费最初是一奥波勒斯,但阿里斯托芬的《蛙》中,从赫拉克勒斯的口中,我们得知卡戎将渡船的费用从一奥波勒斯涨到两奥波勒斯,是为了与人间更高的生活费保持同步。
这类伴随着钱财埋葬的否则亡灵无法善终的风俗,不难想象就是在通过描绘神话故事的方式,来规劝大众要及时将逝者埋葬给予并且最基本的尊重,通过将现世观念赋予之物去“物化”冥界,加强两地生与死之间的纽带联系,恰好是这时期希腊葬礼风俗已然十分成熟的反应。而这一传统,有可能被马其顿王国以战争的方式传播至泛亚地区,在“泛希腊化时代”多少都有反应在中西亚地区的丧葬风俗中。


冥河(Styx)是环绕冥府流淌的一条大河,黑沉可怖、恶浪排空、暗流横生。岸边到处是哀号徘徊的亡灵,它们在等待冥河的摆渡者卡戎(Charon)——冥王哈迪斯(Hades)的艄公——用小舟载它们过河去冥府申冤 。但是,Charon早先得冥王指令,想进冥府申诉冤情者必先通过此河,而且想过河的亡灵必须支付过河费用,否则会被Charon无情地抛入河中。据说冥河有腐蚀万物的神奇魔力,就连神都惧怕它三分,除非搭乘冥界的船只,否则人的肉身几乎是不可能渡过的。那些哀号不止的亡灵在苦苦等待的同时 ,黑沉沉的河水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一旦有机会渡过冥河进入冥府申诉 ,申诉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几乎从未有过。申诉失败将导致亡灵再也难返阳间,只能进入地狱。因为Charon只摆渡去冥府的鬼魂而不摆渡去人间的肉身。
因此,渡过冥河即 “死定了” ,故在英语中CROSS the Styx即为“死亡”的委婉说法,Charon’S boat 这一习语则指 “临终”。与这条黑森恐怖的大河还有一个 习语 :“black as the Styx”,意思是 “漆黑一片”。


在将古希腊丧葬风俗与卡戎相关阐述了之后,确实可以感受到小町身上不少设定和符卡本身确实暗合着卡戎这位“冥河渡者”(这里要着重强调下,卡戎的“冥河渡者”并不属于西方观念当中的“死神”,是不能等同于一个概念的!还请各位别搞混了!)但要论小町身上什么要素可能让笔者一眼看到是带有西洋风味的,那必然是小町肩上扛着的那柄大镰刀,虽说在《求闻史记》中提到:作为死神手持这把镰刀,据称是为了给死神贴金,凸显其身份和地位,实则不然。事实上,死神手持镰刀,是地狱住民向死者进行的诸多服务中的一环。死者看到手持巨大镰刀的死神后便会感叹“死神原来是确实存在的啊”,并由衷地为之欣喜,因此死神才会以手持巨大镰刀的形象示人。这里镰刀理解成基层死神必备的演出装饰就行,毕竟小町和镰刀都是完全不具备收割灵魂的能力,更多是作为打架时的武器或者“三途的泰坦尼克号”的备用船桨在使用?在《东方醉蝶华》中小町也会前往人间之里来引渡迷茫的亡灵,但最后都被其余宗教势力给抢先超度。
首先,拿着镰刀“出现在生者的面前收割灵魂”的死神形象是西洋的,但在西方死神的观念看来,死神不一定是杀人的存在,也有“为了迎接寿命的灵魂,不在现世彷徨而引导至冥府”的作用。要谈论为什么在西方观念中死神会有带有大镰刀这个设定,还得从认知的西方死神形象说起:一位拿着镰刀前来收割灵魂穿着长袍的骷髅,称呼为Grim Reaper或者Death,即代表着对于“死亡”人格化的想象。



这个形象实际上是在欧洲14世纪中叶突然出现的,同时期的欧洲正在处理当时世界上最严重的传染病——黑死病,死神伴随着黑死病浪潮的正式爆发而来。据估计,当时欧洲全部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一因这场黑死病而丧生,欧洲大陆的一些地区遭受的损失远远大于其他地区。鼠疫最初的爆发发生在1347-1351年,之后又爆发了几次。因此很明显,这时期的“死亡”已然是从黑死病浪潮中的幸存下来的欧洲人,成为萦绕在他们心头久久不散的恐惧阴影,彻底从瘟疫走向死亡的拟人化似乎也是必然?
但为什么是骷髅头?为什么是镰刀?为什么是长袍呢?骷髅首先是死亡的象征,代表尸体腐烂之后露出的白骨,这对当时的平民百姓完全就是司空见惯的光景。长袍被认为是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宗教人士在举行死者葬礼时穿的长袍,或者是黑死病浪潮中持续奔走却被妖魔化的“疫医”么?镰刀是一个贴切的形象,取自当时的农业实践,收割者用镰刀收割或收割准备从土地上的作物......而且,这也是当时人类死亡时的一种情况,宛如黑死病就像是无形的镰刀一般来收割无数生者的灵魂。即便后来的黑死病疫情有所减弱,镰刀的设定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作为西方死神的一大象征,直到现在。
至于镰刀意象含义的话,似乎脱离了上述比喻去分析,可能只剩下“收割”这一个使役工具的行为?「镰刀」的意象在希腊神话中是神王“克洛诺斯”(Cronus)的武器,他用镰刀阉割了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而在罗马神话中「镰刀」是农耕之神“萨图恩”(Saturnus,或译作萨图尔努斯)的象征,代表农耕与收获。罗马、希腊文化交融后,萨图恩被比对为克洛诺斯。
另外克洛诺斯又经常和俄耳甫斯密教崇拜的时间之神“柯罗诺斯”相混淆,时间之神也往往被描绘成手持镰刀的样子,时间之神的镰刀含有「时间流逝」的寓意。(这点似乎体现在《魔理沙的魔法书》中,小町的代表符号就是很标准的时钟,此符号实在是看不出还有什么其余含义在,望有识之士来破译)


