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定哥独家干货】第十三期:选择题技巧之开放型

2022-01-09 23:12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hello,大家晚上好呀,今天依旧是我们的选择技巧系列,十三期了哦,别再攒在收藏夹了,快快看起来。

一、题型特点

开放性试题主要是提高一种新的材料情境,试题给出一段材料,让同学们分析材料得出一个题目或者专题类似;试题给出一个最新历史研究观点,让同学们去选项中找出支撑项;或者根据最近考古发现去评价相关历史事件等等;主要是让同学们把材料代入进去,考查同学们的历史分析能力,注重同学们的历史学科素养,特别是通过现象去发现本质。

二、解题技巧

审清设问,抓住关键信息(时间、空间、原因、内容、影响等);

明确材料主题,找到主旨信息,不能以偏概全,要充分挖掘材料或者新情境包含的有效信息;

运用史论结合、选项代入法,综合运用排除法去分析选项,历史史实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与当下不符合的主流价值观排除,观点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排除。

三、例题精讲

例题1.

下图是2012年美国一幅标题为《束手无策的政治漫画释文为:"世界经济(白雪公主)误吃新自由主义'毒苹果而陷人昏迷,旁边的八国集团领导人束手无策"。这反映出(     )

A 发达国家丧失国际经济主导权

B 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受重大挫折

C 西方国家无法摆脱经济“滞胀”

D 加强国家干预的回归成为共识

选项分析:

漫画反映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失灵,因此重新加强国家干预才是渡过危机的必由之路,故D项正确。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仍掌握国际经济主导权,故A项错误;八国集团不属于区域性经济集团,故B项错误;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摆脱经济"滞胀"状态,故C项错误。

例题2.

罗马法规定:妻先于夫而死或婚姻因妻子的过失而解除,则夫可取得妻的嫁资反之,如果夫先死或婚姻因夫的过失而解除,则妻就没有相等的权利。这说明罗马法(    )

A 重视维护贵族利益

B 加大对婚姻过失的惩戒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维护家庭的稳定性

选项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如果妻先于夫而死或婚姻因妻子的过失而解除,则夫可取得妻的嫁资。反之,如果夫先死或婚姻因夫的过失而解除,则妻就没有相等的权利”,这说明了罗马法注重维护男性公民的利益,在父权时代,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贵族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

该规定仅突出了对女性的惩戒,未涉及对男性的惩戒,惩戒不全面,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男女的不平等,故C项错误。

例题3.

张居正一生鞠躬尽瘁,死后却被万历皇帝抄家问罪;万历皇帝认为其"专权乱政,周上负恩,谋国不忠";而清代张廷玉认为其"威柄之操,几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内阁地位日渐衰退

B 皇帝大权旁落

C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D 大臣专权乱政

选项分析:

材料中的现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君主对权臣的功名等可任意予夺,故C项正确。

明代皇权不断强化,绝非大权旁落,故B项错误。

明朝内阁自明中期以后,职权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

张居正在后期权倾一时,但未乱政,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例题4.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该规定(   )

A 反映了 三权分立基本原则

B 实践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C 违背了1787年宪法原则

D 体现了联邦共和制的原则

选项分析: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的规定,体现出对人民自由民主权利的保障,体现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B项。三权分立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划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保障了人民的民主自由,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排除C项; 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例题5.

法国画家马蒂斯在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里展出的新潮油画使他一举成名.批评家称他的作品:"是颜色的大杂烩,红、蓝、黄、绿胡乱涂鸦,粗糙的色块随心所欲,好像天真的学童把颜料搬出来乱涂一通."和这一 艺术风格类似的美术作品是(  )

A 《马拉之死》

B 《自由引导人民》

C 《格尔尼卡》

D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选项分析:

A.《马拉之死》是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B.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C.从材料中“是颜色的大杂烩,红、蓝、黄、绿胡乱涂鸦,粗糙的色块随心所欲,好像天真的学童把颜料搬出来乱涂一通”可以看出应该属于现代主义美术风格,《格尔尼卡》 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选项符合材料的特点;

D.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例题6.

有学者认为,大运河是在隋唐大一统王朝新的客观形势下产生的。以下材料中可以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有(  )

①秦开郑渠,溉田四万顷.汉开白渠,复溉田四千五百余.....圣1泳徽(650-655年) 中,两渠所溉唯万许....每亩所减石余

②海南诸国,汉时通焉...贞观以后,声教远被

③今京(指长安、洛阳)诸司员外官数十倍... .奉禀之费,岁巨亿万

④(南朝以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选项分析:

题干反映了大运河是隋唐时期新的客观条件积累的结果。而①反映出唐朝时期灌溉渠不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说明隋唐时期存在开挖河渠促进农业灌溉的需要;

③反映出隋唐时期,官员数量众多,开支巨大;而江南地区富庶,使得政府财政逐渐加强对江南地区的依赖,客观促进了大运河的开通;

④反映了江南地区物资丰富、经济发达,为了便利商品物资交易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大运河的开通。由此可见,①③④属于大运河开通的客观形势,故选C;

②反映了汉代就与海南地区有了来往,贞观时期这个地区声名远扬,这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无关,且大运河最远到达余杭,所以②错误,故排除ABD。

例题7.

