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人,一旦被“功利化”驱使,那就糟糕了!事实上,这才是读书的真相……

2022-07-08 11:00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果一个人,希望自己靠升官来增加俸禄,那样的升官都是虚升。

「曾仕强每日箴言」

如果有人问:你读过书吗?亦或:你会读书吗?


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


毕竟,现在都是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谁没读过书呢?


可是,如果人人渴望成功,人人渴望名利双收,读书的价值,貌似已经等同于成绩和分数。


那么,读书只是为了考试考名校;读书只是为了晋升考级考证书;读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


你觉得这个问题,还很奇怪吗?


读书人,一旦被“功利化”驱使,而迷失了目标,失去动力之时。


就会把“学而优则仕”想象为读书只是为了做官,把“升官发财”想象为升官就会有意外之财,甚至于把“黄金屋”和“颜如玉”作为努力读书的目标。


读书,一定要小心,尤其是读儒家的书。


很多内容明明是被我们读错了,搞得僵化了,还要去责怪孔老夫子,硬要说他礼教吃人,礼教害人。


这明摆着就是不讲道理。


其实,错在我们。


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读书已然成为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


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


读书,若只为考个好成绩;读书,若只想着升官发财;读书人,若五谷不分,什么事情都不会做——


那,读书人的价值又在哪里?



1读书为了做官,你能胜任吗?



一般人受到“学而优则仕”的鼓励,往往是有机会便要从政,没有机会也要极力争取。


可惜,大多数人不知道:从政做官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到底有多么重要,从政做官所需要的政治智慧要有多高明才行得通。


单凭“舍我其谁”的无比勇气,非要挑起重大责任。


唯恐自己的才能,不为人所知,不受高层人士赏识,而对于自己是否拥有真才实学,能否胜任,反而不在意。这样能行吗?


其实,“学而优则仕”并不是说,读书只是为了从政做官。


子路做官做到季氏宰,就委派子羔去当费县的地方官。


孔子却说,子路是在害死别人的儿子。


子路反驳:既然有人民,也有社稷可以学习;何必读书?


孔子感慨道:“所以,我最讨厌巧言逞强之人。”


其实,孔子非常担心。因为子羔学业尚未完成,便要出任官职,孔子唯恐他做不好。


子路不但不诚心受教,反而说一大堆理由,难怪孔子很不高兴。


《论语》说:“学而优则仕。”


其主张的是,先读书,把学问做好。等到拥有了真才实学,能够胜任,再去做官,以免使人民受害。


这才是“学而优则仕”的真正涵义。



2升官发财,是好事还是坏事?


升官跟发财连在一起,是不是表示升了官,就会有意外之财?当然不是。


《易经》说:“聚而上者谓之升。”


升卦代表的是人类自强不息的一种动力。只有目标正大,行为光明,才可以不停地追求上升。


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靠升官来增加俸禄,那样的升官都是虚升。


如果一个人,要求自己靠升官来提升品德,这样的升官才是真正的实升。


一种是虚升,一种是实升,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人最喜欢升官发财,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靠升官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以此来为百姓公众谋取财富。


那么,随着公众财富的提升,自己也随之得到更多的薪资与酬劳。


这样的升官发财,自然是好事。


如果靠着升官来谋取私利,靠着升官去谋取不义之财,尤其是大灾大难之时,打着救灾解难的幌子,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


这样的升官发财,当然是违法坏事。


我们中国人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绝不可取。



3做官了,就不用读书了?



《论语》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仕”是指做官。


做官有余力,就要读书,研究学问。读书有余力,就应该从政做官,从事公务工作。


人类是政治的动物,政治的最大功能,是提高人民的品德修养,促进人民的高贵生活。


读书,待学问充实之后,愿意贡献所学,为人民服务,为公家做事,这是善尽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可惜,一般人只记得“学而优则仕”,却严重地忽视了“仕而优则学”。


因此,做官的人,如果认为,官做这么大,为什么还要读书?那就会愈来愈闭塞,愈来愈落伍。


其实,做官之后,往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善用工余时间,读书深入研究学问,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个人,是否有机会从政做官,个人自有个人的命,不必强求。


有机会就要多读书,这是人人应该做,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


那么,一个人读书了,就有资格叫做读书人吗?


不一定。



4谁有资格叫做读书人?



古代的“读书人”叫做“士”,现代的“读书人”叫做“知识分子”。


《论语》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认为:一个读书人却贪恋安逸的生活享受,那就不配作为一个读书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甚至完全背离了孔子的主张。


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住进黄金屋才去读书,或者只是为了博得美人心才去读书。


请问:这种人的品德能好到哪里去?这种人怎么有资格叫做读书人?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读书,不能当作创富手段。


读书人,如果不重视品德修养,势必会利用知识来谋取私利,以致影响到社会公益。


还有什么资格叫做读书人?


所以,读书人,除了职业技能要不断提升,更要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其实,孔子所讲的“士”就是修德之人。


一个人,只有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大家的模范,扪心自问而问心无愧,才有资格叫做读书人。



5读书人的修养与责任



《易经》说:“蓄牝牛,吉。”


离卦提醒我们,作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是不能认主人的。


如果谁有钱,就为谁服务,这是害己害人,最后害死很多人,影响到社会公益。


所以,读书人要有良心,要老老实实地忍辱负重。


忍辱关,是人生最难过的一关。忍辱负重,是读书人最起码的修养。


哪怕人家批评,哪怕人家嘲笑,哪怕人家正面攻击,读书人都要保持无所谓的态度。


只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就是了,而且不能谋求功劳。


所以说,有功劳的读书人,修炼忍辱负重,可谓是难上加难。


读书人,一定要修养美好的品德,不仅要忍辱负重,还要谦虚谨慎;不能狂妄自大,更不能瞧不起别人。


离卦说,唯有如此,才可能吉祥。


《易经》说:“王用出征。”离卦是要大放光明的,所以“王用出征。”


离卦走到最后,对于邪恶是要明察秋毫的。而且,还要把邪恶在有生之年全都消灭掉。


除恶务尽,这就是读书人最后的责任。


其实,做官和读书,目的都一样。


都是为了唤醒自己的道德良心,同时唤醒公众的道德良心。


都是为了善尽社会责任,共同为增进人民的道德修养,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贡献所学。


读书和做官,目标一致。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本文策划:若卿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读书人,一旦被“功利化”驱使,那就糟糕了!事实上,这才是读书的真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