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说说中文系过往,漫谈阅读。

2019-06-05 14:10 作者:浅间  | 我要投稿

打算参加高考作文的活动写了这篇文,然后审核的时候通过了但是却因为不符合主题所以没有算入活动囧——其实我觉得这种情况最好是打回来修改而不是小编调整了直接发啊。。。

本来想着就当写了篇专栏吧,结果好像标题有点营销标题党的感觉,虽然是官方给的题目但是看了下还真有点……

反正并没有被算为活动文,那么为了不造成误解,我决定还是把标题和内容做些调整和修改。让大家看得开心我自己也别有压力:)


鉴于B站只能修改一次,如果再出什么篓子我就只有删帖重发了囧

以上为关于文章变动的解释,以下为原文。


大学毕业N年,没想到居然能在B站再写一次高考作文。

可惜我已经写不出当年那种议论文了(真拿去考场搞不好跑题直接给0分)。

 

这么一想真开心啊。

已经成长到了可以自由选择写不写、写什么的年纪,然后依然在开心地写着东西。


因为是写作文,所以我不打算配插图。

如果你们看不下去,那就说明我写得还不够好吧-v-


 ———————————————————————


大一的第一节写作课

 

我觉得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大一的第一节写作课。

作为未来我们系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我的写作老师在那堂课98%的时间里没有说一句话,而是花了几乎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写了一黑板的作者+书名(我们大学教室黑板是真的大啊……)。

台下的我们从坐等老师开口,到惴惴不安地怀疑他到底要做什么,再到拿起笔不知所以然地抄写书单——然后悲伤地发现——来不及了,下课之前根本不可能抄完啊!!!

 

当整个黑板被抄满之后【离下课也没几分钟了】,老师终于丢下笔转过身对我们说了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

如果你们在大学期间能够把这些书全部看完,我就没什么可以教给你们的了。

 

然后下课铃响了。老师在我们的惨叫声中擦掉了自己写了一节课的板书。

 

全班没有一个人抄完这样庞大的书单。

而大学四年毕业之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看完了哪怕只是自己抄下来的部分书目。

 

我们都没有自学成才。

却明白了阅读对于学中文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高中到大学的阅读升级

 

摸着良心说,我高中其实已经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了,而且当时暗戳戳地自觉自己看的书比同学更高端——

 他们在看郭敬明,我在看亦舒;他们在看沧月,我在看《搜神记》;他们在看杂志上的鸡汤,我在看《相约星期二》;他们在看鬼故事,我已经看完了整个鸡皮疙瘩系列……

(虽然会暴露年龄但还是提前说一下:我高中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不要用现在高中生的阅读来对标)

 

然而自以为涉猎甚广的我却发现,写作老师那一黑板的书单,好像我几乎都没有见过。

 

王小波、村上春树、杜拉斯、毛姆、王尔德、托尔金……他们是谁?

《海边的卡夫卡》《情人》《月亮与六便士》《霍乱时期的爱情》《夜莺与玫瑰》——恋爱小说就罢了,为什么会给大学生推荐童话故事?

 

我一脸懵逼地走进学校图书楼,出来的时候怀里抱着《海边的卡夫卡》和《挪威的森林》。

 

然后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关于爱情的比喻可以是: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我就这么喜欢你 。

 

仿佛走进新世界的我决定,要像书里的少年那样投身书海:“权当自己是块海绵,至于保存什么抛弃什么,日后在定不迟。

 我开始近乎疯狂地阅读。


书海无涯

 

我们学校图书楼层数大于4,一二楼大部分是自习阅览室,三楼及以上主要是借阅室。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站在三楼豪迈地想着,我要从三楼看起,争取四年看完大部分感兴趣的藏书!

