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个人归纳---古代印度(一)
吠陀文明与种姓制度
哈拉巴文明,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哈拉巴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两个重要的手工部门是制陶和纺织。后存在几百年后突然消亡,原因仍然存在争议。
吠陀时代,古印度氏族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历史时代,时间为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记载这一时期的主要文献为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因而得名。《吠陀》总共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反映吠陀时代前期,时间为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900年。另外三部反映的就是吠陀时代后期,时间约为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关于吠陀时代社会性质一般认为是军事民主制。

《吠陀》,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婆罗门祭司用于祭神的颂诗、经文以及咒语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权威。共有四部分别为《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印度现存最古的诗集,记载上古社会神话传说,表现和歌颂大自然,反映上古社会现实生活和原始宗教。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
婆罗门教,古印度最著名宗教,形成于吠陀时代后期,主张梵我一致说和业力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主要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主要经典。公元前4世纪前后开始衰落,之后融合佛教以及印度其他教派形成印度教。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影响深远,婆罗门教典籍规定了四个瓦尔那,婆罗门充当祭司,刹帝利充当武士,吠舍就是平民,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中世纪时又分化出阇提制度,安世袭职业划分排他性的等级或身份集团,种姓之外又有旃陀罗的“不可接触的贱民”。1947年印度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其影响力仍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