总之言之,在经过上述的解析之后“小野塚 小町”在ZUN的设计下,其实完全不是那么贴合其原典的“死神”要素,仅有大镰刀与符卡可以看出点端倪,更多还是依照东方化过后的“冥河渡者”卡戎的形象,将上述两者在世界观塑造的无限趋近于一回事,完全可以既是三途川上的船夫(职位)又同时是死神(种族),这不可谓不妙!

其二 古典的“三途川”图景与江户文学传承中的“死神”
在阐述这部分前,果然还是要普及下花映塚的地狱图景概念的零设来源,如同上文的冥河渡者型母题在日本也是存在的,只是较为模糊没有具体形象,这里的模糊留白即是笔者认为ZUN在此处选择东西结合的原因所在。因日本本土地狱观念是受到佛教影响的情况逐步构建的,在本土宗教的“地下世界”是没有西洋死神概念存在的,但为什么却能毫无违和感地被化用到东方的地狱系统当中?

所谓三途之川,是将彼岸和此岸分开的境界之河。出典之处的《金光明经》记载的“是經 能令地獄餓鬼畜生 諸河焦乾枯竭”(この経、よく地獄餓鬼畜生の諸河をして焦乾枯渇せしむ),此地狱、饿鬼、畜生被称为三途(三恶道),据说是泛指三恶道的三途川的典据。但据《地蔵菩薩発心因縁十王経》(略称:地蔵十王経)中记载的“葬頭河曲。於初江辺官聴相連承所渡。前大河。即是葬頭。見渡亡人名奈河津。所渡有三。一山水瀬、二江深淵、三有橋渡”,以此为三途。
这里的《十王经》显然是大陆传入的佛教经典,这部经典传到日本被认为是飞鸟时代,而真正作为信仰传播开来则是在平安末期。正式的称为“葬头河”,另外也被称为“三途の川”、“三途河”(しょうずか、正塚)、“三瀬川”、“渡り川”。所谓十王,是指在这冥路上审判死者的法官,有名的阎魔王也是这十王中的一位。人死后,初七、二十七、三七…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法事,是因为在这个时机,十王会对死者进行审判。
另有说法认为,三途之川是初七审判结束后死者前往下一个地方,而三途川的称呼由来是因为初期“渡河方法有三种”。据说无罪善人可以轻松通过金银七宝建造的桥;轻度的罪人则无法渡桥,要凭借自己力量渡过被称为山水濑的浅滩;重度罪人必须自己渡河,但不是浅滩的山水濑。在三途川的下游,渡河到被称为强深濑和江深渊的险境。传说此地的河流像箭一样快,海浪也像山一样高。另外,从上流滚出的大岩石会粉碎罪人,罪人即使被打碎死也会复活,然后又会被大石头砸碎。罪犯一旦沉入水底,大蛇就会在那里等待。沉没的罪人浮出水面后,鬼又用箭射穿罪人,重度罪人必须渡过这样的难关。

在平安时代末期,“渡过三途川的桥”的想法渐渐淡薄消失,之后全体人员就变成了乘船渡河的想法。三途川的渡船的费用规定为六文,从那以后一直持续着佛教式葬礼时让对方带六文钱的习俗。现在没有“文”这个货币单位,火葬的陪葬品限制也越来越强,所以多使用纸上印刷的六文钱(冥钱)。
这种思想伴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在被认为是像灵界一样死后去的另一个世界也需要货币的价值观念,在日本佛教中,是在现世和死后世界的边界上的三途川渡费最后使用金钱的场所,在那之后就没有必要了。这是包含从现世俗界,变成佛(没有欲望和烦恼的存在)后向世界过渡仪式的意义。
这里的“文”是江户时代的货币,在江户时代持续了很长时间,因此文的价值因时期而异。因此,虽然不能确定正确的价值,但是据说江户初期的货币价值,六文是现代的三百日元左右的钱。只要有六文钱就可以渡过三途河,对于当时的贫穷平民来说可能是一种救赎的想法。
(平安时代末期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与其通过生前罪行多少判断让死者在三途川上受难,不如一视同仁纳六文钱坐船渡过三途川。正如花映塚设定文档提到的:死神判断善人和恶人的标准不是按罪的分量,而是“钱”。虽说是按“钱”来判断善人和恶人,但所谓的“钱”不是指人死前拥有的财产,而是有多少人衷心地去悼念死者)

