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连有位“大得郎”,饭量惊人:今天才吃十来碗,对不起大家
大学生连记事10
孟定降水丰沛,光热充足,田地又是如此肥美,竟然种不出小麦、油菜,令不明就里的人匪夷所思。此前,有人不信邪执意种过,虽然也发了芽开了花,而且叶肥杆壮,小麦还抽了穗,油菜开花时也是一片灿烂金黄,到头来始终未见小麦低头,更不见油菜结籽,狗咬尿泡空欢喜,徒费了许多劳力。
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内地,许多地方为了绿化美化环境也能种芭蕉、香蕉,虽然也枝肥叶茂,一片翠绿了,末了却不见挂枝结果,应该说也是气候使然。
不产小麦,也不见村民们怎样把它当回事,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吃面食的习惯,遑论做面点的功夫技巧了。在孟定街上,那唯一的一家饭店里几乎就不见卖过馒头包子花卷。傣族乡亲们祖祖辈辈、年年岁岁最喜爱的主食,是糯米饭。时至今日,在孟定街以至景洪、芒市、瑞丽的农贸市场,都有专卖糯米饭的摊位,随便花上少许钱,卖家将糯米饭置于芭蕉叶上,再夹上一油条或火腿肠,顾客接过去,边走边吃,一价廉物美的早餐就这样解决了。
孟定这地方的糯米,颗粒浑圆,生长期长、产量虽低,却是晶莹剔透,粘糯芳香,质量上乘,软硬适度,老少皆宜。
“云南十八怪,芭蕉叶当碗筷”。寨中傣族乡亲们出外干活,只需随手撕下一片笆蕉叶包上一团糯米饭和少许色似红糖的菜末,到时用拇指并食指抓上一撮糯米饭,蘸上一点菜末吃下,就算是一餐午饭。这糯米饭粘性强,利于手抓。傣族乡亲们吃饭少用筷子,惯于用手抓着吃,有粘性的糯米饭正合乎他们的需要。
我们学生连入乡随俗,让炊事班用糯米饭外加一勺白糖来代替早餐,省力省事省时还省钱。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糯米饭有人就是横竖吃不惯,咽不下,特别是那几位天天顿顿面条馒头就着大葱百吃不厌的山东、河南大汉,见了糯米饭就烦,勉强吃下,俨然就与吃忆苦饭一般。有人戏称他们是“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实则乃习惯使然。当然也另有一些人天生就是一吃糯食的料,连里的老X就是吃糯食的痴货。
这老X是一农家子弟,家住山区,入学伊始在作自我介绍时,老X道:“我叫XXX,是XX县大得郎公社大得郎大队大得郎小队人。”老兄一口气连说了三个“大得郎”,全班无不捧腹,从此便获得美名“大得郎”。
“大得郎”是一标准的吃货,到部队锻炼,最让他满意的就是吃饭不限量,可以撑开肚皮使劲吃。他对糯食情有独钟,吃糯米饭时无需另加白糖,一口气便可以连吃数碗。那些不喜食糯食者,闲着没事便一个个呆鹅似地看着“大得郎”大口吞咽,扎实羡慕,一时观者如云,以至他每吃完一碗,只需将碗往前一推,就有“志愿者”屁颠屁颠地捧着碗去为他盛满。
看着周围的人那副惊叹以至目瞪口呆的样子,“大得郎”甚是得意自豪,亦更加旁若无人。有时连长也会过来凑热闹:“XXX,再来一碗吧!我给你满上了。”这时,“大得郎”便愈发地来了精神,高声应道:“感谢连长鼓励,再来一碗!”连长果然盛满一碗恭恭敬敬地双手奉上。
直待真个吃不下去了,“大得郎”这才依依不舍地将碗放下。只见老兄缓缓站起时,还不忘带着几分歉意,对着周围捧场的人群道:“这几天身体不爽,胃口不开,来不得糯食,总共也就才吃了那么十来碗,不好意思了,对不起大家!”说罢,目不斜视,腆着肚子,迈着方步,自顾自地坦然而去,把一群围观者晾在了后面。
这老X饭量惊人,但绝对不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他是连里干活的好手,浑身似有使不完的力气,平素无事,常抡着一柄大斧在饭厅门前练臂力,不用一个时辰,便能劈出一堆小山似的白花花、香喷喷的烧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