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翻译实践公益沙龙干货盘点
图书翻译实践公益沙龙(第十期)
机器翻译和AI时代人工译员的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Chat GPT的火爆,许多的翻译工作者和学习者都有了被AI替代的焦虑。为了解答人工译员如何在与机翻的竞争合作中保持不败之地,4月21日,由翻译技术教育研究院举办的“图书馆翻译实践公益沙龙(第十期)圆满完成!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汪淳波教授,在本次公益沙龙中与我们分享和探讨了机器翻译和AI时代人工译员的优势。
分享嘉宾:汪淳波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
英语学院翻译系主任
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主任
沙龙回顾
汪教授以译者的视角,从译著成果和译者优势两方面出发,首先为我们展示了他近些年来的翻译成果。汪教授基于丰富的实战经验,就机器翻译和AI时代人工翻译的优势作出了他的分享。
(王教授部分翻译成果展示)
汪教授首先为我们展示了一张翻译数据分析表,由图表中可以看出一些常用翻译机器在初次翻译时的翻译质量不如人工翻译,但对于图书翻译来说,大量的翻译工作依赖于机器翻译,但考虑到机器翻译的准确性,人工翻译就显得尤为必要。
汪教授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他选择deepl的译文作为对照样本,从八个维度向我们介绍了人工翻译相对于机器翻译的优势。
1、理解原文
机器翻译依赖于表面的形式,通常为直译。在遇到一些中文形象的比喻和古语现代化词汇时,则不如人工能准确理解其意思。
2、灵活表达
对于语言中省略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在翻译时,人工则能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将其表达完整。
3、逻辑关系
机器直译往往对于语句理解是最直观的翻译,这个时候需要人工进行逻辑调整,将语句翻译的更为合理,将意思表达更明确。
4、常识意识
机器翻译的常识意识不如人工敏感,对于部分长难句的翻译有时明显构成与常识违背,而人工翻译则会对句子进行正确理解后再做调整,将原文准确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5、纠错能力
机器翻译是将原文意思尽量准确的表达出来,但对于原文逻辑表达有错误的地方,并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正,这便是机翻不如人工翻译灵活的地方。
6、批判性思维
人工翻译不是机械的完成意思的简单转达,更重要的是人脑具有批判性思维,对于原文中前后逻辑矛盾或是与生活常识判断相矛盾的地方,人工翻译能够提出及时的质疑和修正。
7、创造性思维
对于语言的理解,需要人脑的创造性思维。有时将语句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完全理解原文真正的意图,有时看似赞美的话,实际可能是高级黑。
8、文采修辞
对于翻译大家,文采修辞的巧妙使用,不仅能使原文够翻译达到“信、达”,还能达到“雅”的境界。
小结:
1.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其成为人工翻译的助手,而不是杀手。
2.目前,机器翻译在理解、表达、逻辑、常识、纠错、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文采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人工翻译仍然大有所为。
3.要想在Al时代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需要在上述八个方面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同时,与时俱进,提高翻译技术水平。人机协作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翻译的主流模式。
观众互动:
Q1: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的一些经验
A1:2019年以后国家改革实行双主持人模式,给高校老师带来了很多机会,但同时竞争也更激烈。汪教授强调,和出版社合作之前要有足够的翻译积累和积淀,优秀的翻译著作有助于和出版社之间达成长期的合作互动和信任关系。
Q2:如何给学生的翻译质量打分?怎么制定打分标准?
A2:对于不同的测验,考试打分的尺度因势而异。本科在校生的翻译质量打分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对于超出全体学生理解和应掌握范围的错误也基本不扣分。对于关键的翻译考试,有错误可能就是零分。如果达到出版级别的话,则是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以上就是本次沙龙的全部内容,通过汪教授的介绍,我们不仅深刻了解到人工翻译相对于机器翻译的优势与特点,对语言工作者深耕翻译领域有了更多的信心,同时对于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也有了更高的期待。相信本次的思维碰撞,能让大家在翻译学习路上开拓新视野,迈上新台阶!