“冥河渡者”型母题延伸内容:在三途川,有一对叫悬衣翁和夺衣婆的老夫妇。他们不是普通的居民,而是三途川的工作人员,是审判死者的十王的部下。如果没有六文钱的死者渡河的话,他们会用六文的租金来代替死者的衣服。为了防止死者的衣服被夺衣婆剥掉,需要六文钱作为三途川的渡口费。悬衣翁和夺衣婆都是三途之川的工作人员,但并不是做同样的工作。从没有六文钱的死者身上剥下衣服是夺衣婆的工作。
那么,悬衣翁在做什么呢?悬衣翁把夺衣婆从死者身上剥下的衣服挂在衣领树(据说是生长在三途河畔的树)的树枝上。由于衣服的缘故,衣领树的枝条会垂下来。据说根据当时树枝垂下的情况,悬衣翁会计算死者生前的罪行。


在以上这些补充考察过后,总算是可以聊一聊“死神”,在江户时代由西方传入后的具体传承脉络与文学上的再创作,日文wiki上“日本(死神)”的不同定义排除下歧义;
日本宗教上的死神
在佛教中,关于死亡的魔有“死魔”,这是让人想死的魔物,据说一旦被凭依就会冲动地自杀,被解释为“死神”。另外佛教唯识派的文献《瑜伽论》中有规定众生死期的魔。有被认为是冥界之王的阎王,以及其下的牛头马头等鬼被当做死神之类的情况。
在神道教中,在日本神话中,伊弉冉尊给予了人类死亡,也有将伊弉冉看作死神的。但伊弉冉尊和阎王也有认为和西洋神话中的死神不一样的想法。此外,有观点认为,佛教因为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所以没有“死神”的概念。日本本土佛教信仰中产生的鬼神和怨灵等,即使有时会夺去人类的生命,但也不是只掌管将人们引导到死亡世界的“死神”。
人形浄瑠璃中的死神
在日本的古典著作中,死神的名字好像不太常见,记载很少,但进入江户时代后,在近松门左卫门以殉情为主题的人形净琉璃和古典书籍中可以看到“死神”的名字。
在近松的宝永3年(1706年)演出的《心中二枚絵草紙》中,被邀请到殉情的男女写着“死神の導く道や……”(这是死神指引的道路……);在宝永6年(1709年)演出的《心中刃は氷の朔日》中,打算和男性殉情的女性说“死神の誘う命のはかなさよ”(死神引诱的生命是短暂的)。这些例子是因为死神的存在而导致男女殉情?还是将殉情的样子比喻成死神,尚不明确。也有解释称,在创作会使用“死神”这个词汇来表现生死的无常。
除此之外,在享保5年(1720年)上演的近松的作品《心中天網島》中还有这样一句话,“あるともしらぬ死にがみに、誘われ行くも……”。因为登场人物的生意是卖纸的店,所以一般认为是用纸和神(谐音kami),表现面临死亡的人物的心。如字面所示,解释为“对不知道有没有的死神”,另有观点认为,作者近松本人说并不认为死神存在。(笔者本人确实更偏向于这里属实文学修辞上的穿凿附会,汉字的“死神”仅是作为烘托殉情氛围的存在)
民间信仰上的死神
在静冈县滨松地区,倘若去山里、海边或者铁路上有人死亡的地方,就会被死神凭依。在那样的地方的死者有一个叫做“死番”(死亡笔记?)的东西,只要没有下一个死者出现,无论怎么去供养也不会成佛,所以据说后面来的生者会被邀请加入到死者的行列。一般情况下,在“彼岸”的扫墓是在“入りの日”或“中日”进行的,但在冈山县在彼岸明け参拜的话,会被死神凭依。再到了入りの日的时候,彼岸明け的日子也必须前来,据说单独参拜的话死神就会凭依。人们相信,没有人参拜的死者鬼魂会邀请生者加入他们。

古典文学中的死神
江户时代的古典文学中,讲述了附身于人类的死神。天保12年(1841年)的奇谈集《绘本百物语》中有一个名为“死神”的奇谈,这是一种带有恶念的死者之气,与生者的恶念相呼应,将其引导到不好的地方,因此在杀人的地方也发生了同样的事件,在上吊自杀的地方又有同样的上吊自杀事件,被认为是为了让人寻死自杀而做的凭依。与此相近的还有,幕末的随笔《反古のうらがき》中为了让人想上吊自杀而凭依的“縊鬼(いつき)”。(日本地方民间流传的“行逢神”,如果某人在路上见到“七人同行”,那么此人必死无疑,如《绘本百物语》中记载的“死神”,虽有“死神”之名,但更贴近“行逢神”)
江户后期的随笔作者“三好 想山”在嘉永3年(1850年)的随笔《想山著闻奇集》中所写的“死に神の付たると云は嘘とも云難き事”(被死神附身是难以言喻的事),大体是死神凭依的女郎诱骗男人殉情的故事,还是于上述一条路子的展开。河竹默阿弥在明治19年(1886年)上演的歌舞伎《盲長屋梅加賀鳶》中,死神进入了人类的思考之中,据说此人突然想起了自己所犯下的坏事而想寻死自杀。
(这些例子都被认为是这些人被认为更接近于鬼魂或恶灵,而不是所谓的神灵,更加不是神袛,而在《东方非想天则》中诹访子击败小町说到:死亡是不祥的呢—所以死神不算神。以及设定文档中说“死神其实是妖怪”的说法,会不会跟西洋死神刚传入日本之时,这些对着“死神”望文生义的文学创作相关呢?)

