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筝杂谈

2022-10-18 22:43 作者:陈影帆  | 我要投稿

(一)

       学筝,就要对它有所认识。而且,不要停留在一般表面上的认识。你对它了解和认识得越深刻,对学习就越有帮助。

       筝,表面上看,是一件有固定音阶的乐器,但和其它弹拨乐器不同的是,它是一件每一个音都能变化的乐器。比如21弦D调的古筝,除开那些微降、微升和变化的音,它能弹出比较稳定、准确的音有30至31个。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为“半固定音阶”乐器。这是古筝有别于其它乐器的地方,或者说是它的特色。

       因为筝“音音皆活”,所以也就有了颤、揉、上下滑等丰富多彩的变化音(有人把它们统称为“摇声”)。

       那么,这个“活”,到底能活到什么地步?在do弦上能弹出re、甚至mi音出来吗?受弦的张力的限制,一般来说,产生大二度的音比较多见,小二度、小三度次之,大三度的少见。我们先看fa、xi这两个当然按音,mi按到fa是小二度,la按到xi是大二度。再看同度按音:do按到re、re按到mi、so按到la是大二度,mi按到so和la按到do是小三度。上滑音呢?一般规律是:某弦音多数是上滑到它下一根弦的音高的。这样说有点抽象,还是一一说明吧:do上滑到re,re上滑到mi,mi多数上滑到so(上滑到fa的,谱子上会标明),so上滑到la,la多数上滑到do(上滑到xi的,谱子会标出来)。明白了这个后,当我们看到一个do的上滑音时,就可以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应把它按到re。而且可以用re的音来比较一下是否按得准确。

       顺带说一下:所有的变化音,最低处就是弦本音。比如do弦,它只能产生(变化)出比do高的音,而不能弹出比do低的音出来。这对初学者掌握下滑音有帮助。

       每种变化音,都派生出不同的子群来。为什么说是每种?举个例子,上滑音可以认为是一种变化的音(音从低往高变化)。它可以派生出即时上滑、对半上滑和延时上滑三类不同的上滑音。颤音也是,有急促的,有中速的,也有舒缓的。造成这些区别的,其实就是一个因素:用力过程所占时间的比例。用力的过程,就是使音产生变化的过程。以一拍的音符为例,用力这个过程占前二分之一拍,还是半拍,还是后四分之一拍,就决定了这个上滑音的类别。

       不同的古筝流派会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其中,变化音的运用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因素。例如山东、河南筝派的同度按音比较多,还有那种边劈托、边往低(或往高)变化的音比较多,这是有别于其他流派的、比较明显的特点。究其原因,就是受到语言(声调)的影响所致。例如,普通话里“妈、麻、马、骂”的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声和弦本音接近;“阳平”声和上滑音接近;“上声”和回滑音接近;“去声”和下滑音接近。或者说,古筝用变化音来模拟人的声调。不同的语言声调,自然会对其筝乐产生影响。潮州话有八个声调,所以旋律音程跳跃不大,变化音的运用也比其它流派的要多样和细腻。而且,结合对fa、xi、re音不同的高低处理,就有了“轻(三)六调”、“重(三)六调”、“轻三重六调”、“活(三)五调”之分。

  

二)

       音高的变化即是物体振动频率的变化。影响物体振动频率的主要因素有物体自身的材质、质量、张力等。古琴、擂琴、二胡等乐器,靠改变有效振动弦段的长度(质量)来产生变化音。古筝、独弦琴则是靠改变弦的张力(紧张度)来改变音高的。顺便说一下,能在一条弦上产生连续的、跨度很大的变化音的,当属古琴为最,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必须说明的是,变化音注重的是音高变化的过程。如果没有中间的变化过程,则不是本文所讲的变化音。而需要我们注意和仔细去聆听、分析的,也就是这个“变化的过程”。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谱子上写法相同样的颤音或上滑音,每个人弹出来还是会有所区别呢?

