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99%的学生都会出错的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弹】

2023-11-17 00:05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Hello各位淀粉们晚上好!最近,小历收到了不少淀粉想要关于历史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这不,有求必应的小历来了~今天要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古代史部分易混易错的知识点。重点!!!文末有完整版的PDF获取方式(小彩蛋~还附赠有配套的例题哦~)

易错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下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易错点拨】西周建立后周王广泛分封,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各诸侯国逐渐形成割据势力。这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埋下了割据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易错点拨】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封割据埋下了隐患。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易错点拨】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

易错点2秦汉至宋元的政治制度

1.郡县制最早不是出现于秦朝

【易错点拨】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表现。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2.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易错点拨】西汉初年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汉初政权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也曾重视才能

【易错点拨】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士族完全把持了官史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底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4.宋代官僚体制运行中的理性色彩

【易错点拨】两宋时期,在士大夫们积极参与设计更革之下,设官分职体制中的理性化精神日益显现出来。官、职、差遣的分离,在缓和矛盾、着眼效率的同时,确立了职级与事类的分立体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

5.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易错点拨】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技制度,将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制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6.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易错点拨】行省作为中书者的对外派由机构,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基本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行使权力时要到中央的节制,且行省内部也存在权力制约,行省权カ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中央集权服务。

易错点3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1.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

【易错点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但很多时候由干皇帝年幼或不理政事,会有人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因此便出现了宦官专权、外成千政的现象。不过,这些现象反映的不是皇权的削弱,而是皇权的强化,因为宣官、外威的权力皆来源于皇帝。

2.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易错点拨】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技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内阁有一定权力,且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

【易错点拨】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它并非无任何权力,明朝后期,很多时候内阁都在履行宰相职权。此外,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4.明清君主专制强化预示着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易错点拨】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这严重阻得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5.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内涵不同

【易错点拨】君主专制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专断独載,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权力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今,一切受制于中央,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一般来说,君主专制以中央集权为基础,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皇权削弱时,往往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6.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易错点拨】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的作用。宋代的“台谏合一”和清代的“科道合一”使监察制度逐渐成为专制皇权驾驭百官的工具,而失去了对皇权监督制衡的功能。但在某些时期,监察制度还能发挥部分“匡正君主,谏诤得失”的功用,并成为相权制衡皇权的有力杠杆。

易错点4     古代中国的农业

1.自给自足并不意味着生活富足

【易错点拨】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考生认为小农经济下,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事实上,由于小农经济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以及封建政府沉重赋税的压迫,农民的生活非常困苦。如秦代“收秦半之赋”,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2.均田制下并不是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

【易错点拨】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土地都属于国家。均田制下政府将手中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和部分官田进行分配,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的范围。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荒地的开垦以及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均田制这个概念大家不太明白的话,可以翻开我们的复习笔记书看看哦~


3.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

【易错点拨】中国古代的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它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秦汉以后,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归根到底是受皇帝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得到继承,井以新的形式与土地私有制结合起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主要体现为历代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的对国家土地籍册上的每一亩土地的最后处分权和户籍册上的每一个人口的直接调税权。

4.佃农在封建社会并非始终没有自主性

【易错点拨】宋代以后,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当时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就形成了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营的重要经营方式。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离去,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土地经营中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随着佃农队伍的扩大和自由关系的发展,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以土地依附为主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

5.正确认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粮食不能自给的现象

【易错点拨】江南地区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供应区,但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这是由于当时江南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并不意味着当地农业衰落。

6.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

【易错点拨】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此外,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易错点5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并非与市场毫无联系

【易错点拨】虽然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但其并非与市场毫无关系,实际上官营手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行业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用来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的逐渐加强。

2.西汉盐铁官营政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易错点拨】盐铁官营虽然产生一些弊端,如产品价格昂贵、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服役等。但是,其在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富商大贾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明朝中后期,在中国局部地区的某些生产领域手工工场得到快速发展

【易错点拨】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部分行业的生产工具与产品产量增加,技术进行了更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通过雇“机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资本主义萌芽局限于部分地区的个别行业中,中国并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易错点6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1.中国封建社会商人的权益受到一定保护

【易错点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人的权益不受保护,实际上,各级政府是不能随意向商人征收苛捐杂税的。

2.清朝海禁政策曾松动过,但仍有诸多限制

【易错点拨】清朝海禁政策曾松动过,但其松动是有限制条件的清朝总体上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古代也存在惠商政策