倘若说上述古典文学中的死神过于不搭原典的要素,那么幕末时期宗师级落语家——三游亭圆朝的日本古典落语《死神》,虽是基于西洋童话的翻案创作,但却是江户古典文学中最为接近的原典中的死神收割灵魂的文本;
做的事情一直失败没有钱,被妻子和孩子也被贬低为“没出息”,终于要自杀的男人被目光锐利的消瘦老人搭话。老人说自己是死神,男人还没有死的命运,还说要和自己说几句坎坷的缘分来帮助他。然后死神说,“无论是什么重病的人,只要死神坐在脚边,寿命就不会很高,相反,即使症状看起来很轻,死神坐在枕边的话,不久就会死。如果站在脚边的话,念咒语的话死神就会消失,所以还是开始做医生比较好”,死神消失了。
半信半疑回到家里的男人试着去看了医生的招牌,马上就有日本桥的大店铺的掌柜来咨询“想让主人看看”。虽然已经让很多名医诊断过了,但是却被扔了汤匙,抱着依赖稻草的心情来到了男子家。男子去了店里,一看到主人,脚下就有死神,所以他很幸运地念着咒语消除了死神,治好了病。瞬间恢复了精神的主人称赞男子是名医,并支付了巨额报酬。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男子作为一名推理生死的名医,治愈了许多患者,并以报酬收养了笑妾,开始了奢侈的生活。就在这时,一个大商家打来了一声。男子看到病床上的主人,又因为枕边有死神,所以告诫他放弃,但也只有一个月(一天的情况也有。不过,如果能延长寿命的话,会出很多钱。被金钱蒙住了眼睛的男人担心着这一计,趁着枕边的死神打盹的时候,收集了店里的男人的手,拿着主人的被子转身让死神走到了眼前。然后念着咒语,将死神消去。丈夫对男子说,这样一来,眼看着病情得到改善,实现了巨额的约定。
之后,那个男人又被那个死神打了招呼,死神很生气,指责他“为什么做了那样的事”,而男人却辩解道,死神回答“已经做了的事情已经无所谓了”把男子带到一个有很多点着火的蜡烛的洞窟。死神指着一根快要燃尽的蜡烛说:“这蜡烛每一个都是人的寿命。”。一个吃惊的男子拼命恳求“请帮帮我”,死神勉勉强强地拿出了新的蜡烛,“如果在烧光之前能把火移到这个地方的话就帮大忙了。但是不快点的话就会消失的”。
然后,男子拿着眼看就要熄灭的自己的蜡烛想把火移过去,但是手却因为焦灼而颤抖,无法顺利进行,不久,“啊,消失了…”的一句话后,演员当场倒下,演出节目结束。
故事最后一段即主人公被死神带去一个满是蜡烛的山洞,被告知烛火象征人的寿命,主人公的烛火已经只剩下一点点即将熄灭。主人公求死神用新的蜡烛接上,但在接的时候手抖反而弄灭了蜡烛。(小町格斗作符卡的“薄命「余命无几许」 ”,可以削鬼火扣对手半条血,相当于把“火”和性命给联系起来,可能NETA来源于此?)
有趣的是,此落语段子并不是来自日本,而是从《格林童话》里的故事“死神教父”来的。类似故事还有意大利的路易吉·里奇、费德里克兄弟的歌剧《克里斯比诺和死神》。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落语段子,成为经典剧目,亦可以说是翻案创作的一个典例。


其三 小野小町与小野篁
倘若从“小野塚 小町”的设定苗字开始考察,则可以追溯到两位小野氏的名人,一位是平安时代前期的绝世美人兼传奇歌人,同时位列于六歌仙与三十六歌仙当中的“小野 小町”;另一位则是平安时代初期的文人公卿兼有着反骨精神的“野狂”宰相,阎魔大王身边的米数,其和歌亦前者被收录于《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小野篁”。前者是苗字零设来源的强相关,后者则是身居死神身份的由来,不过在正式介绍这两位前,还得先从小野氏谈起;


小野氏(おのうじ)比起苗字姓氏,更多则是作为地名分布在日本全国各地,名称是从很早就开垦的小平原、扩展到山脚的相对小规模的倾斜地等地形而来的。此外有人认为,可能单纯的“野”字加上御、尾、织等美称佳字“オ”就被称为“オノ”。古代豪族春日氏族系的小野氏作为名字广为人知。现在,小野姓在大分县排名第一,冈山县排名第二,在东北的青森、秋田、宫城县排名靠前。作为春日氏族系的小野氏,从近江国滋贺郡兴起的小野臣、山城国宇治郡小野乡产生的小野臣为人所知,近江小野臣是山城小野臣的分流。近江小野臣中出现了推古天皇时期最初的遣隋使“小野臣妹子”,其子孙后代非常繁荣,小野氏正式为豪族姓氏亦是有他开始的。
说起小野氏的家纹,神职系的小野氏多用“梶叶”纹,橘氏系小野氏用橘纹、桐纹,清和源氏系用三巴纹、笹丸纹,藤原北家流用橘、桐、鹰羽纹等。小野的情况是,出身丰富多彩,异流也多,家纹也不一样。

花の色は 移りにけりな いたづらに 我が身世にふる ながめせし間に
(好花转瞬即飘零,只恨空空渡此生。伤心红泪何所以?连绵细雨不能晴)