       我们既要注意变化音变化过程的快慢,也要注意其完整性。有些人弹下滑音,还没等弦完全放到最松,右手就紧接着弹了下个音,使之变成了一个残缺的下滑,听起来别扭。

       在中国的乐曲里,变化音的运用是常见的。如擂琴曲《快乐的饲养员》,古琴演奏的大部分曲子,古筝的传统曲目,二胡的《病中吟》、《万马奔腾》,高胡的广东音乐《鸟投林》等,都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变化音。

       变化音在中西音乐里的运用也各有特色,难说谁好谁坏。拿中乐和西乐做一比较是件挺有趣的事情。西方的音乐注重织体和音色的多样性,显得立体而丰满,其变化音在乐曲中多数不突出。而中国的音乐,则是线性的居多,尤其是古琴、古筝等乐器,注重弦外之音,注重内涵,其变化音在乐曲中的地位就显得较重。这就引发我们思考一些问题:一字一顿的缓慢的传统曲子,怎样才能吸引住听众,把听众引导到乐曲的意境里去?怎样用最简单的形式,去表现最深刻的内涵?这实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

       下面谈谈对一些技巧的理解:

一、颤音

      颤音可分为急促的颤音、中速的颤音和重颤音等。急促的颤音振荡幅度小而快,给人紧张的感觉。中速的颤音波动幅度中等,起伏的频率也适中,听起来较柔和、抒情,是颤音中用得最多的。重颤的音高变化幅度大,频率舒缓,象荡漾的水波,又象人声的吟唱。在颤音的学习中,do、re、mi、so、la的颤音比较好掌握,fa、xi的颤音就容易颤得不好。前面说过,弦的最低音就是弦本音。do、re、mi、so、la的颤音,只能是在弦本音—高出弦本音—回到弦本音这个过程反复,这个相对容易掌握。而fa、xi则不同,控制得不好,就会在颤的过程中出现低于fa或xi的音,听起来就显得怪怪的。所以,初练fa、xi的颤音时,按捺的动作(上下幅度)不要太大,别偏离fa、xi太远。要是实在掌握不好,就先练习按准fa、xi,等到对这两个音的音高比较熟悉了再来加颤音。这样,颤得不准的话,自己就会察觉并纠正了。

       边上滑边颤,或边下滑边颤是比较难掌握的技法。河南筝家曹东扶先生运用一种叫肌紧张的颤弦法,就是在上滑或者下滑的过程中,让前臂肌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通过肌腱的振颤来颤弦,频率快且密,给人一种紧张感。而在潮州筝中,也有用横向推拉筝弦这样的反复动作来产生颤音的。这种用力的方法,注定其颤动频率不可能太快。对于一个熟练的弹筝人来说,它的音响效果,和采用上下按弦的差别不很大,只是方法好掌握一些而已。

       时值比较长的重颤音,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开始时幅度大、起伏慢,然后就会趋向渐轻渐快渐弱。具体在哪个地方用这种颤法说不准,要结合乐曲的意境来灵活运用吧。

       在一首乐曲中,颤音的运用是多样的,不要从头到尾都用相同的颤音。例如《渔舟唱晚》第五小节大撮的do、re、mi,第一拍的do用密一点的颤音,第二拍的re用中速、幅度稍大一点的颤音,到第三拍的mi就可以用起伏较大、音波较疏的重颤(也有叫揉的),好像水波从密到疏,逐渐荡漾开去,就比都用同样的颤音形象而且好听得多。

       颤音是弹奏中运用得最多的技巧。关于它的灵活运用,除上面说的要多样外,还有一点就是:并不是谱子标明的颤音都得颤;谱子没标明的,也不是就不能颤。当然,这里是指颤音仅作一般装饰的、不很重要的音符。如果是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乐曲意境的地方就不能省,如前面说到的《渔舟唱晚》第五小节的那几个音。

 

二、上、下滑音

       上:由低往高;滑:变化。上、下滑音先要做到起点和终点音高的准确,再来学控制滑的过程。上滑时,不要采用那种突然下按的用力方法,而是不管音符的时值多长,下按时用力都要均匀。前面讲过,上滑音的一般规律是do按到re,re按到mi,mi按到so……下滑则相反。这个规律就是我们运用它的基础。比如随便拿一首流行曲来弹,例如《荷塘月色》吧,开头是这样的:

,这个片段里,

 符合下滑的规律,

 符合上滑的规律,我们就可以这样弹:

。不过这样连续两个上滑好像有些重复,不太好听,那就取消中间那个,变成这样:

。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上下滑音的运用而已,具体的取舍由您决定,只要您觉得好听就行。

 

三、花指(花音)