【易错点拨】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但封建统治者也会因形势变化对该政策做出调整,一定程度上放宽对商业发展的限制,甚至表现出“惠商”的一面,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

4.古代朝贡贸易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易错点拨】朝贡贸易是一种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朝貢贸易往往不计经济效益,有时会耗货国家大量财力,但朝貢贸易为中国引进了许多异域珍宝,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同时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具备前提条件

【易错点拨】资本主义萌芽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未能茁壮成长,也没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易错点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

【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如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例如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词严别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兵家主张通过战争来达到国家的目的。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认为“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式战国初期的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知不可为而为之”;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

但诸子百家的思想也体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例如,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在追求目标上与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2.百家争鸣的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

【易错点拨】百家争鸣现象实际上是诸子百家因各自在治国方略上的主张不同产生思想领域的冲突,其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即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其主张最受统治者欢迎。

易错点8   秦至唐儒学的发展

1.秦始皇禁儒,但并没有废儒

【易错点拨】秦始皇禁儒,但井没有废儒,儒家思想对秦朝法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为吏之道》中,明确要求官史宽俗忠信、安贫乐道,执政者应修养身心。秦律中明确规定“殴大父母,醇为城且春”,还规定如果父告子不孝,官吏应无条件抓捕儿子,然后再查明真相。这说明秦朝统治者认识到儒家的内圣之道有利于现固自己的统治。

2.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

【易错点拨】汉代儒学是对先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华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都重视对人民的教化;都重视以礼治国;都强调重义利;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不同点:①来源不同。汉代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依据《公半春秋》学说,吸收融合了阴阳家,道家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②内容不同。汉代儒学主张“大一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这些不同于先秦儒学的内容。③先秦儒学在所处的时代不受重视,只是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一种,汉代儒学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成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其他学派的思想并未消亡

【易错点拨】“罢独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是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但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新儒学中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例如,汉代新儒学中的“君道无为”是对道家学说的借鉴;“德主刑辅”是对法家学说的借鉴:“天谴灾异”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借鉴;等等。唐朝时,道家一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三教合一并非佛教、道教、合为一个整体

【易错点拨】三教合一并不是说三教合为一个整体,而是三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具体来说,佛、道、儒经历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过程。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道教与儒教的磨合期。隋唐时期是佛、道、儒三教并立、会通的时代。

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始,今儒官、僧侣和道士聚集在一起进行“三教讲论”,之后渐成风气。宋代理学兴起,三教合一朝儒家倾斜的势头愈来愈明显。

易错点9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诉求

【易错点拨】“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的等级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诉求。

2.程朱理学中的积极因素

【易错点拨】一般认为,程朱理学专讲道德性命、修身养性,不务实际,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后逐渐变成僵化的教条。但程朱理学中也含有积极因素,如其在确立初期强调经世致用,鼓励人们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重视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等。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易错点拨】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部分。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论和“格物致知”论;二者都继承了孔孟“仁”和“礼”的思想、核心思想都是“理”。两者都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4.王阳明心学高扬人的主体精神

【易错点拨】王阳明鼓吹人的主体精神,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之理只是我心;人要去除一切私欲,回复己心固有的良善本性,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这种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思想,有激励人们冲破传统束缚、诱发新思想的积极意义。

易错点10      明清之际的儒学

1.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

【易错点拨】尽管李贽、黄宗義、顾炎武、王夫之都激烈地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但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不断为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2.李贽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并未突破传统儒学范畴

【易错点拨】李贽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虽然使儒学受到冲击,但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李贽也并未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学,他的思想仍未跳出儒学范畴,仅仅是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

易错点11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领域

1.虽然古代中国重道轻器,但不少科技成就仍是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取得的

【易错点拨】从整个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看,“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不利于科技发展;但有些科技成就,如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往往是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取得的。另外,有些科学家本身就是政府官员,如沈括、郭守敬等,他们往往利用家力量来推动科学研究。

2.明清之际,中国的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前列

【易错点拨】明清之际,以总结经验、整理典籍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前列,但中国却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的近代自然科学,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落后于世界。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看完是不是收获满满,那就快点赞、收藏、分享吧~给小历加加鸡腿。想要获取完整版的童鞋们,在微信公众号后台聊天框发送暗号“中国古代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就可以获取啦!期待小历下次给大家带来中国近代史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吧~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99%的学生都会出错的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