——然后大一大二每周4、5本,大三大四每周2、3本,直到毕业我也没能上到四楼……(所以至今我也只知道图书楼层数大于4而不知道等于几……)

 

毕业的时候我站在图书楼下面依依不舍地仰望。

那时候才第一次明白了从小听到耳朵长茧的“学海无涯”是什么意思。

 

几千年时光如筛,大浪淘沙留下最最精粹精华的文字。

也许很多人一生几十年也就留下那不厚的一本书册——但是几千年里存在过多少这样的人啊。

 

穷尽一生,没有人能将它们看完看尽吸纳完全。

书对于个人来讲,是永远挖不尽的宝藏。

 

电子书与碎片化阅读

 

大学毕业之后,我开始了租房生涯。

租房=不定时搬家,而搬家的时候搬书,真的是,太要人命了。

 

没钱没地方且为了搬家方便,那一两年我开始沉迷看电子书,而且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碎片化阅读开始占据我的生活。

 

电子书真的很便利。

便携、便宜、不占地方,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拿出手机或者Kindle看起来。

而新媒体的碎片化阅读真的很吸引人——有很多很多的人为你整理出各种摘要重点,用有意思的文字讲给你听,只需要随手标记就能保存收藏,仿佛可以为你省下大量的时间。

 

让我从“看过就是学到了”的幻觉中清醒过来的,是一次难得的存储空间不足。

我对着电脑删删减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文件夹,打开是一大堆零散的截图,明显来自某篇很不错的学习文章——但是我已经完全忘记了那篇文章是什么,也没有办法根据这些截图拼凑起在阅读时觉得非常有用的内容。

 

我终于回头认真去想,那些我看过的电子书和花费了大量碎片时间的新媒体。

我发现我很难从电子书里找到那些我想要回顾一两次的经典语句,哪怕我当时给它标注划线。

而更可怕的是,我发现我居然根本想不起来我两周前到底在公众号里看了些什么东西。

 

后来我去图书馆办了张借阅卡。

开始重新像大学时候那样做摘抄写读书笔记。

 

Kindle我只看闲书了。

至于碎片时间,我开始在书桌、床头和办公室各搁几本不同类型的书——阅读一本书,为什么要被时间的长短限制呢

 

用阅读提升文学素养or写作能力

 

当我变成一个能靠码字活得还算滋润的人的时候(并不是作家),有个小朋友来问我:

 

小朋友:怎么才能写好文呢?

我:多看书呀。

小朋友:可是我前两个月看了3、4本书,没有感觉自己有什么提升啊。

我:额……你看的什么书?

小朋友:《XXX》《XXX》《XXX》(全是小说)。

 

我……目瞪狗呆。

 

然后开始给孩子认真科普——

 

如果你想很快地提升自己某个方面的写作能力或素养,那么你得看一些指导类、汇总整理类的书籍。

比如你想学写剧本,那就去看《故事》——这种方法论一类的书能够很快的带领新手入门并且带来很明显的改变。

再比如你想迅速了解唐诗宋词,那就去看看叶嘉莹先生的著作——这种汇总指导类的书能够很快让你对想了解的东西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而如果你想有整体全面的升华和改善,你需要的是长期大量持续不断的阅读。

读书对人的影响其实更多的是潜移默化,我曾经因为怀孕生娃接近一年的时间没有写东西只是阅读。小说散文古诗词,名作新书网文不限。

然后恢复上班后明显感觉写东西更加游刃有余,外包的文也被编辑点评曰:文风成熟了很多。

 

积累引起量变,量变再到质变,大概不管学什么东西,都是如此吧。

 

结尾点题

身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然后摸爬滚打一直赖在文字工作圈子里不肯离开,最后终于靠码字过上幸福生活的人。

在提升语文(文学)素养这个问题上,我给出的依然是这个人人都会说的意见:多读书。


坚持读下去,广泛大量地读,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逐渐扩展和深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愿我们都能积跬步以至千里吧。


———————————————


本来觉得这样简单的观点只简单写个随笔就好,结果一不留神就2000+了……

要是真当作文写,怕是其他内容都得交白卷……

差不多就此搁笔吧。

 

以上:)

说说中文系过往,漫谈阅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