       花指,有些教材把它归入到“刮奏”里,讲得不是很细,所以这里还是想把它单独拿出来讲。

       先说那些标在音符左上角的花指。从演奏手法看,连接在它后面的那个音符,一是用大拇指弹,二是用食指弹,三是用中指弹。用大指的,只要按照速度要求,大指连续刮奏到那个音符,且那个音符清晰突出即可。如果是食指弹的,大指就刮奏到挨近那个音符的弦就行。例如花指后面连着用食指弹的do,那大指就刮奏到mi弦甚至so弦都行,不一定非得刮到re弦(这里只指下行的花指)。和中指连着的,大指一般刮到那个音符的高八度音的位置即可。例如花指后面连着用中指弹的中音do,那大指就刮到高音do的弦位附近即可。重要的是花指要和它后面的音符连得紧,不要在两者间出现空隙。

       标在音符左上角的花指,一般写的是十六分音符。但不表示一定要弹得很快。其快慢根据乐曲的速度而定。而且,它占用其前面音符的时值。这种花音一般没有明确的起点,它的长短,一是取决于流派,例如客家筝的花音就比其它流派的短,有时甚至短到只有一两个音。二是根据乐曲速度和“上下文”来灵活运用,速度快的地方,或花音前面的音符时值短,那就要进行适当压缩。

       标明时值的花音,不占其前面音符的时值,只要按它本身的时值弹就行。

       装饰性的花音运用是很灵活的。哪里加,那里不加,靠演奏者的音乐修养来定。除了加在音符前面起装饰的作用外,它还可以用来代替乐句中的某些音符,如《渔舟唱晚》中第六小节:

用花音代替后变成:

 

四、刮奏

       刮奏,有些教材又称“历音”。其长短、快慢等,其它教材多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起烘托右手旋律的作用的,力度就不要太大太强,喧宾夺主,掩盖了主旋律。还有就是有些刮奏是注重最后一个音的,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引子或段落之间的、渐慢的上行刮奏,就要刮到最后那个音,不可没到或过头。

 

五、点音

       点音可以说是潮州筝里比较有特色的技巧吧。它的由来,应该跟潮州筝人“弹按尾随”的演奏习 惯有关。点音的演奏,要掌握轻巧和“准时”。轻巧,就是如蜻蜓点水般的一按;准时,就是把握好何时去按那一下的时间。因为一般来说,点音都是有滞后的习惯的,例如一拍的音符,不是过了半拍就去按,而是等过了四分之三拍才按。有些乐谱把点音标在音符之后,大概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吧。

       有些人把点音和回滑音混淆了。那么两者间的区别在哪呢?一,回滑音回滑的过程多数占整个音符的时值,而点音只占一小部分。二,两者在变化的过程中,音高是有区别的。例如do的回滑音,要从do开始,按到re然后又回到do,而且re音听起来明显;而do的点音则不一定要按到re,只要听起来轻巧而自然即可。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象《渔舟唱晚》的第5小节、浙江《高山流水》的第78小节,在有些谱里标注的是多个点音,这应该是“揉弦”(“波音”、“大颤”)之误——因为两者在听感上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后者更适合表现水波荡漾的情景。而且,点音没有连用的习惯。

 

 

(四)

       要想一首曲子学得好,首先是有形的部分(弹奏的技巧、旋律、节拍等)要先掌握,然后再进行精加工,向无形的方面进军。

       精雕细刻的工作,就是要对曲子不断进行“打磨”、咀嚼。在不断的听、练、咀嚼乐曲的同时,我们同时也在悄悄地进行着另一项工作,那就是“摸清”乐曲的脉络。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功,我们对乐曲的认识,就不再象最初那样朦朦胧胧,它的层次、结构会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

       一首乐曲就像一篇文章。除了明显的段落外,每一段也是由“句子”构成的。中乐讲究“起、承、转、合”,整首曲子是这样,乐段也是这样。拿一首曲子的第一段出来(有些曲子没分段,那可以看做是一大段),“句子”有长有短,有逗号有句号,这就是我们说的层次。句与句之间,或者是情感顺延,或者是情感转折,不一而定。我们记谱或者弹奏时,以“句”为单位来记或者来弹,记起来好记,听起来感觉好得多。听初学者弹曲子为什么觉得别扭?除了节拍、音准不好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不该断的地方断开了,连不成“句”,像一个结巴的人讲话一样,听起来难受。

