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于禁 字文则

于禁 字文则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巨平(今中国山东省泰安)人。黄巾之乱时,于禁由鲍信招募讨伐黄巾军。后来鲍信向曹操献出兖州,于禁转为王朗部下。王朗荐于禁为大将,曹操召见后拜军司马。公元197年,于禁随曹操至宛,张绣投降。后来张绣再次反叛,曹军阵营遭遇突然袭击,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乱。唯独于禁约束部下,且战且退。在路上,于禁发现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一问之下,原来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于禁一听,便追讨这些同为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敌,逃回曹营打小报告,诬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劝于禁首先向曹操处报备,但于禁说:“现在敌人在后面追来,我首先抗敌,至于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谣言止于智者,怕什么?”于是,于禁先筑好了濠沟以防敌人进攻,然后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释。曹操听了,认为于禁的做法很对,当众赞赏,并封于禁为益寿亭侯。公元198年,于禁破张绣于穰,擒吕布于下邳。199年,与史涣、曹仁、乐进攻破眭固于射犬。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于禁急攻昌豨,昌豨与于禁是旧交,便向于禁投降。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当让曹操处置,于禁曰:“你们难道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吗!在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昌豨虽然是我的旧朋友,但我岂可以因此而失节!”自临与昌豨决别,陨涕而斩之。当时曹操军在淳于,闻而叹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运啊!”
建安廿四年(219年),关羽攻樊城,于禁与庞德一起救援曹仁,时汉水暴涨,水淹七军皆全没。于禁和众将登高坡望水,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关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随即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而庞德则大骂关羽,宁死不降被处斩。
后来关羽被孙权击破,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吴国,曹丕即位,孙权称臣。公元221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于禁回魏国之后,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当时于禁的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脸又消瘦憔悴。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而当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令于禁惭愧对主上,不久抑郁得病死去,谥号为厉侯。
统帅 B
(于禁统御师旅,奉令无犯,每临战攻,无坚不陷。淯水之难,禁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武力 B
(于禁常为先登,奋强突固。官渡之战,魏武与袁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
军谋 C+
(于禁当敌制决,靡有遗失。故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惜乎突逢霖雨,为关羽所擒,竟弗克其终。)
智略 C
(于禁最号毅重,然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内政 C
(于禁奉法行令,能治乱伍。时宛城之败,军乱,禁徐整行队,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
魅力 C-
(于禁为国家宿将,以威慑众,持军严整,亦当时之杰。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及至晚年,败数万众,生降于敌,不免为人所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