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5 司马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5、司马光(公元1017—1086年)
北宋的反动大官僚,儒家的主要代表,史学家。字君实。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陕西夏县[1]涑水乡人。曾任谏议大夫、宰相等职。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顽固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他攻击王安石变法是“夺富民之利”,叫嚷“臣之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2],发誓不罢掉新法“死不瞑目”[3]。他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速,以致天下怨谤”[4],要挟王安石取消新法,受到王安石的严正驳斥。他还上疏宋神宗,弹劾王安石,欲置王安石于死地,但没有得逞。他还大肆诋毁秦始皇“燔诗书,屠术士”,“灭先圣之道”,目的也是借此攻击王安石的革新。公元一〇八五年,宋神宗逝世,在曹太后、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光及其同党上台,猖狂进行反攻倒算,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恢复旧法,并陷害王安石和变法派主要人物。
他主张礼治,承袭和发挥了董仲舒制定的封建反动纲纪。他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5]他认为仁义道德礼都是“天性自然,不可增损”。他根据董仲舒反动的性三品说,虚构了一个天生的人性等级,又虚构了体现人性等级的贵贱等级,并说:“两一以治万,少至制众,其惟纲纪乎?纲纪立而治具成矣。”[6]他认为封建纲纪、等级制度是永恒不变的,是万万不能破坏的。他胡说“贵、贱,贫、富,天之分也”[7],是不能改变的。他叫嚷“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愚智不同”[8],“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9],完全掩盖封建剥削制度的罪恶,对农民革命的“均贫富”主张进行反扑。
他以孔丘的“三畏”作为反对变法和实行复辟倒退路线的思想武器。他鼓吹“畏天命”,胡说“天者,万物之父也。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违。”[10]“僭天之分,必有天灾;失人之分,必有人殃。”[11]谁敢违抗天命,就“必得天刑”[12]。他认为“畏大人”即畏祖宗旧法,叫嚷“祖宗之法,不可变也”,“苟或废之,乱莫大焉”,公开宣扬“治天下者,安可以不师古哉”。他用“吾爱董仲舒,圣言饱充腹”来宣扬“畏圣人之言”,并且学着董仲舒的腔调说:“天地不异也,日月无变也,万物自若也,性情如故也,道何为而独变哉?”[13]一切不变,自然治世的法也不应该变。可见,他是死抱着孔孟之道不放的顽固派。
他反对抵抗外族侵略,主张卖国求和。他任宰相时,指示同党吕公著说:“边计以和戎为便”[14],把“和戎”作为根本方针。他对外敌怕得要死,坚决反对出兵御敌,胡说“军旅之事,民之生死,国之存亡皆系焉。苟动而不得其宜,则民贱而国危。”他主张给抵抗外族侵略的边将定罪。他这种卖国求和的政策,受到敌人的欢迎,对西夏契丹的侵略,起了内应的反动作用。
教员曾经指出:“从来的顽固派,所得的结果,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他们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15]司马光倒行逆施,嚣张一时,但上台不到一年就死掉了。不久,他的旧政也被否定,他的同党也被赶下台。
他的著作,除由他主编的《资治通鉴》以外。还有《迂书》、《潜虚》、《易说》等三十多种,汇集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注:
[1] 今属山西。
[2] 《奏弹王安石表》。
[3] 《宋史·司马光传》。
[4] 《与王介甫书》。
[5] 《资治通鉴》卷一。
[6] 《迂书》。
[7] 《迂书》。
[8] 《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
[9] 《宋史·司马光传》。
[10] 《迂书》。
[11] 《迂书》。
[12] 《迂书》。
[13] 《迂书》。
[14] 《宋史·司马光传》。
[15]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6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