小野小町的出身,连父母都不清楚。她作为绝世的美女有七小町等许多逸闻,被后世用作能乐和净琉璃等题材。但当时被认为是小野小町像的画和雕像不存在,后世描绘的画也占了大半的后影,很多时候都没有真实的面貌。
根据系谱集《尊卑分脉》记载,小野一族的小野篁的儿子出羽郡司・小野良真的女儿。但是,小野良真的名字只记载在《尊卑分脉》中,其他史料中完全找不到。另外,根据各种资料和各种说法,小町的生卒年被认为是天长2年(825年)-昌泰3年(900年)左右,但是考虑到小野篁的生卒年(延历21年(802年)-仁寿2年(853年)的话,是不符合时代的。另有说法是小野篁自己的女儿,或者小野泷雄的女儿。
作为血缘者,《古今和歌集》中有“小町姐姐”、《后撰和歌集》中有“小町孙”、其他抄本中有“小町堂兄”、“小町侄女”等人物,但其存在令人怀疑。更有甚者,仁明天皇的更衣(小野吉子,或其妹妹),还有文德天皇和清和天皇时期也有侍奉的说法,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还流传着虚构的说法。
上述日文wiki中的看法,属实过于分散而且模糊,实际上这些记载都来源于小野氏家谱和日本中世歌书中,一般都认为良真(当澄・常澄)的女儿,基本上都是后世的附会。甚至近代以后,出现了小野篁女儿、小野篁孙女、小野泷雄女儿、藤原常嗣女儿说等,但一眼都能看出完全是缺乏根据。身份也有《古今和歌集》目录中的“出羽国郡司女”等采女说,从“町”名到仁明、文德朝的更衣(侍奉天皇的女官)说,及采女说完全在历史上不成立,致近年来出现了氏女说(后宮中下級女官的内舎人)、中﨟女房说(管理后宫的下级女官职位)。
另外,“小野小町”其实完全不是本名,而是用“町”(まち)这个字来表示,所以可以认为是侍奉后宫的女性称号。几乎同年代的人物中有“三条町(纪静子)”、“三国町(仁明天皇皇子贞登的母亲)”。另有说法是,在上述小町姐姐实际存在的前提下,出羽国郡司小野氏一族的女儿、姐妹们一起在后宫中服侍的时候,姐姐被命名为“小野町”,而妹妹小町则是【年轻人的‘町’】,因此取名为“小野小町”。可理解为宫中的小野氏所居住的局町,什么姓氏则是“姓氏名+町”。
其实看到这里,对于困扰不少人的难题“小野塚 小町”的“町”到底该怎么念?町(まち)是对平安前期后宫女官的统一称呼,町(まち)本义恰恰是当时宫城后宫女官们所生活的“局町”(つぼね‐まち),即为宫中女官私人房间密集之处的场所,简单理解为后宫当中的街道界限之处,所以据中文语境来读音“tǐng”、“tīng”都是没毛病的,本义能引申到界限上去,至于其余差了十万八千里的读音就不要来掺和了,这两读音挑自己喜欢的音读都行。
思ひつつ 寝ればや人の见えつらむ 梦と知りせば覚めざらましを。
(梦里相逢人不见,若知是梦何须醒。纵然梦里常幽会,怎比真如见一回。)

但生平史料的缺乏並不影响她在日本文化上的地位,其在平安時代诗歌集如《古今和歌集》、《万葉集》和与作者同名的小町集中林林总总传下了近百首的和歌,被尊称为六歌仙、三十六歌仙之一。当时的日本正处平安时代,距离万叶集的奈良时代已逾百年。加之唐朝的影响,此时的文学界和歌衰落而汉诗盛行。在小町生活的时期,随着唐朝流行的诗歌逐渐从律诗过渡到绝句,日本的和歌也从长歌过渡到了如今三十一字的格式。在这一过程中最为著名的歌人,也就是小野小町。
诗歌內容多談男女间风花雪月,文笔风雅哀婉、柔和艳丽,又因她和当时许多高官文人,留下许多以和歌赠送答的文书,也有几首歌詞是她委婉请求男子別再追求她,故多认为她有绝代之容貌而能周旋于众多追求者之间。下面就挑选几首笔者个人喜欢的“小野小町”所创作的和歌,有懂日语的最好,不懂日语的看个氛围也好(x)
わびぬれば 身を浮草の根をたえて さそふ水あらばいなむとぞ思ふ
今はとて わが身時雨にふりぬれば 言の葉さへにうつろひにけり
海人のすむ 里のしるべにあらなくに うらみむとのみ人の言ふらむ