1946年,斯大林指出:"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苏维埃社会制度是比任何一种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优越的社会组织形式."斯大林还特别强调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重要作用,上述言论表明斯大林(   )

A 旨在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无意改变国家发展模式

C 抨击西方民主制的虚伪

D 意在扩大苏联的影响力

选项分析:

材料中斯大林强调苏联模式的优越性,并特别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重要作用,可见斯大林不愿改变国家发展模式,故B项正确;

斯大林没有提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排除A项;

材料没有抨击西方民主制,排除C项;

材料中斯大林重点强调的是苏维埃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不是为了扩大苏联的影响力,排除D项。

例题8.

瓦特发明蒸汽机后,他不得不亲自奔波去修理他所售出的蒸汽机.但到了19世纪,机械工人的力量就不可忽视了,1824年他们组织了"蒸汽机制造工协会"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学技术的发展

B 工人运动的兴起

C 议会改革的成果

D 机械工业的产生

选项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蒸汽机制造工协会"的出现说明蒸汽机得到普遍应用,工业革命不断深入,机械工业随之产生,故D项正确;

科学技术发展是重要推动因素,但并非要原因,排除A项;

材料信息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B项;

1924年议会改革未开始,排除D项。

例题9.

钱乘旦先生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它用和平手段解决了国家的根本政体问题,从此以后,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暴力冲突其中,解决了国家的根本政体问题"是指(  )

A 国王行政权丧失结束了对权力的垄断

B 确立了成熟且日益完善的代议制民主

C 完成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政治转变

D 三权分立以及权力制衡机制最终确立

选项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完成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政治转变,C正确;

当时国王仍然有行政权,A排除;

当时英国的代议制并不完善,B排除;

英国并未建立三权分立体制,D排除。

例题10.

罗马法学家认为:延传已久的习俗惯例之所以被人们当成条文律令来遵守,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他是人民制定的.所以,凡人民所认可的(惯例) ,即使没有成文法的规定,也应正当地被看作是同样有效的,人人都要严格遵守"这表明古罗马(   )

A 注重维护公民利益

B 立法具有人民主权的色彩

C 长期受到贵族控制

D 平民对制定法律有决定权

选项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延传已久的习俗惯例被罗马人当成条文律令来遵守,是因为这些习俗惯例是人民制定和认可的,这一现象反映出罗马法的立法具有人民主权的色彩,故B项正确;

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罗马法受到贵族控制,故C项错误;

古罗马的平民对制定法律没有决定权,故D项错误。

例题11.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遵循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进而为经济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空间,这表明我国(   )

A 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

B 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剧变

C 传统经济观念逐渐被突破

D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选项分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以求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使传统的经济体制观念逐渐被突破,C项正确;

A项所述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依据材料”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可知,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坚持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和改革开放前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只是开始了市场调节的尝试和实践,处于渐变中而非剧变,排除B项;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例题12.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人们应当以自己的"良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不是以孔孟的言论作为准则.这一观点(   )

A 蕴含了近代民主思想

B 彻底否定了理学地位

C 推动了儒学走向复兴

D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选项分析:

材料“人们应当以自己的‘良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不虚的招生的故言和孔孟的言论作为准则“体现的是王阳明主张以内心的伦理道德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强调人的自主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D正确;

A与材料无关,排除;

心学也属于理学的组成部分,B排除;

儒学复兴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完成,C排除。

例题13.

孔子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春秋时楚国曾出师陈国,刚巧遇上陈国国君薨亡,于是楚军便主动撤退了;晋文公重耳曾经流亡楚国,被楚成王以礼相待。这表明春秋时期(   )

A 孔子学说得到普遍认可

B 礼乐观念影响巨大

C 楚国极力维护礼乐制度

D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选项分析:

A.选项是错误的表述,孔子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B.从材料中"春秋时,楚国曾出师陈国,刚巧遇上陈国国君薨亡,于是楚军便主动撤退了;晋文公重耳曾经流亡楚国,被楚成王以礼相待”可以看出当时的诸侯还是顾及到礼乐制度的,说明礼乐观念影响巨大;

C.材料只能说明楚国这两个行为中遵守了礼乐制度,并不能说楚国极力维护礼乐制度。

D.材料并不是强调争霸战争的频繁。

例题14.

