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2》
1.范畴是理解哲学的关键。在不同的地方,它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有【艾多斯,共相,理念,所指,本质,普遍,谓词……】 2.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按照判断表为人的知性列出了十二个先验范畴,它们是: 量的范畴:1、单一性,2、多数性,3、全体性。 质的范畴:4、实在性,5、否定性,6、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7、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8、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9、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模态的范畴:10、可能性与不可能性,11、存有与非有,12、必然性与偶然性。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10类范畴,十个范畴是:实体(如“人”或“马”),数量(如“二尺长”或“三尺长”),性质(如“白色的”),关系(如“二倍”、“一半”、“大于”),地点(如“在市场上”、“在吕克昂”),时间(如“昨天”、“去年”),姿态(如“坐着”、“躺着”),状态(如“穿鞋的”、“武装的”),动作(如“切割”、“烧灼”),遭受(如“被刺”、“被烧灼”)等。 这是范畴的两种分类方式,不需要纠结于谁对谁错。 3.柏拉图式爱情都听过,它说爱情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变的”,常人觉得这是柏拉图的迂腐,但实际上是常人不知道哲学为何物。这里的爱情就是个范畴,而不是具体某人的爱情。所以说爱情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变的”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不止爱情,而是一切范畴都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变的”。 作为范畴的爱情是唯一的,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爱情(排比一下可以说只有一个桌子,一个苹果,一个1……),某人之有爱情在于对那唯一的“爱情”的分有。张三爱李四,王五爱赵六……这里的爱说出的是同一个范畴。 爱情是不变的。具体某人的情感当然易变,就像苹果会变质一样,但爱情本身是不变的范畴。如果不好理解可以换个例子,苹果会腐烂变质,它曾经分有1,是1个苹果,现在消失了,但是不影响那个1本身,1依旧在数学,物理等各个领域做着规定。 爱情是永恒的。这是指作为范畴的爱情是脱离于时间之外的,它和时间无关。 4.“鸡生蛋,蛋生鸡……”这个推论是典型的二律背反,它无法追溯到第一因,也无法追溯到它的终结,只要愿意,就可以一直往前推。 这是因为这里的鸡和蛋都是范畴,而不是现实的鸡和蛋,所以每次推论的鸡都是同一个鸡,蛋都是同一个蛋,无限的推论其实只是同一个推论的重复。这就是黑格尔说的坏的无限。 5.数学领域涉及的全部都是范畴,与现实无关。所以整个数学都是二律背反的。(如果有人问,数学里没有矛盾,辩证法才谈矛盾,怎么可以说数学里全是二律背反呢? 那这个人应该好好理解下什么是二律背反,别稀里糊涂地把二律背反当做自相矛盾)。 举个例子,数从1开始数,可以一直+1,没有终结,那么是否存在一个不能再增加1的最大的数?这就是二律背反。 6.形式逻辑也是如此,它也不涉及现实。形式逻辑的A=A是推论不出辩证法的,因为这里等号两边的A都是范畴,而且是同一个范畴,所以相等就是相等,不要想着有什么节外生枝的矛盾。(有些人是那么的魔怔,简直到了惊人的地步,居然昧着自己的理智把形式逻辑(这种头脑能够触及的上限也就仅限于形式逻辑了)胡乱演绎一下就得出了辩证法的结论(不知道是哪门子辩证法)) 辩证法是涉及现实的,等号右边的A是范畴,但等号左边的A并不是范畴,而是一个现实的东西,是等着被认识,被规定的东西。这和形式逻辑完全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