《小町集》大致分为两个系统,每本都是后代的编撰,以《古今集》《后撰集》中的小町歌为核心增加了收益,最值得信赖的是《古今集》中的18首。据该调查,和同族的小野贞树、安倍清行、六歌仙的文屋康秀等人有过交涉,在文德、清和、阳成朝(850年~884年)左右是活跃期。在与他们的赠答歌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对爱的空虚抱怨、抓住话柄责备缺乏诚意、毫无抵抗地谄媚等千变万化的媚态,另一面在“不题名”的歌曲中,也有感叹人生的空虚和衰弱在现实生活中,她将无法实现的恋爱赌在虚幻的梦中,展现出纯粹而热情的女人形象。从这些歌曲中产生的印象,成为了喜好色的女人、游女、堕落的老女人、与贵人王族的悲恋等各种小町传说的核心。
正如《古今集》其假名序中所评价的“よき女の悩める所あるに似たり”一样,从女性的立场出发,热情地吟诵的恋爱和歌具有特征,是平安女流文学的原点。那部作品中多采用了汉诗的表现手法,她是一位有着丰富中国文学知识的有教养的女性。另外,从很早开始,她的身姿就被各种各样的故事化,作为优秀的歌人,歌德传说被用在了《伊势物语》中的小町的歌中,因此喜欢色的女性这构思小町的“客体拟像”和在原业平的恋爱谭,从与平安后期成立的《玉造小町壮衰书》的主人公混同中,分别诞生了小町衰老传承,这些与无常思想相结合,傲慢的美女不久就衰退,最终变成骷髅。现存的《小町集》是受故事化影响的后人的拟作参考文献。
乞雨小町
当时京都一地久旱無雨,作物凋零,刚即位的淳和天皇请高僧或亲自祭祀求雨皆未果,天皇恐其為上天对其之警示,若再不下雨恐怕得退位负责。决定在宫中寻求一名有能力的女官来担任求雨的巫女,这时有大臣上奏,谓请歌人小町作颂歌祈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便起舞作歌祈祷,又斋戒七日,小町便來到天皇禁苑神泉苑,随口便唱出一首和歌:
ことわりや 日の本(ひのもと)ならば てりもせめ さりとてはまた 天が下(あめ
がした)とは
(我國既稱日之本,理當久久日光照,怎奈天下何<-取天下和下雨的諧音)
据说龙神听闻此歌为之感動,顿时昏天黑地,乌云蔽日,大雨倾盆而下解除了旱魃之灾。
深草求愛之事
小町最出名的故事,据说有位深草中将热烈追求她,小町不愿意,便向其说:「如果你能每晚前来摆放一顆榧子为证,连续一百天,那我就愿意开门迎你入室。」没想到深草竟真的连续走了98个晚上也因此受风寒,第99晚便受风寒卧病在床,只好派仆人前去。不意小町見此夜风雪甚大,有感深草之执着而决定提早一晚开门,却看见来的竟是仆人。小町又怒又悲伤地将先前98颗榧子全丟到院子,深草得知深觉悔恨愧疚,竟至抑郁而病重死去。
(另版本是说深草走了99天,但第100天因风雪中抱病前来,终体力不支而倒在小町家门前死去,故小町决定为其守寡终身;但也有小町从此性格大变,不信任男人,故最后孤独老死的恶意说法。不过重点是在许多后世改编中,深草从此成为了小町身边徘徊不去的怨灵,《卒塔婆小町》甚至有小町年老时常被深草附身的剧情,甚至被梦枕模改编成《鬼小町》)

小野小町与死亡
正如小野小町在《小仓百人一首》的成名作一样,世上没有不凋零的花,也没有不衰老的人。和年轻时的荣华截然相反,小町的晚年生活过得相当凄凉。在能乐作品,小町晚年隐居在近江的关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偶尔能和昔日的相知吟歌聚会。
在《卒塔婆小町》中,相传晚年靠乞讨维生的小町靠在卒塔婆上休息时,被高野山的僧人撞见,僧人便斥责面前这不敬佛的肮脏之人。没想到,这脏兮兮的老妇人却用更高深的佛法说服了他。僧人觉得惊奇,一打听才知道这老人就是当年才色兼备的小野小町。就在这时小町的样子却突然变得狂乱,并发出了男性的声音。原是曾经追求未果的深草中将含恨离世,亡魂终于找到机会报复小町,算是因果轮回。
又不知是否系因受平安时代贵族阶层佛教影响(如源氏物语也被学者认为与佛教无常观有关,但也看到有说法认为这是社会走向男性体制,故自恃美貌拒绝成婚的女子会在年老甚至死后被排拒于社会之外),小町在年老色衰外甚至被加诸死亡的意象,如根据谣传为弘法大师所着《玉造小町状衰书》绘制的〈小町老衰图〉就将其描绘地狱饿鬼的形象,在京都有一俗称小町寺的寺庙,寺内也有被刻划成类似形象的小町木雕像,并传说其流浪各地数年后去世于此,留下遗言:
我死なば 烧く な埋むな 野に舍てよ 饥えたる犬の 腹を肥やさん
(我死后勿烧勿埋,就丢在荒野让那些饿犬饱餐吧)
小野小町,以绝世之歌才,出王朝盛时之初期,绍万叶之后,成歌仙之魁,咏和歌新体,以希代之容姿,逢平安全盛之昭代,仕宫掖之内,受王孙之眷,抱后妃之空望,毕孤独一生,不就伉俪庸家。随奎连推移,名媛薄命,世无可依怙,先藤原之荣华,美人凋落,人无顾眄者。实侥幸空骸之幻美、盛名之虚荣、一时之望,而误百年之身者,可以小町为鉴。——秋元洒汀

“小野塚 小町”的苗字来源,小野小町墓的所在,至今也是众说纷纭,各种名为“小野塚”或是“小町墓”的场所,遍布在日本各地。很多时候仅是起到一个宣传当地的作用,不止墓所千处如果根据小野小町的事迹来查找的话,小町几乎都要环游整个本州岛了都,至于哪一处是真实的,早就无从考证。兴许所谓的“小野塚”只是一个幻想罢了?