201 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碳减排方案,2050年之前全球碳排放量总量为固定值8000亿吨.27个发达国家的11亿人口排放占比为44%,剩余国家的55亿人口排放占比为56%,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多2.3倍的人均累计排放权.而从1900年到2005年这105年之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据此可知,丁仲礼院士认为(   )

A 发达国家更加勇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B 发展中国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 碳减排方案应该重视人类共同发展利益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总量相同

选项分析:

发达国家更加勇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

发展中国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与“1 900年到2005年这105年之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不符,B项错误;

丁仲礼院士用现实中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权远高于比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等事实,意在说明碳减排方案应该重视人类共同发展利益,C项.正确;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总量相同与少数发达国家”排放占比为44%”等不符,D项错误。

例题15.

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

A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 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 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D 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选项分析:

“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例题16.

如图是1941年6月23日苏联著名画家库克雷尼克塞所做的宣传画《无情地粉碎和歼灭敌人!》。该宣传漫画(   )

A 讽刺了德国法西斯的背约行为

B 揭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阴谋

C 反映出莫斯科战役的最终结局

D 表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

选项分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1941年6月23日是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二天,漫画描绘了希特勒撕下面具,用头撞毁了一纸合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英勇的苏联红军战士用刺刀猛烈地还击他,因此该漫画讽刺了德国法西斯的背约行为,故A项正确。反共产国际协定反映了轴心国在对外扩张中的勾结,而材料中只有德国,而且该协定直接反对苏联和共产主义,这与漫画中的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尚未进行莫斯科战役,故排除C项。

从材料看不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故排除D项。

例题17.

好莱坞拍摄了反映苏联题材的诸多电影,1943年《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 等; 1948年《红色威胁》《铁幕背后》等。这一变化反映了我们(    )

A 受到大众审美观影响

B 美苏两极格局的开始

C 美苏由盟友转为对抗

D 影片须经过政府审查

选项分析:

“1943年《光荣的日子》《出使 莫斯科》等;1948年《红色威胁》 《铁幕背后》等”主要是由于1943年美苏是同盟关系,1948年美苏关系破裂,1947年美国发表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C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B是1955年华约的形成,排除。

例题18.

以下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贪婪分赃酝酿着新的杀机、野蛮瓜分孕育着新的危机、暂时妥协滋生着新的冲突、反苏偏见潜藏着新的矛盾。据此推测其记录的对象是(   )

A 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体系

C 慕尼黑协定

D 雅尔塔协定

选项分析:

依据材料“贪婪分赃”可知,该对象具有分赃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体系是-战后战胜国的分赃体系,其内部潜伏中众多矛盾,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贪婪分赃”,排除。

例题19.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

选项分析:

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美苏两极格局出现是两国的国家根本利益矛盾导致,而不是根本利益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

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由于两国军事力量相当,谁也不敢进行军事.上大的冲突,实际上也维持了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

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四、注意事项

材料虽然新颖,给出的试题情境很新,但是历史的本质没有变,考查的还是历史知识,肯定是回归教材本身的,所以同学们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要去分析归纳整理历史笔记。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就要拿出定哥精推笔记资料书;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必须拿出定哥红宝书,不只是帮你整理历史基础,还对历史知识进行专题分类,还有答题专业知识术语,更重要的是还有高考历史重要考点和热点,不了解的话就必须时常翻阅查看,及时的查漏补缺。

五、实战演练

演练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三角洲的地主为吸引佃农,给:予佃农"永佃"权、"田皮" (拥有土地使用权,可转佃其所租得之田地,收取皮租)及其他优惠的租赁协议。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 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与影响

B 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

C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 同治中兴促进农业发展

演练2.

两宋时期,传统的两税仍占主要地位,但统治者不得不推行和买、预买、折买、和籴、博籴等措施,来弥补传统赋税征收上的缺陷。这主要反映了(     )

A 税收制度变革

B 商品经济发展

C 社会秩序稳定

D 封建剥削减轻

演练3.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而写作的一篇论文。全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这篇论著(  )

A 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B 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C 指明新中国暂不接受“一国两制”

D 击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图谋

演练4.

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演练5.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就此开出的"药方",希望统治者能够达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效果的是(    )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

C “为政以德"

D “无为而治”

演练6.

15世纪末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然而,21世纪初,一些国家政治理念的保护主义色彩越来越浓;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说到:“从现在开始,一-切以美国优先”;对政治家而言,将国家的问题归咎于“别人”--移民、外国人或是他们中的陌生人--似乎简单得多。这主要反映出(   )

A 全球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B 国家保护主义已成为主流

C 美国试图领导和称霸世界

D 移民问题加剧国家间冲突

演练7.

1895年,英国人李提摩太将着重介绍19世纪欧洲各国兴利除弊历史、进化论色彩鲜明的《泰西新史揽要》译成中文.虽然该书被一些人称为“第三流的历史著作",但第-一版就印了3万部,并因供不应求而一版再版;这主要是因为它在当时(   )

A 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B 传播了西方最新的史学理论

C 启迪中国人开始关注世界

D 对欧洲历史作出了科学阐释

参考答案:1-7 ABACCAA

【定哥独家干货】第十三期:选择题技巧之开放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