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看破东周六百年感谢纵轩兄长授权,禁止转载!
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是了解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必不可少的阶段,同时也是解读地缘政治,研究国际关系以及分析世界局势的经典范本。
随着西周王室的式微,蛮族势力趁虚而入,西周灭亡。东迁了的周王室难以振兴道统,旧有的意识形态逐渐瓦解,各个封国逐渐有了施展的自由和空间。
春秋初期,当周王室还余威尚存之时,王畿近旁的郑国首先崛起,成为了当世小霸。继而郑国的强势被其周边的各国所借鉴,卫、宋、鲁、齐等强国前赴后继力图争霸,中原腹地的博弈逐渐向更远的周边地区转移开去。
随着中央之地各强国的兼并和斗争愈演愈烈,周边的夷狄也开始趁火打劫。作为周朝拓殖的边缘地区的封国在此历史机遇下开始逐渐崛起。在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之下,齐国最先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开创了称霸的标准模式,建立了风光一时的霸业,独领中原之风骚。伴随着齐国模式的巨大成功,有实力的强国纷纷效法,先后涌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在一系列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博弈后,最终两个地处边缘地区,拥有更优越战略位置和更广阔战略纵深的封国,晋国和楚国脱颖而出,成为了争霸的主角。
这两国虽同崛起于边陲,但是晋国乃周王室之苗裔,代表了正宗的中原脉系;而楚国则历来被视作蛮夷之邦。两国的争霸构成了当时天下的两极格局,而原本烜赫一时的中央之国们却失去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都成为了两国的保护国,中原大地也变成了晋楚拉锯的博弈场。
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让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几近崩溃,原本有着最先进文化和政治架构的中原诸侯难以适应新的挑战而相继衰弱。两极格局同时给了其他边缘之邦利用与超级大国结盟并兴起的机会。整个天下却在这激烈的斗争中进入到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两个超级大国旷日持久的对抗最终让两国难以为继,随着晋国的分裂、中原地区的重组以及越、秦、燕等边缘势力的加入,世界进入到了数强并立的多极化格局之中。
战国时代,列国争霸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各国无所不用其极。在群雄并立且各自体量相当的情况下,在外部,谁占据有更有利的地缘环境,在内部,谁推行了更合理的政治制度,在总体上,谁制定了更符合历史趋势的国家战略,在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条件下,谁就是天命所归的最终赢家。 第一章.周室东迁
历史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渐变的,当一个时代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便会以标志性的冲突的形式发生系统性的变革,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一.“封神榜”如何开启乱世的序幕
任何事物在播下成功的种子之时,往往也埋下了失败的基因。成败二者不仅仅是硬币的两面,更有可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显性。
封侯天下
典故来自传说,传说源于神话,我们就从那久远的神话开始说起。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兴周灭纣,八百诸候会孟津,讨伐商纣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在完成了这番伟大的王业之后,姜子牙主持封神榜,总共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其中有姬姓子弟、开国功臣、会战诸侯、殷商宗室、各路神仙等等。到了这里,《封神演义》的故事到了尽头,而我们的历史之旅于此才是开头。
这一次“封神”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所谓“封神”未免完全流于神话,不过神话都是起自于历史的。在周朝建立之后,确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封赐,不过这却不是神话所言的“封神”,而是“分封”,而主持这场分封的也不是姜太公,而是他的同志兼同事,武王姬发的四弟,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所谓分封,就是对诸侯“封邦建国”,把周天子的同姓宗室子弟、异姓功臣宿将、地方部落首领等分配到当时华夏文明所及的各地区。在这些地区上建立诸侯各自的封国,并对诸侯册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不同的爵位,封国的大小也不一而同。天子的土地方圆千里;公爵百里;侯爵同样是百里;伯爵国七十里;子爵只有五十里的土地;男爵也只有五十里。如果土地不足五十里的封建领主就不归周天子管了,他们依附于邻近的诸侯(公、候、伯、子、男),被称为“附庸”。
当然这些国可不是随便封的。相传当时“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国。”在东方新征服的地区是周朝重点经营之地,武王姬发的弟弟康叔被封在了商人原来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以挟制河北平原的商人部落。
卫国的背面,今天河北邢台附近还有另一个姬姓侯爵封国-邢国,辅助卫国共同监控商人和东夷部族。
在更北的燕山和易水相交的地带,周武王的另一位弟弟召(shào)公奭(shì)长子在此封土称侯,此地便是燕国。燕国这块深入夷狄的周朝飞,地背山面水,是周朝势力范围内最后一块险要之地,通过它,燕国和南面同姓的卫国和邢国钳制了东夷部族的发展,也阻滞了北狄南下肆虐的步伐。
而商人的同族,东夷人的聚居地山东丘陵地区是周人另一个重点经营的地区,而周人对此地的安排也非常耐人寻味。泰山和沂蒙山的东面是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齐国,而西面则是周公的长子伯禽的封国鲁国。
齐鲁两国一武一文,周天子赐给齐国代天子征讨的特权,同时赋予鲁国掌管天子礼乐,联系中原和东方,宣播周天子的教化的角色。前者以军事手段降服东夷,后者则以文化方式同化异族,可谓是相得益彰。
作为连接周人和北方戎狄部落的屏障的山西高原,则分封有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晋国,除此之外该地区还有大量的姬姓封国,控制这些周王室的关键要地。
“封神榜”中自己人被封了,敌人也有被分封的。现实中一样如此,投降周朝的商人被封在了进河南省东部地区,并被册封最高爵位-公爵。
爵位这种虚名当然是假的,作为前朝遗民,宋国表面上很尊贵,实际上地位非常尴尬。东有鲁国,北有卫国,南有蔡国,西有管国等等,周朝安排了一圈姬姓国家看住宋国,而这块地方也是四面平原,无险可守。
周人在对商朝遗民的主体做了体面而可靠的安排后,便对另一支商人部族进行比被禁锢在固有势力范围内的宋国更加悲惨的处置。他们被周人强行西迁到了陇西,被夹在了周人的大本营和蛮族之间,为周王室饲养战马。这让他们在帮周王室做挡箭牌的同时还不得不牢牢依附于它。更不济的是,他们连宋国这样的名分都没有,连个封国都不是,仅仅只是附庸而已,这就是秦。 其他一些部落首领,如大禹的后代被封在了杞国,舜的后代被封在了陈国等等,至于其他的一些未完全开化的部落或是和前朝有着暧昧关系的族群,则都被分封在了边疆蛮荒之地,如楚国和徐国等。关于各国的情况,在后面的会一一详细提及。
而周天子自己则坐镇周部落的龙兴之地渭河平原,称之为宗周地区,都城镐京位于今天西安左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王室在洛阳盆地还有封地洛邑,此初被称为成周。洛阳盆地是连接中原和东方的战略要地,这一点从三国时期董卓面对关东诸侯的追击,在逃往长安之前毁掉洛阳城中可见一斑。
统治并不必做到将自己的势力完全覆盖到所辖范围内的每一点,这样成本太高,事实上也没人真能够做到。只要能站在法统的制高点,占据核心要地,控制关键节点,外再辅以武力挟制。
除了硬性的武力手段之外,文化安抚和血缘同化等软性手段在长期的统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