小野篁的父亲是朝廷的参议小野岑守。在父亲担任陆奥守期间,他跟随父亲一同前往陆奥国,经常在那里练习弓马技艺。但是在岑守回京后,小野篁也没有钻研起学问,和他精通汉诗的父亲完全是两面。于是嵯峨天皇便以此责问小野篁,小野篁听了觉得惭愧,于是专注于学问,最后在文章生(律令制下的大学寮里研究汉文学的人,其中优秀者有可能担任教授文学的文章博士)考试中及第。
淳和朝初头的天长元年(824年)被任命为巡查弹正职后,经过弹正少忠、大内记、藏人,被任命为天长9年(832年)从五位下的大宰少贰。在此期间,天长7年(830年)父亲岑守去世的时候,哀悼和谨慎的生活过度,身体面貌严重衰退。天长10年(833年)仁明天皇即位后,被任命为皇太子恒贞亲王的东宫学士,兼弹正少弼。另外,他还参与了同年完成的《令义解》的编纂,并撰写了序文。
公元838年,小野篁作为遣唐副使,和遣唐大使藤原常嗣一同前往唐朝。但常嗣的船在途中破损漏水,于是上奏后登上了小野篁所在的船。小野篁看不惯这种损人利己的作法,又不能率领部下抵抗,就以自己抱病和照顾母亲为由拒绝了一同登船。之后小野篁怀恨在心,写下了讽刺遣唐使的汉诗《西道谣》,其中不乏忌讳之语。嵯峨天皇读了自然是勃然大怒,就剥夺了小野篁的官位,并流放到隐岐国。赦罪回朝归京后,小野篁一度担任参议,列于公卿之中,最后因病辞世。生前最高任职参议,名列从三位公卿,有绰号“野相公”、“野宰相”、“野狂”。

小野篁对《令义解》的编纂也有很深的参与,对明法道很明朗,政务能力很强。另外,汉诗文可与白居易相比,是平安时代初期三敕撰汉诗集时代屈指可数的诗人,其作品在《经国集》、《扶桑集》、《本朝文粹》、《和汉朗诵集》中流传野相公集》(第5卷)流传到镰仓时代,现已散失。另一方面和歌也很优秀,《古今和歌集》(8首)以下的勅撰和歌集里收录了14首。虽然歌集有《小野篁集》,但是内容是故事性的,包含用竹笺以外的手写的和歌,也被称为『篁物语』。据说在书法方面,当时也是天下无双,草隶的巧妙程度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相匹敌,后世学习书法的都作为范本。
わたの原 八十島かけて 漕ぎ出でぬと 人には告げよ 海人の釣舟
《百人一首》
泣く涙 雨と降らなむ わたり川 水まさりなば かへりくるがに
《古今和歌集》
(以上内容都和“小野塚 小町”没啥关系,顶多都不喜欢听上司的话,但小町应该还没有能正面对抗老板的勇气,毕竟在花映冢中她还差点被映姬炒鱿鱼,而出海必沉船显然和冥河渡者的身份完全相反,或许称病逃脱公务或许和小町偷懒的设定有点关系?)

然而,这位野宰相在传说中又同时有另一种身份:阎魔大王身旁的判官。在《今昔物语集》里,小野篁在学生时代犯错受罚,宰相藤原良相为他辩护,才得以免于受罚。多年后的一天,良相突然身患重病,转眼间就离开了人世。在前往冥界的路上,良相被阎王的使者捉到了阎王宫里。良相在即将被阎王定罪之时,发现了冥官之中有熟悉的身影,正是小野篁。他见被绑来者为良相,乃向阎王报告其生平作为高尚,命不该绝,故向其请命。大王允诺,乃命小鬼领藤原良相返回人间。他由死复生后病也好了,于某日上朝时碰见小野篁,乃讯问阎魔殿之事,篁先谓其是报答他数年替其不慎获罪辩护之恩,后再以梦结局呼咙收尾。良相得知了小野篁不仅是人,更是阎魔王的臣下之后,对小野篁心生畏惧,逢人便以此事劝人正直(此传承是不是有点西游记中“唐太宗游地府”的味?)
之后传到更进一步,认为小野篁会藉由六道珍皇寺的井户往来地狱和人间,同时兼作两地的言官。寺名六道即取佛教中的轮回六道之意,在该寺的阎魔堂中人们也将他与阎魔大王的木雕塑像放在一起祭拜,祈求他能帮彼世的亲友在阎魔大王面前说些好话。

在《矢田地藏缘起》中,小野篁以阎魔手下的身份登场。相传阎魔王想要受持菩萨戒,小野篁就邀请自己的老师、矢田寺的住持满庆上人到访,二人从六道珍皇寺的井里前往地狱。满庆上人为阎魔王行菩萨戒后,顺便和小野篁一同在地狱巡游,二人到焦热地狱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僧人。满庆上人觉得好奇,就问僧人是什么身份。僧人说自己是代替世间众生受苦的人。满庆上人离开地狱后,按照这位僧人的样貌早了一尊佛像,这就是后来的矢田地藏,也被称为“地狱地藏”或“代受苦地藏”。

总而言之,“小野塚 小町”在苗字设定上,与为什么会成为阎王下属的关系?分别化用小野氏两位不同的名人,这两位其实又是近代传承中捏造出来的祖孙女的关系,几乎都是平安朝知名的和歌诗人。纵使这似乎没有反应在东方设定上,但也无疑是极好的二创题材!


