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打卡31-40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见项背强的证治。
太阳病兼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因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故兼见项背拘急不舒。治疗宜葛根汤发汗解表、疏通经脉。
值得注意的是,太阳中风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而本条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应当用麻黄汤加葛根,仲景反而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因凡是痉挛拘急的证候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考虑到麻黄汤发汗力强,加葛根升阳发表,恐汗出太过而伤津液,故用桂枝汤为底以解肌发表,加葛根滋生津液、疏通经脉,加麻黄发散风寒。
总之,既能发汗解表、疏通经脉,又无过汗之忧。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病兼见自下利的治法。
既有太阳病的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几几等表证,又有下利的里证,故称为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是指不因误下而自然发生的腹泻。这是因为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外寒内迫肠道所致(肺与大肠相表里)。这种下利主要是由于表寒所引起,病偏于表,故用葛根汤解表散寒,表解则里自和,下利自止。
病毒性感冒兼见大便溏泄属胃肠型者,用本方亦有效。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病兼见呕的治法。
太阳病兼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因表寒郁闭,寒邪犯胃,胃气上逆,故兼见呕逆一症。因表里同病,故称为太阳阳明合病。寒邪在胃而不在肠,故不下利而见呕。外有表邪,用葛根汤,寒邪犯胃,胃气上逆,加半夏(组成小半夏汤)降逆止呕。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按:太阳中风表虚证,医者不用桂枝汤以解外,反以泻下药攻里,因患者素体阳盛,误下后外邪内陷于里,从阳化热,热邪下迫大肠故出现下利不止,热迫于肺,故出现咳喘。热邪迫津外越,故汗出。脉促,即寸脉浮尺脉沉,是表未解的一种脉象。
综观之,外有太阳表证未解,里有阳明热性汗出咳喘与下利,但里热偏重,选用葛根芩连汤治之。方中葛根解肌发表,又可升阳止利;黄芩黄连相配清热止利;甘草调和诸药,同时防止苦寒伤胃,又缓急迫。
辨证要点:太阳阳明合病,外有身热,里有下利,肛门灼热,口渴,舌红苔黄微腻,脉数。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伤寒的证治。
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外,故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腠理闭塞,汗不得泄,热不得散,邪不得出,故头痛发热、恶寒特别明显。寒邪外束,太阳经气不疏,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邪闭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故汗不得泄、高热而喘。此外,本条仍可见“脉浮紧、舌苔薄白”。
因正气尚可,此时只需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助正气通过汗出的形式祛除邪气即可。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用以发汗开腠理,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相配使肺气可宣可降而咳喘止,甘草调和诸药,又可防治麻、桂发汗太过。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按:本条辨太阳与阳明的喘满和治法。
太阳病与阳明病都可见喘,但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喘,是由于表邪不解,邪气犯肺,肺气失宣,气不得旁达而上冲,导致喘而胸满,此时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而阳明里实热证的喘,是由于里实热结,腑气不通,气机阻滞,导致喘而腹满,此时用攻下法使腑气得通,喘满自除。这正是胡老应用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治疗咳喘的眉目所在。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按:本条讲述了太阳病日久后出现的三种症状及治疗方法。
第一种是患太阳病数日后,脉由浮紧变为脉浮细,提示邪气渐衰,表证将除,脉细,主气血亏虚不足,是之前正邪交争之后的结果,外证基本解除,无他症,只需修养生息,恢复正气即可。
第二种是正邪交争后,脉浮紧变为脉弦细,邪由太阳传入少阳,出现口苦、胸满、胁肋疼痛等症,此为病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即可。
第三种是太阳病虽已数日,但脉仍见浮紧,提示正邪仍交争于表,无论是经过十日、二十日,只要病仍在表,正气不虚,仍可继续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按:本条论述表有寒邪,里有郁热的证治和治禁。
此处“太阳中风”应为“太阳伤寒”,风寒邪气侵袭肌表,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属太阳病。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故烦躁,属阳明病。总属太阳阳明合病,用大青龙汤外解表邪、内泄阳郁之热,表里两解。
若脉微弱而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表虚证,此时误投峻汗的大青龙汤,易过汗伤津,阳随津脱,不能温养四肢,导致四肢厥冷,就急需回阳救逆了。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之峻剂。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以辛温发汗,散寒以启表闭;石膏配麻黄解肌以开阳郁,又可清阳明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防止发汗太过。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按:本条讲述的是湿在肌表、郁而化热的证候。
太阳伤寒本脉浮紧身疼痛,但此处是脉浮缓、身不疼但重,说明表邪不重,而是水湿郁于肌表所致。以方测症,还应见到湿郁化热,郁热扰心所致的烦躁。选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通过汗法将湿邪从汗孔而出。此外还要与少阴病的溢饮证相鉴别,该类证候也能见到身重、烦躁,但其往往伴随有脉沉微细,恶寒肢冷,神疲乏力等表现。少阴证是绝不可用大青龙汤,误用则过汗亡阳。
郝万山老师曾叮嘱:大青龙汤服用汗出后,则停服,改用较缓和的发汗剂,以免亡阴伤阳。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表有寒邪,里有水饮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条文一开始就指出了外寒内饮小青龙汤证的发病机理。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提示“表不解”。心下部(肺)有寒饮之邪内停,即所谓“心下有水气”。水饮犯胃,胃气上逆,故干呕。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
由于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易出现诸多的或见症。水饮内停,津液不化不能上承,则渴,但不欲饮水。水饮邪气下趋大肠,清浊不分,则下利。饮邪阻滞胸中气机,则噎。水饮下流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甚或少腹胀满。寒饮迫肺,肺气上逆,则喘。方用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化水饮,表里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