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节开幕!科学家亮相台前,让城市创新浓度更为浓厚
创新是上海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印刻在城市气质中的文化基因。作为全方位展示上海科技创新力量的平台和科普宣传的桥梁,今天开幕的上海科技节也在不断创新:从科学家红毯秀,到首届科技传播大会,各路科技传播大咖齐聚科技节舞台,着力拉近公众和科学的距离,让这座城市的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科学红毯首次铺设在黄浦江畔的世界会客厅,走上红毯的科学之星中,一家两代三位科学家格外引人注目:父亲曾溢滔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新中国医学遗传领域的缔造者。母亲黄淑帧长期从事医学遗传学研究。女儿曾凡一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同样也是医学遗传学领域著名学者。作为一个科学之家,对创新的追求已成为一代代的传承。
曾凡一:“在家里讲科学就像讲家事一样,非常开心,我们一直是讲遗传,连我爸生我气的时候,(都)还是用一个遗传病来说我。”
曾溢滔:“我们更大对她的期望就是希望她能够传承,把我们中国的遗传学更好的发展。”
这条“科学红毯”力图将创新理念延伸到大众的身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出现”在了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阐释了“想在上海建虚拟全球实验室”的构想。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家丁奎岭则分享了参与微电影制作的感受:“去年我参加策划了微电影《无处不在的手信之有机世界》的制作,并在影片中扮演了打开男主角心结的教授,对手信科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受到了许多青少年和各界人士的好评。我也因此多了一个绰号‘大碗叔叔’。”
本届科技节还迎来一股科技传播的新兴力量,被称为“不刷题的吴姥姥”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混知”创始人陈磊、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英国人戴伟……科普网红齐齐亮相。戴伟特地戴上印有化学元素的领带,只为随时随地来一场化学科普:“人家就说化学不好,又是爆炸了,有污染等等,(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搞化学的宣传不够,所以希望是利用这个机会给更多人要讲化学对社会的贡献。”

“吴姥姥”的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非常受欢迎,拥有很多“粉丝”,这也让吴於人教授有了一个科普梦想--全民大学物理:“学好了物理,整个社会的科学素质都比较容易提高一些。我对自己要求,我必须要把物理这门学科怎么能够普及好?怎么能够让大家感兴趣?要好好的做研究。”

让青少年爱上科学,让公众走近科学,科技节就是最好的舞台。创新的种子早已悄然种下,并生根发芽。以“明日科技之星”身份来到科技节舞台的胡程皓就是其中之一。即将走入大学生涯的他,目标已定:“我在做科创的过程中,了解到,现在中国对于知识产权方向的法律保护也是在不断的在发展,所以我去读了法学系,也就是想用法律的武器为我们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上海科技节仍在探索科技传播的更多可能。当天,十条上海市首批科普旅游线路发布,用另一种方式开启属于市民游客的科技嘉年华。市科委副主任陆敏说,未来一周,将带来科普集市、科普赛事、论坛讲座、实验室开放、科普基地开放、科普作品展映等1100多项各种类型的活动,继续讲好科学故事、传承创新精神:“我们的科学普及肯定不是一个点上的,是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在不知不觉当中把我们的科学知识能够学到,把科学精神能够养成。”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李雪梅
编辑:山巍
责任编辑:包露
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