其四 江戸っ子
最后的考察,笔者想探讨下为什么小町性格如此的豪迈、如此的潇洒不羁的原因所在;这点早在一设中就有提到过,小町在《东方文花帖》中的称号就是“江户子气质的死神”,结合文文对于小町通常弹幕的评价:豪爽地挥金如土。这就是所谓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宵越しの銭)吗?不过估计也都是从死者那里搜刮来的钱财吧。
这实际上源自于一句日本俗语「江戸っ子は宵越しの銭は持たぬ」(江户子不留隔夜钱),字面含义「得到之后才过了一晚上的钱」,形容江户人花钱大方豪爽,远离钱财为身外之物的骄傲。其为江户工匠职人夸耀江户人远离金钱的优点,说是当天挣来的钱当天就花光了,不肯存钱。
「江戸っ子」(江户子)指一部分住在江户(东京)的人,其特点有出手大方、性格豪迈、潇洒不羁等,这些特性被称作江户子气质。特指出生在德川幕府时代江户长大的居民,多指拥有特定风气的人。江户时代初期,由于日比谷入江的填埋,江户城和武家宅邸周围形成了广阔的外围建筑,将江户发展成为被称为“大江户八百八町”的大都市,成为近代日本代表性的都市之一。随着武家城市的产生,各町工商业的兴盛,具有江户文化气质的都市居民(町人)在各町成立。以江户歌谣中的“意気な深川、いなせな神田(佃节)”等为代表,拥有这种气质的江户庶民被称为“江户っ子”。

作为指江户居民的称呼,古代称之为“江户もの”,在明和以前没有“江户っ子”的说法。文献上最古老的作品是明和8年(1771年)创作的川柳“江戸ッ子のわらんじをはくらんがしさ”。宽政9年(1797年)发行的洒落本《廓通游子》中也有“江户っ子”的记载。有人指出,文政年间自称“江户っ子”的人在增加。最近,江户人形成了“浅薄,不看对方,容易吵架”的形容。
不少研究者认为江户人的性格有“虚荣”、“鲁莽的逞强”、“容易吵架”、“生活方式浅薄轻浮”、“自以为是”等。另外,“江户人必须三代上下出生于江户”这一概念也广为人知。另外,在表达江户人性格的表达方式中,有一句话描写了“江户人没有隔夜钱”,像“江戸っ子は五月の鯉の吹き流し”、“江戸っ子の生まれ損ない金を貯め”这样的川柳中所看到的“江戸っ子は宵越しの銭は持たぬ”这样远离金钱的好处。作为现代常见的江户人的形象,“花钱大方,不拘泥于小事,固执且爱吵架,总是说些无聊的笑话,但不擅长讨论,爱哭爱闹,充满正义感”等表达方式的急性子等也被称为江户人的气质。
作为江户人研究的先驱者的三田村鸢鱼认为,这样“江户っ子”和住大街上的“町人”不同,住在店后面的长屋的灭火、武家佣人、日雇いの左官、木匠等是江户人的头头。三田村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嘲笑江户っ子的书,如《東海道中膝栗毛》和《浮世床》,是因为这些 "江户っ子"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从不看书的无知之人。三田村说,在江户时代结束前的经济衰退期,这些 "江户っ子”逐渐消失。



其五 圣地巡礼
恐山 三途川



地址:〒035-0021 青森県むつ市田名部字宇曽利山
东方关联角色:小野塚小町 四季映姬 戎璎花
零设捏他:三途川
交通方式:建议自驾,青森自動車道・青森東ICから国道4号で野辺地、国道279号でむつ市、そこから県道4号で恐山に行
補陀洛寺(小町寺)




小野小町的终焉之地,为959年(天德3年)创建。小正殿与平安时代作品的阿弥陀佛三尊像并列安放小町衰老像。神社内有小町供养塔、从亡骸上生长的芒草、姿见の井户等遗迹。1984年(昭和59年)杨柳观音堂建成,天台宗。营业时间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
地址:京都市左京区静市市原町1140
东方关联角色:小野塚小町
零设捏他:小野小町
交通方式:叡山電車「市原」駅下車、徒歩約10分
随心院






小野小町以绝世容貌而闻名,随心院所在的小野是小野氏一族的繁荣之地,宫中侍奉仁明天皇的著名歌人小野小町也离开了皇宫,之后也在这里度过。在随心院留下以小町晚年模样的卒塔婆婆小町像为首的文塚、化妆井户等几个遗迹。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山科区小野御霊町35
东方关联角色:小野塚小町
零设捏他:小野小町
交通方式:地下鉄東西線の小野駅下徒歩5分钟
六道珍皇寺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大和大路通四条下ル4丁目小松町595
东方关联角色:小野塚小町
零设捏他:小野篁
交通方式:京阪本線「祇園四条駅」下車徒歩約7分
矢切の渡し(江戸っ子)



地址:東京都葛飾区柴又7丁目18先
东方关联角色:小野塚小町
零设捏他:江户子 渡船
交通方式:京成金町線柴又駅下徒歩10分

最后的最后,笔者想象中“小野塚小町”的形象,应该是与氛围感营造结合起来的,在面对死亡、三途川引渡等要素之时,一想到这些意象应当是,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庄严的肃杀感,再然后是被三途川彼岸的景色所震撼,可又被作为“冥河渡者”的小町身上的那种独属于“江户之子”的落落大方的市井感,这点反差营造的出来的“生死淡然”感,把你一下子从非日常的跳脱景色通过两三句市井气息的谈话,一下子拉回去你生前最最熟悉不过的日常,渡航于三途川之上的市井人情味,将幻想乡那种近乎于透明的生死观体现得淋漓至尽,同时又有着ZUN式特有的人文关怀。如此市井味的死神,又怎么不会令人喜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