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9.1.1 生产的积聚和垄断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九章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的和最后的阶段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帝国主义的阶段。列宁在1916年写的著名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其他著作里,对帝国主义作了真正科学的分析。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的、最高的和最后的阶段之后,给帝国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可分三方面来谈:(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1]
第一节 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1、生产的积聚和垄断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著作中,从分析生产领域中的变化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列宁规定了帝国主义的五个主要经济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积聚已经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融而为一,在这个‘财政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财政寡头;(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分割世界的资本家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2]
转入帝国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因素,是生产积聚的巨大发展,也就是大企业在全部企业中的比重增长,大企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增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能力集中到大企业。例如美国,1909年有工人500人以上的企业在全部企业中的比重为1.1%,而这些企业的工人却占全部工人的30.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生产积聚过程更加加快起来。例如1957年美国的加工工业和采掘工业中,占全部公司总数0.4%的500个最大的公司所销售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55.3%,得到的利润,占所有公司利润的71.4%。而且,其中仅仅37个亿万富翁的公司就销售了与其他463个公司几乎相等的产品。
大企业渴望把市场抓到自己手中,消灭竞争对手或者同他们达成协议并随意规定价格。几十个大企业比千百个小企业更容易达成协议。他们勾结在一起,还由于力求减少同对手进行竞争的费用,因为竞争的费用,随着竞争的加剧而越来越大。生产积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例如在主要部门中,两三家或最多五家公司的工业产量达到总产量一半以上时,就必然产生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就是资本家的联合或同盟,他们掌握着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一大部分产品、有时则是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垄断组织的特点是经济实力雄厚、在各该生产部门和商业部门内所占的比重大,而这就保证了它的统治地位,也就是它能够规定垄断价格,从而也就能获得垄断高额利润。依靠垄断地位,不必扩大商品生产,只要抬高物价就能增加利润,只要利用商品的垄断高价来掠夺买主就能发财致富。垄断组织,就是资本家的联合,目的在于对付受他们剥削的工人。老板们以垄断组织为基础有计划地勾结起来采取对策来镇压工人的阶级斗争。
垄断联合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廸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四种。
卡特尔 这是若干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的一种协定,参加者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规定生产规模、统一的垄断价格、销售条件、付款期限等等。结果,卡特尔参加者就能限制竞争,得到垄断高额利润。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上仍然是独立自主的,它们只受卡特尔协定条款的限制。辛廸加与卡特尔的不同之点,在于它的参加者失去商业上的独立性。参加辛迪加的企业销售商品,有时甚至购买原料都是由辛迪加办事处来办理的。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则完全失去独立性。托拉斯领导各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财务。康采恩是不同工业部门的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的联合,它们在形式上独立而实际上完全由一个资本巨头或一个资本家集团来控制。
20世纪初,卡特尔在德国流行最广,主要是在煤炭工业和冶金工业方面。在俄国,垄断联盟最普遍的形式是辛迪加。早在1887年就出现了制糖业辛迪加。在20世纪初,在黑色冶金业、金属加工业以及俄国的其他主要工业部门形成了一系列的大辛迪加。
在美国,托拉斯是占优势的有代表性的垄断组织形式。它们是由于某些公司的特大发展、由于许多公司的合并以及最大企业并存较大企业而形成的。在美国,经过1898—1903年的第一次合并与吞并大高潮之后,建立了像属于摩根的美国钢铁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这样大的垄断组织。最大的洛克菲勒石油垄断组织 “美孚油公司”是在更早的时候(1870年)建立的,它在19世纪末就集中了美国石油生产的90%。列宁在1912年11月说明美国垄断组织的无上权力时写道,在美国将近1/3的国民财富(约值800亿卢布)“属于洛克非勒和摩根两家托拉斯,或者受这两家托拉斯控制!”[3]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一个根本的经济特征和实质。帝国主义首要的和主要的特点,在于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列宁说:“如果要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4]
垄断是由自由竞争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并没有消除竞争,相反地,倒是使竞争更为残酷和更具有毁灭性。在帝国主义条件下,这种斗争表现为三种形式。
垄断组织同为数众多的非垄断企业间的竞争并没有停止。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垄断组织起着统治作用,但仍然有大量的中小资本家和大量的小生产者 农民和手工业者。垄断组织的势力不管多大,不管它们如何迅速地排挤非垄断企业,后者仍然同垄断组织同时并存。非垄断企业由于新部门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因为在这种地方,大企业的统治地位照例不可能一开始就确立起来。不应该把排挤小企业理解为小企业立刻完全消灭。这种排挤往往表现为小业主生存条件的恶化、劳动极度紧张和生活水平极低,因此,排挤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大资本不仅排挤中小独立生产者,而且也排挤中小资本主义企业。垄断组织用规定垄断高额价格的办法来取得高额的利润。这就减少了向垄断组织购买商品的那些非垄断企业的利润。不屈从垄断组织的企业被扼杀。自由竞争关系变成了统治关系和由此引起的强制关系。
垄断组织之间也进行着残酷的竞争。某个垄断组织完全吞并整个经济部门的情形是很少见的。即使有这种情形也不能担保这个部门里不会进来一个强大的对手。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在斗争中只要能搞垮对手,他们一切办法都会用出来,如公开使用暴力,收买,敲诈勒索,以至采取暗中破坏和其他刑事犯罪的办法。
不仅各垄断组织之间有斗争,垄断组织内部也有斗争。组成垄断联盟的资本家们,为夺取公司领导机关中的统治地位而斗争,为自己的企业在生产、贸易和利润等之中所占的份额而斗争。
由此可见,竞争产生垄断,但是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垄断是超越竞争而又与竞争同时存在的。垄断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混乱。
资产阶级思想家竭力赞扬竞争,说它是推动生产进步的有力手段,是不断激发主动精神,进取心和发明创造精神的源泉。但是,只是在帝国主义时代以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有过这些进步的特点。至于帝国主义时期的竞争,那末列宁曾经这样说过:“········资本主义早已把那种能使竞争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的独立的小商品生产排挤掉了,而代之以大的和最大的工厂生产、股份企业、辛迪加和其他垄断组织。在这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就是空前残暴地压制人民群众即绝大多数居民、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动者的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种,竞争也就是排斥竞赛,而代之以财政上的欺诈、专横和对社会上层分子的阿谀逢迎。”[5]
产生了垄断组织的生产积聚的发展,是生产社会化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小生产的地位被大生产所代替。大工厂排挤着小业主。生产专业化在不断向前发展,使许多企业和经济部门结成一个整体。生产的社会性越来越明显起来。然而企业则仍然是个人或资本家集团的私有财产,这些人只是关心攫取高额利润。少数垄断资本家对全体居民的压迫越来越不能忍受。生产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极度尖锐化起来。
注:
[1] 《列宁全集》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3卷第103页。
[2] 《列宁全集》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2卷第258-259页。
[3] 《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8卷第399页。
[4] 《列宁全集》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2卷第258页。
[5] 《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6卷第3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