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 中元古代-延展纪:有性生殖1——准性过程

2023-08-07 23:43 作者:风是青的  | 我要投稿

        时间一晃而过,又是二百万年。在先前二百万年间形成的地台盖层逐渐开始延伸扩大。这个时期也因为盖层的延伸,命名为延展纪(Ectasian)。当然,这个词同样来源于希腊语,原词为έκτασης,意为延展,延伸。

        延展纪的海洋之中,真核生物们已经开始习惯于抱团取暖,逐渐将临时多细胞转变为永久的多细胞结构。在此之中,真核生物们第一次开始试图改造自己的繁殖方式,以应对更加迅速的环境变化。

        我们都知道,最早的繁殖方式,被称为二分裂(binary fission),这种细胞分裂方式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进行DNA的双链复制,再通过特殊手段诸如Fzo蛋白将其质膜一分为二,获得两个与“母本”几乎完全一样的两个子代个体。这种繁殖方式在环境适宜的时候可以以一种极快的速率进行。现在细菌们具有慢速生长和快速生长两种生长方式,而简单的二分裂所带来的优势就是——快速。著名的E. coli能够在20分钟的时间就繁殖一代。

细菌的二分裂模式图

        不过,二分裂的过程终究还是过于简单了。并且,由于DNA近乎完美的遵循查哥夫规则,而DNA聚合酶又能够有效地检查并修正碱基配对的错误,导致单纯的DNA自身发生的变异极少,几乎是在10⁻⁹个/次复制这一个数量级,而如此之低的突变率使得它们无法获得足够的用于进化的原料。所以,这使得她们的演化速率迟迟无法得到提升。

        一部分细菌找到了能够快速演化的方法:找到其他的DNA并与自身的同源区段进行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细菌们所具有的这种包含重组事件的繁殖过程被称为准性过程(parasexual processe)。包括转化(Transformation)转导(Transduction)接合(Conjugation)

        众所周知,在一个细菌死后,她拟核中的DNA会被释放出来,并在周围环境中慢慢断裂,然后降解,成为一段游离的DNA片段。于是,一些细菌对这些外源的DNA有了一些想法:她们分泌一种被称为感受态因子(competence factor)的小分子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就像是一个信号,能够刺激她自己以及周边的细菌朋友们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这是一种细菌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外源DNA的生理状态,被称为感受态(competence)

感受态细胞模式图

        在这种状态下,细菌们会表达出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其中,自溶素(autolysin)可以让细胞表面的DNA结合蛋白与一些核酸酶暴露出来,将外部的双链DNA分子降解为单链后进入细胞中。之后,这一小段DNA将会与拟核中的同源DNA片段进行重组,这个过程叫做转化(Transformation)。自然转化现象最早是1928年由Griffith在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中发现,这次发现也为遗传因子的确定立下基础。

        转化可以看作是主动接受外部的基因,但是有时候她们也可能身不由己的获取一些基因。一部分基因在噬菌体装配时无意带走,并在后续的感染中带入她们体内,并进行遗传交换。她们以病毒为媒介进行遗传交换的方式被称为转导(Transduction)

转导模式图

        不过,我们知道,噬菌体中有暴力一些的溶菌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和温和的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在这之中,溶菌性噬菌体往往会把细菌打碎,在这期间或许会把可怜的细菌中一部分DNA片段装配进自己的衣壳中。由于这种不可控的破坏,这些噬菌体所承载的DNA碎片是完全随机的。也就是说,它们可以把任何一段DNA片段转导给受体细胞。因此这种转导叫做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formation)

        溶源性噬菌体并不是那么的暴力,而是会将自己的DNA先整合进入宿主细胞的某一特定位置(位点特异性重组),并且能够随着细菌自己的复制而复制。在脱离细菌宿主的时候,这些噬菌体很可能会在特定的位点将一小段DNA片段装载走。这种转导方法只能将固定的个别基因转到给受体细菌,因此被称为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formation)

        当然,若是一直利用噬菌体,未免太过于危险了一些。于是,她们看上了自己体内的一些小型共价闭合环状DNA链(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换句话说——质粒(plasmid)。这一种不同寻常的质粒被称为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简称为F因子F质粒。它的功能是制造一根长长的性毛(F质粒基因编码),用于在不同细菌之间传递遗传物质DNA。这个过程叫做接合(conjugation)

大肠杆菌接合电镜照片,示性毛(自Raven)

        在细菌中,可以根据F因子的不同存在形式将她们分成F⁺F⁻HfrF‘四种。其中F⁺是具有一个(可能是多个)F质粒的细菌,如果这个F质粒转移到了染色体上,她就会变成Hfr型细菌。因此可以看出,F⁺Hfr可以相互转换。

Hfr与F‘的转变,红色是F因子,蓝色是染色体DNA,绿色是F因子所整合的基因

        但是倘若这个F质粒在脱离染色体的时候误带出了一小段基因,她就会成为一个叫做F'的变种。以上三种细菌们通常是作为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而没有任何F因子的细菌们叫做F⁻,她们总是作为受体细胞出现(天生的受无疑了)。

F因子编码的性毛结构示意图

        因此,细菌们的接合过程可以大致的分为三种类型:

        1.F⁺ F⁻:由于F⁺细胞的F因子并不含有其染色体基因,而接合过程有只会将F因子部分拷贝到受体细胞。这么一来结果就是只有F质粒被送进了原来那个F⁻的体内。于是,在结束后供体和受体都会具有F因子,二者都变成F⁺

F⁺ x F⁻示意图,红色是F因子,蓝色是染色体DNA

        2.HfrF⁻:Hfr的全称是高频重组菌株(High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由于她们的F因子已经整合进入了染色体DNA,这就使得她们接合基因表达频率增大,进行接合的频率也大大提升。同时,与F⁺不同的是,Hfr菌株在接合时能够有效将自身基因转入受体细胞。但是,由于转移部分过长(基本上是全部的染色体了),同时转移常常被中断。这样的结果就是,原来的受体细胞依旧是只能当受的F⁻,并不能改变她自己的菌株类型。

Hfr x F⁻示意图,红色是F因子,蓝/紫色是供/受体细胞染色体DNA

        3.F’ F⁻F‘菌株的接合过程与F⁺菌株几乎是一样的,但是这一过程常常会有供体细胞基因的转移。这些被转入的基因并不需要整合就可以在受体细胞内完成表达,也就是说,这个受体细胞从原来的F⁻变成了F’ 。这种特殊的接合方式又被叫做性导(sexduction)

性导示意图,红色是F因子,蓝色是染色体DNA,绿色是F因子所整合的基因


地质年代:延展纪Ectasian

简要:开始于1400Ma,结束于1200Ma,源自希腊语έκτασης(ectasis)。

重大历史事件:(并没有)

                        哥伦比亚超大陆继续破裂。有个概念——无聊的10亿年。

20 中元古代-延展纪:有性生殖1——准性过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