       怎么判断一个“句子”?不是以小节线或长短来划分,也不一定在最大时值的那个音符那里。判断的根据,一是:乐句一般结束在主音或者属音、中音的音符上。例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几乎每个句子都结束在其主音“2”上。二是看句子进行到那里有没有结束感。说起来可能很不好掌握,但只要你对乐曲琢磨得多,慢慢地就会培养起这种感觉。

 

 

(五)

       曲子练熟了,往后怎么办?——我这里用“会”和“能”两个字来概括和区分:一首曲子,练到背熟谱子,节奏、音准、速度、技巧也没问题,弹起来完整流畅就是“会”。再深入下去,到能较好的表现内涵,打动听众,称为“能”。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就是看目前大部分的学筝人,都满足和停留在“会”的程度。这也难怪。除了专业院校要求比较高之外,业余的古筝老师,有多少能(有能力)、肯(有胸怀)、会(有责任)把学生往形而上的方面引导呢?

       另一方面,现在的古筝教材、视频虽说琳琅满目,但在讲解曲目意境、内涵时,多数是提醒演奏者:这里要表现什么,哪里要表现什么……怎么才能表现,却没有说。即使有少数对古筝很热爱的人,到“会”的地步后还想继续提高,也缺少这方面的引导,不知该往哪里入手。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听起来很玄虚。但玄虚归玄虚,我们毕竟还是要找到它的突破口,才能逐渐钻进去,摸到音乐的情感内核。方法说来简单,就四个字:“方法”和“用心”。

       先说明一下,这里只能讲方法而不能包效果。就像告诉你哪里有彩票卖而不能包你中奖一样。如果你对禅这样“东西”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个过程,其实也和禅修差不多。

       先挑一首你最喜欢的曲子,用心(把它当作恋人:吃饭时想着它,走路时想着它,甚至睡觉都梦到它。)练熟。这个熟也不是一般的熟,是要到随便从乐曲的哪个地方开始都能往下弹;整首曲子弹十次起码有八、九次全对的地步。也就是说,要使旋律、节奏、动作等一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演奏达到下意识的、本能的程度。“无论学习器乐还是学习声乐,最初的阶段都以外部的动作模仿、操作为主。但经过大量的练习,实现技巧的熟练化与自动化之后,大脑中动作表象和声音表象就会逐渐建立起来,乐谱、器乐、声音就会融为一个整体,外在的操作动作由于内化而逐渐更多地变成大脑内心智的操作,外在的动作方式会越来越简洁,而大脑内部的意念却能够自动地转换为相应的外部操作,达到得心应手的理想阶段(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

       这是钻进乐曲里面去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那些连谱子都不背熟的人要注意啦,如果还想学得更好的话,就加把劲背谱和练习吧。

       说到这,先讲一个《笑林广记》里的笑话放松下:一秀才将试,日夜忧郁不已。妻乃慰之曰:“看你作文,如此之难,好似奴生产一般。”夫曰:“还是你生子容易。”妻曰:“怎见得?”夫曰:“你是有在肚里的,我是没在肚里的。”

       同理,如果在演奏一首乐曲时,演奏者内心没有情感,一片茫然,或者还在想着旋律、动作,怎么能使乐曲弹出感情来呢?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调动我们所有的情感体验,努力去寻找乐段、乐句里面蕴含的情感,充实我们的内心感情。

       把已经练熟的曲子拿来,看能不能找到曲子里你认为最好听、弹起来最有感觉的“那一句”或“那一段”?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突破口。听到或弹到那里,我们心中是不是会生出一种与之对应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一定很清晰,有时甚至是若有若无,蒙朦胧胧,很难说清的。我们就以这个地方为根据地,对曲子进行反复咀嚼,逐渐体会其它地方(乐句或乐段)的味道,直到曲子从头到尾,某一句、某一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为止。这个过程有点象做彩砂画:在画有图像轮廓的不同区域涂上胶水,然后逐步地、用不同颜色的彩砂撒上去,直到一幅图画填满为止。到这个地步,你在演奏时,心里面就不用去想着旋律、动作什么的,即脱离了技巧的束缚。也不再感觉到空,而是从一开始内心就充盈着情感,然后就依照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去演绎每一句、每一段,直到完成整首乐曲的演奏。欧阳修有诗云:“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其中“弹虽在指声在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2014.09.05


学筝杂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